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每年九月份,都有一批学龄儿童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幼儿期进入儿童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很多学生出现了焦虑、紧张,甚至恐慌等不适应情绪。这些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一年级新生入学有哪些不适应现象?我们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些不适应现象?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一、环境不适应
案例现象:刚进小学大门的孩子,有的对校园产生好奇,四下乱跑,有的对教室设施很好奇,东摸摸,西蹭蹭,有的则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敢下位,不敢走动。
现象分析:孩子进入新学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好奇心强的孩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喜欢四处闯一闯、看一看,胆小的孩子则牢牢记住父母不要到处乱跑的的话,缩手缩脚,不敢动弹。
采取措施:
1.实地参观,亲自感受。为了尽快让学生适应校园环境。我在开学第一天,就带领孩子参观了学校的操场、教学楼、办公楼、图书室、餐厅等主要场所。每到一个场所,都让孩子们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这个过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因为学校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能够这样亲昵的接触学校,是他们喜欢的。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对学校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对学校的感情。
2.告知规则,明确要求。参观结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都很兴奋,说学校很漂亮,很喜欢学校。我告诉学生,学校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但是要爱护校园里的一切,不能损坏学校公物。此外还要注意安全,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硬来,有问题要告诉老师,不要让自己受伤。
结论:面对崭新的生活环境,学生表现收放不一。有的好奇,有的胆怯,带学生参观,既满足好奇心,又消除紧张情绪,只有学生在心底接纳学校,才能爱上学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生活不适应
案例现象:下课贪玩,不去厕所,刚一上课,就开始上厕所,而且经常是一个去都去;上课频繁喝水;放学忘记背书包,经常落下课本、作业本;学习用品掉了从不捡起来;睡懒觉,迟到……
现象分析:上学之前,学生的生活一般在幼儿园度过。时间观念不是很强,上厕所、吃饭、喝水等事一般是老师领着,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差。进入一年级,上下课有确定的时间,吃饭、喝水等活动都要自己进行。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不够重视,无限制的满足学生愿望。这些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采取措施:
1.扶放结合,养成习惯。针对上述现象,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逐步帮学生养成习惯。首先在班会课上,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告诉学生你已经长大,要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有学生上课上厕所,先让学生去,回来后再告诉他,尽量在课下时候去。下课时提醒学生喝水,上厕所。中午用餐的学生,我亲自送到餐厅,并且提出要求,要自己吃饱饭。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一些表现好的学生,逐步培养他们,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做好。大约一个月后,上课上厕所、喝水现象基本没有了。中午用餐也可以自己独立进行。
2.家校联手,贵在坚持。开学初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督促学生按时休息,按时上学,不睡懒觉,不迟到,并且教会学生整理书包、文具等。经常有学生捡到铅笔、橡皮,却很少有学生来认领的。与家长沟通后,我要求家长在发现学生丢了学习用品后,不要急着给买新的。而是要学生自己找回来,这样,学生就学会爱惜文具,丢文具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结论:改掉坏习惯的方法是培养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体现在行为的持久性上。简单的个行为坚持一个月,习惯就养成了。这需要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三、交往不适应
案例现象:班里有个女生叫王晓文,从一开始上学就让爷爷陪着,爷爷一走就大哭,并且找出各种理由,比如肚子疼,腿疼、小便解不下来等等。爷爷一连陪读了三天,上课、下课、甚至老师发给的作业,都要爷爷拿。老师问话,不答应,同学和她玩,也不去。
现象分析:王晓雯没有上过幼儿园,爷爷奶奶对她百依百顺,十分溺爱。进入学校,她见到的都是陌生面孔,内心很紧张,不敢一个人上学。因此总是紧紧抓住爷爷,把爷爷当做她的手杖,只有抽掉这根手杖,她才能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采取措施:
1.抽掉“手杖”,阻断依赖。首先和家长交流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爷爷为了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到亲戚家住了一周。这期间,孩子的接送由父母负责。每次家长离开后,小姑娘就闭眼咧嘴,大哭一场。嘴里还不住的喊着“爷爷,爷爷”。但是无论她怎样哭闹,爷爷都没有出现在教室。同时,我耐心与她交流,“你已经长大,该独自上学了。”
2.情境熏陶,行为感化。遇到她哭闹,我并不急着说服教育,而是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上课,我给学生讲故事,班里的其他学生在认真听,她的哭声会小一些。下课,我带孩子在操场上做游戏,她站在一边看,虽然不愿参加,但是看得出她也很喜欢。要喝水,我给倒上端过去,要上厕所,我陪着,不愿与男生同位,不想上体育课,不想做值日.....我都答应,只要她能自己上学。两天后,她哭的时间少了。一周后,她终于露出了笑脸,体育课爱上了,值日也做得很积极。王晓文爱上了学校。
结论:王晓雯的表现是一种交往障碍。哭是表面现象,焦虑、恐惧是心理原因,逃避、依赖是行为表现。断开依赖,用生动的校园生活,用爱与宽容,化解焦虑情绪,矫正不良行为。
以上结合具体案例谈了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不适应,并且找到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愉快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愉快地开始小学生活。
一、环境不适应
案例现象:刚进小学大门的孩子,有的对校园产生好奇,四下乱跑,有的对教室设施很好奇,东摸摸,西蹭蹭,有的则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敢下位,不敢走动。
现象分析:孩子进入新学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好奇心强的孩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喜欢四处闯一闯、看一看,胆小的孩子则牢牢记住父母不要到处乱跑的的话,缩手缩脚,不敢动弹。
采取措施:
1.实地参观,亲自感受。为了尽快让学生适应校园环境。我在开学第一天,就带领孩子参观了学校的操场、教学楼、办公楼、图书室、餐厅等主要场所。每到一个场所,都让孩子们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这个过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因为学校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能够这样亲昵的接触学校,是他们喜欢的。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对学校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对学校的感情。
2.告知规则,明确要求。参观结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都很兴奋,说学校很漂亮,很喜欢学校。我告诉学生,学校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但是要爱护校园里的一切,不能损坏学校公物。此外还要注意安全,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硬来,有问题要告诉老师,不要让自己受伤。
结论:面对崭新的生活环境,学生表现收放不一。有的好奇,有的胆怯,带学生参观,既满足好奇心,又消除紧张情绪,只有学生在心底接纳学校,才能爱上学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生活不适应
案例现象:下课贪玩,不去厕所,刚一上课,就开始上厕所,而且经常是一个去都去;上课频繁喝水;放学忘记背书包,经常落下课本、作业本;学习用品掉了从不捡起来;睡懒觉,迟到……
现象分析:上学之前,学生的生活一般在幼儿园度过。时间观念不是很强,上厕所、吃饭、喝水等事一般是老师领着,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差。进入一年级,上下课有确定的时间,吃饭、喝水等活动都要自己进行。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不够重视,无限制的满足学生愿望。这些都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采取措施:
1.扶放结合,养成习惯。针对上述现象,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逐步帮学生养成习惯。首先在班会课上,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告诉学生你已经长大,要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有学生上课上厕所,先让学生去,回来后再告诉他,尽量在课下时候去。下课时提醒学生喝水,上厕所。中午用餐的学生,我亲自送到餐厅,并且提出要求,要自己吃饱饭。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一些表现好的学生,逐步培养他们,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做好。大约一个月后,上课上厕所、喝水现象基本没有了。中午用餐也可以自己独立进行。
2.家校联手,贵在坚持。开学初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督促学生按时休息,按时上学,不睡懒觉,不迟到,并且教会学生整理书包、文具等。经常有学生捡到铅笔、橡皮,却很少有学生来认领的。与家长沟通后,我要求家长在发现学生丢了学习用品后,不要急着给买新的。而是要学生自己找回来,这样,学生就学会爱惜文具,丢文具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结论:改掉坏习惯的方法是培养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体现在行为的持久性上。简单的个行为坚持一个月,习惯就养成了。这需要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三、交往不适应
案例现象:班里有个女生叫王晓文,从一开始上学就让爷爷陪着,爷爷一走就大哭,并且找出各种理由,比如肚子疼,腿疼、小便解不下来等等。爷爷一连陪读了三天,上课、下课、甚至老师发给的作业,都要爷爷拿。老师问话,不答应,同学和她玩,也不去。
现象分析:王晓雯没有上过幼儿园,爷爷奶奶对她百依百顺,十分溺爱。进入学校,她见到的都是陌生面孔,内心很紧张,不敢一个人上学。因此总是紧紧抓住爷爷,把爷爷当做她的手杖,只有抽掉这根手杖,她才能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采取措施:
1.抽掉“手杖”,阻断依赖。首先和家长交流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爷爷为了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到亲戚家住了一周。这期间,孩子的接送由父母负责。每次家长离开后,小姑娘就闭眼咧嘴,大哭一场。嘴里还不住的喊着“爷爷,爷爷”。但是无论她怎样哭闹,爷爷都没有出现在教室。同时,我耐心与她交流,“你已经长大,该独自上学了。”
2.情境熏陶,行为感化。遇到她哭闹,我并不急着说服教育,而是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上课,我给学生讲故事,班里的其他学生在认真听,她的哭声会小一些。下课,我带孩子在操场上做游戏,她站在一边看,虽然不愿参加,但是看得出她也很喜欢。要喝水,我给倒上端过去,要上厕所,我陪着,不愿与男生同位,不想上体育课,不想做值日.....我都答应,只要她能自己上学。两天后,她哭的时间少了。一周后,她终于露出了笑脸,体育课爱上了,值日也做得很积极。王晓文爱上了学校。
结论:王晓雯的表现是一种交往障碍。哭是表面现象,焦虑、恐惧是心理原因,逃避、依赖是行为表现。断开依赖,用生动的校园生活,用爱与宽容,化解焦虑情绪,矫正不良行为。
以上结合具体案例谈了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不适应,并且找到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愉快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愉快地开始小学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