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展开全部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
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
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
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
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
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
,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
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
,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
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
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
、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
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
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
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
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
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
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
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
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
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
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
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
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
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70页。)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
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
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
本
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
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
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
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
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
。它的
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
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
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
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
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
改革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
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
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
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
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
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
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
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
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
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
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
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
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
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
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
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
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
改革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
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
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
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
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
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
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
?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
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
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
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
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
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
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
,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
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
,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
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
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
、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
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
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
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
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
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
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
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
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
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
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
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
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
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70页。)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
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
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建国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
本
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城市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则没有公有制或
者说很少。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
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
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
现。可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基本建立。�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石,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又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就是这样的关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体现,也是为经济制度服务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展开的,它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
。它的
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
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
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
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
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
改革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
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
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
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
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
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
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准备。脱胎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当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
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选》第5卷,人民
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虽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当
时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的现代工业处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帝国主义对我国
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在这种特别严峻的情况下,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尽可能
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造生
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随着社会主义改造
的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
度集中体现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然而,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
应的一面。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
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
改革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迈过
了“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是有它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
主义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最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反思的结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改革中
纠正过去的失误,特别是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
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
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
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
?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
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广东尚尧律师事务所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1、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旧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解决的是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它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具体运行机制问题。...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广东尚尧律师事务所提供
展开全部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我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固有的关系.
首先,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两者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大产物.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开辟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前提。
首先,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两者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大产物.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开辟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前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