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7日是“农历7月18日”我想知道多少年能碰到一回??? 20
展开全部
除了你出生的那一年之外,大家有没有遇过你西历生辰的那一天又是你的农历生辰呢?未遇过?这不出奇。因为根据历法,西历和农历每隔 19 年才循环一次,如果你的年龄未满 19 岁,自然不会遇上西历生辰和农历生辰在同一天出现的情况了。
可能大家会怀疑,为甚麼一定要等 19 年,西历和农历才会循环一次呢?为了明白 19 年循环的奥秘,我们先就要明了倒底「西历」和「农历」是怎样制定出来的。首先,让我们看看「西历」:
我们现时所采用的「西历」,顾名思义,就是一套从西方传入的历法系统。远在古罗马(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当时的欧洲人就已经将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定为「一年」。通常我们都说 1 年有 365 日,即是说地球自转了 365 次(日),它就会环绕太阳公转 1 次(年)。如果地球自转和公转之比,刚好是一个整数,那麼一切就好办了,但很可惜,经过仔细的天文观测后发现,地球环绕太阳公转所需的准确时间应为 365 日 5 小时 48 分 46 秒,即约 365.2422 日。故此,1 年有 365 日的想法,和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实际上有 0.2422 日的差别。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每隔 4 年就会在第 4 年中增加一日(即该年的 2 月 29 日),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上述的差别。注意:0.2422 ´ 4 = 0.9688,而 1 - 0.9688 = 0.0312 日,即约等於 44 分 56 秒。换句话说,使用了「四年一闰」的历法,我们每隔 4 年就可以将上述的差别减少至 4 年才相差 44 分 56 秒,相信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处理办法了。
由於「西历」是按照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而制定出来的,故此亦有人将「西历」称为「阳历」。而为了方便后面的讨论,我将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即 365.2422 日)称为 1 个「太阳年」。
「农历」就比较麻烦。有人称「农历」为「阴历」,这是因为「农历」主要是根据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而制定出来的。同样,据观测,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亦不是一个整数,而是等於 29 日 12 小时 44 分 2.8 秒,即约 29.5306 日。故此,在农历裏面,1 个月有时会有 29 日,有时又会有 30 日。这要看每次月缺和月圆的时间才可定出一个月到底有多少日。通常,我们会将月圆的那一天定为每个月的第 15 日。同样,为了方便后面的讨论,我将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即 29.5306 日)称为 1 个「太阴月」。
将 1 个太阳年和 1 个太阴月相除,得 365.2422 ¸ 29.5306 = 12.368262,由此可知 1 个太阳年比 12 个太阴月多出 0.368262 个太阴月,约 10 日 21 小时。在这裏,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将 1 个农历年定为 12 个月,那麼每过 1 年,我们就要提早差不多 11 日过新年了!这样做,会令到我们使用农历时出现很多混乱和困难的情况。例如:农夫发觉今年农历 3 月 1 日天气回暖,春天到了,适合播种,那麼到了第二年就要改於 3 月 12 日播种,第三年就要改於 3 月 23 日,如此类推。十年后就要在 7 月才开始耕种,二十年后就要到 11 月了!
为了解决上述的困难,农历的历法亦好像西历「四年一闰」的制度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就会在某一年之中加插多一个月(即闰月)来调节上述的差距。至於哪一年需要多加一个闰月,它的推算方法亦十分简单,就是直接将每年多出来的时间(即 0.368262 个太阴月)累积地加起来,如果刚好超过 1 个太阴月,就可以在该年加插一个闰月了。
例如:第 1 年多了 0.368262 个太阴月,第 2 年就会多 0.736524 个太阴月,第 3 年将会多出 1.104786 个太阴月。这时刚好多於1个太阴月,所以我们就在第 3 年中加添一个闰月,因而得到农历「三年一闰月」的规律。
但「三年一闰月」这个方法并不完美,原因是即使增加了 1 个闰月,3 年后仍和实际的太阳年相差了 0.104786 个太阴月,约 3 日 2 小时。这个差距依然很大。为了建造一个更好的历法,我们可以继续算下去,从而得到下表:
年数 累积差额(个太阴月)
3 1.104786
6 2.209572
8 2.946096
11
4.050882
14 5.155668
16 5.892192
19 6.996978
这样,我们就计算出农历年和太阳年之间一个更准确的关系了。从上表可以见到,当过了 8 年后,虽然差额只有 2.946096 个太阴月,仍未足 3 个太阴月,但这个数字却和 3 非常接近,故此,在农历的历法中,亦有「八年三闰月」的规定,即除了在第 3 和第 6 年分别插入 1 个闰月外,亦在第 8 年再加插多 1 个闰月。这时候,我们只是隔了一年,就已经有多 1 个闰年了。类似地,到了第 16 年,就应该有 6 个闰月了。
注意:按「八年三闰月」的规定推算,8 年后太阳年和农历年应该相差了 3 - 2.946096 = 0.053904 个太阴月,即约 1 日 14 小时。亦即是说,经过 8 年后,农历年和太阳年其实只有一至两天的差距。大家是否记得你们 8 岁的那一年,你们的西历生辰只比农历生辰早了 1 天或 2 天到临呢?看过以上的计算,大家就应该明白,这个现象是基於甚麼原因而造成的了。
但一个更准确的结果,应该出现在第 19 年了。如果我们定「19 年 7 闰月」,那麼太阳年和农历年就只相差 7 - 6.996978 = 0.003022 个太阴月,即约只有 2 小时!试想想:在长长 19 年的岁月中,若依照「19 年 7 闰月」的方法,最后两种历法其实只相差 2 小时,这是一个多麼精确的结果!因此,每逢 19 或 19 倍岁数生辰的时候,西历生辰和农历生辰就有机会在同一天出现了。
例如:2003 年的 2 月 1 日是农历年的正月初一。19 年后,即 2022 年的 2 月 1 日那天亦刚好是农历正月初一!换句话说,在 2003 年 2 月 1 日出生的人,到了 2022 年 19 岁生辰那天,就会同日庆祝两个历法上的生辰了。(大家不妨查一查,你们 19 岁的那一年,西历生辰和农历生辰又是否重叠在同一天呢?)不过,如果我们倒数 19 年却发现,1984 年的正月初一却在 2 月 2 日,而并非 2 月 1 日!这又是甚麼原因呢?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这是因为「太阳年」和「太阴月」的日数都不是整数,而我们实际使用的西历和农历,每一年和每一个月的日数都必须是整数的。例如:西历每逢第 4 年就会多加一日,而农历的月份亦有长有短,有时会有 29 日,有时又会有 30 日,所以会令到部分的日子会有些微的出入,亦引致有些人即使他们到了 19 岁时,西历生辰和农历生辰仍然会有一天的差距。
例如:2000 年的 2 月 29 日是农历的正月 25 日,3 月 1 日是正月 26 日。19 年后,即 2019 年,该年根本不是闰年,该年没有 2 月 29 日,而该年的 3 月 1 日则变成农历的正月 25 日。所以在 2000 年那几天出生的人,到了 19 岁,亦没有机会在同一天庆祝两个生辰了。
可能大家会怀疑,为甚麼一定要等 19 年,西历和农历才会循环一次呢?为了明白 19 年循环的奥秘,我们先就要明了倒底「西历」和「农历」是怎样制定出来的。首先,让我们看看「西历」:
我们现时所采用的「西历」,顾名思义,就是一套从西方传入的历法系统。远在古罗马(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当时的欧洲人就已经将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定为「一年」。通常我们都说 1 年有 365 日,即是说地球自转了 365 次(日),它就会环绕太阳公转 1 次(年)。如果地球自转和公转之比,刚好是一个整数,那麼一切就好办了,但很可惜,经过仔细的天文观测后发现,地球环绕太阳公转所需的准确时间应为 365 日 5 小时 48 分 46 秒,即约 365.2422 日。故此,1 年有 365 日的想法,和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实际上有 0.2422 日的差别。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每隔 4 年就会在第 4 年中增加一日(即该年的 2 月 29 日),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上述的差别。注意:0.2422 ´ 4 = 0.9688,而 1 - 0.9688 = 0.0312 日,即约等於 44 分 56 秒。换句话说,使用了「四年一闰」的历法,我们每隔 4 年就可以将上述的差别减少至 4 年才相差 44 分 56 秒,相信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处理办法了。
由於「西历」是按照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而制定出来的,故此亦有人将「西历」称为「阳历」。而为了方便后面的讨论,我将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即 365.2422 日)称为 1 个「太阳年」。
「农历」就比较麻烦。有人称「农历」为「阴历」,这是因为「农历」主要是根据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而制定出来的。同样,据观测,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亦不是一个整数,而是等於 29 日 12 小时 44 分 2.8 秒,即约 29.5306 日。故此,在农历裏面,1 个月有时会有 29 日,有时又会有 30 日。这要看每次月缺和月圆的时间才可定出一个月到底有多少日。通常,我们会将月圆的那一天定为每个月的第 15 日。同样,为了方便后面的讨论,我将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即 29.5306 日)称为 1 个「太阴月」。
将 1 个太阳年和 1 个太阴月相除,得 365.2422 ¸ 29.5306 = 12.368262,由此可知 1 个太阳年比 12 个太阴月多出 0.368262 个太阴月,约 10 日 21 小时。在这裏,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将 1 个农历年定为 12 个月,那麼每过 1 年,我们就要提早差不多 11 日过新年了!这样做,会令到我们使用农历时出现很多混乱和困难的情况。例如:农夫发觉今年农历 3 月 1 日天气回暖,春天到了,适合播种,那麼到了第二年就要改於 3 月 12 日播种,第三年就要改於 3 月 23 日,如此类推。十年后就要在 7 月才开始耕种,二十年后就要到 11 月了!
为了解决上述的困难,农历的历法亦好像西历「四年一闰」的制度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就会在某一年之中加插多一个月(即闰月)来调节上述的差距。至於哪一年需要多加一个闰月,它的推算方法亦十分简单,就是直接将每年多出来的时间(即 0.368262 个太阴月)累积地加起来,如果刚好超过 1 个太阴月,就可以在该年加插一个闰月了。
例如:第 1 年多了 0.368262 个太阴月,第 2 年就会多 0.736524 个太阴月,第 3 年将会多出 1.104786 个太阴月。这时刚好多於1个太阴月,所以我们就在第 3 年中加添一个闰月,因而得到农历「三年一闰月」的规律。
但「三年一闰月」这个方法并不完美,原因是即使增加了 1 个闰月,3 年后仍和实际的太阳年相差了 0.104786 个太阴月,约 3 日 2 小时。这个差距依然很大。为了建造一个更好的历法,我们可以继续算下去,从而得到下表:
年数 累积差额(个太阴月)
3 1.104786
6 2.209572
8 2.946096
11
4.050882
14 5.155668
16 5.892192
19 6.996978
这样,我们就计算出农历年和太阳年之间一个更准确的关系了。从上表可以见到,当过了 8 年后,虽然差额只有 2.946096 个太阴月,仍未足 3 个太阴月,但这个数字却和 3 非常接近,故此,在农历的历法中,亦有「八年三闰月」的规定,即除了在第 3 和第 6 年分别插入 1 个闰月外,亦在第 8 年再加插多 1 个闰月。这时候,我们只是隔了一年,就已经有多 1 个闰年了。类似地,到了第 16 年,就应该有 6 个闰月了。
注意:按「八年三闰月」的规定推算,8 年后太阳年和农历年应该相差了 3 - 2.946096 = 0.053904 个太阴月,即约 1 日 14 小时。亦即是说,经过 8 年后,农历年和太阳年其实只有一至两天的差距。大家是否记得你们 8 岁的那一年,你们的西历生辰只比农历生辰早了 1 天或 2 天到临呢?看过以上的计算,大家就应该明白,这个现象是基於甚麼原因而造成的了。
但一个更准确的结果,应该出现在第 19 年了。如果我们定「19 年 7 闰月」,那麼太阳年和农历年就只相差 7 - 6.996978 = 0.003022 个太阴月,即约只有 2 小时!试想想:在长长 19 年的岁月中,若依照「19 年 7 闰月」的方法,最后两种历法其实只相差 2 小时,这是一个多麼精确的结果!因此,每逢 19 或 19 倍岁数生辰的时候,西历生辰和农历生辰就有机会在同一天出现了。
例如:2003 年的 2 月 1 日是农历年的正月初一。19 年后,即 2022 年的 2 月 1 日那天亦刚好是农历正月初一!换句话说,在 2003 年 2 月 1 日出生的人,到了 2022 年 19 岁生辰那天,就会同日庆祝两个历法上的生辰了。(大家不妨查一查,你们 19 岁的那一年,西历生辰和农历生辰又是否重叠在同一天呢?)不过,如果我们倒数 19 年却发现,1984 年的正月初一却在 2 月 2 日,而并非 2 月 1 日!这又是甚麼原因呢?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这是因为「太阳年」和「太阴月」的日数都不是整数,而我们实际使用的西历和农历,每一年和每一个月的日数都必须是整数的。例如:西历每逢第 4 年就会多加一日,而农历的月份亦有长有短,有时会有 29 日,有时又会有 30 日,所以会令到部分的日子会有些微的出入,亦引致有些人即使他们到了 19 岁时,西历生辰和农历生辰仍然会有一天的差距。
例如:2000 年的 2 月 29 日是农历的正月 25 日,3 月 1 日是正月 26 日。19 年后,即 2019 年,该年根本不是闰年,该年没有 2 月 29 日,而该年的 3 月 1 日则变成农历的正月 25 日。所以在 2000 年那几天出生的人,到了 19 岁,亦没有机会在同一天庆祝两个生辰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