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考点六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最早的官员留学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以各种方式宣传维新主张。
维新派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了维新变法。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表现有三个方面: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社会。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最早的官员留学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以各种方式宣传维新主张。
维新派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了维新变法。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表现有三个方面: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社会。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