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可燃冰的形成过程
海底可燃冰的形成过程:海洋地质发生变化,海底天然气涌上表层,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结合成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称为“可燃冰”、“固体瓦斯”和“气冰”。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或陆域永久冻土中,其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且储量巨大,因此被国际公认为石油等的接替能源。
可燃冰不是冰,而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微观结构为笼型的化合物。海底可燃冰有两种不同种类的海洋存量,绝大多数都是甲烷包覆于结构一型的包合物,而且一般都在沉淀物的深处才能发现。在此结构下,甲烷中的碳同位素较轻,因此指出其是微生物由CO2的氧化还原作用而来。
海底可燃冰的组成结构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有强大的燃烧力,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强降低,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
在高压状态下,甲烷气水包合物在18℃的温度下的结构依然可以稳定。一般的甲烷气水化合物组成为1摩尔的甲烷及每575摩尔的水,然而这个比例取决于多少的甲烷分子“嵌入”水晶格各种不同的包覆结构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