为什么三八节不叫“三八妇女节”?
1.词形:“妇”有妻子的义项,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夫妇”是丈夫和妻子的合称、“媳妇”是妻子或儿媳的意思。汉语共同语中对“妇女”的原型设定包括了“已婚”这个特征,就是受到“妇”的影响的结果。
3.搭配:汉语中,如果给“妇女”加定语,一般是“中年妇女”或“中老年妇女”,很少出现“青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说法。
除了语言学上的问题,翻译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当代翻译学理论来看,“InternationalWomen's Day”中“women”一词本来就不需要存在典型性的差别,所以用范畴成员典型性差异非常大的“妇女”一词去翻译并不合适。
很多网友认为,对“妇女”一词的排斥体现了青年女性对中老年女性、未婚女性对已婚女性、甚至无性经历女性对有性经历女性的歧视。在我国,这样的歧视的确广泛存在着。但青年女性不愿被一个主要指代中年女性的集合词代表,其理由却未必都是歧视。在今天的文化中,相对于年轻而言,步入中年、老年毕竟是一种相对不那么理想的状态(例如身体衰老、疾病),人们对此有所焦虑和回避,本来也无可厚非。此外,不愿被一个自己仅属于边缘概念(青年妇女)的集合词(妇女)所代表,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歧视当然是错误,但是翻译得不好也是一种错误。我们不能期待用错误的翻译去解决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三八节原本就应该是所有女性团结起来的节日,破除观念上的歧视和增进措辞上的包容,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