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防微杜渐
--------------------------------------------------------------------------------
12/31/2003/13:59 华夏经纬网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三折其肱
--------------------------------------------------------------------------------
08/18/2003/09:23 华夏经纬网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巧取豪夺
--------------------------------------------------------------------------------
08/14/2003/12:49 华夏经纬网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四面楚歌
--------------------------------------------------------------------------------
08/18/2003/08:33 华夏经纬网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洛阳纸贵
--------------------------------------------------------------------------------
08/14/2003/13:32 华夏经纬网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由来于哪里呢?原来,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内助之贤
--------------------------------------------------------------------------------
08/14/2003/12:28 华夏经纬网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口蜜腹剑
--------------------------------------------------------------------------------
07/16/2003/11:21 华夏经纬网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 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宾至如归
--------------------------------------------------------------------------------
07/10/2003/14:27 华夏经纬网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尸位素餐
--------------------------------------------------------------------------------
08/14/2003/11:04 华夏经纬网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积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
12/31/2003/13:59 华夏经纬网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三折其肱
--------------------------------------------------------------------------------
08/18/2003/09:23 华夏经纬网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巧取豪夺
--------------------------------------------------------------------------------
08/14/2003/12:49 华夏经纬网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四面楚歌
--------------------------------------------------------------------------------
08/18/2003/08:33 华夏经纬网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洛阳纸贵
--------------------------------------------------------------------------------
08/14/2003/13:32 华夏经纬网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由来于哪里呢?原来,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内助之贤
--------------------------------------------------------------------------------
08/14/2003/12:28 华夏经纬网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口蜜腹剑
--------------------------------------------------------------------------------
07/16/2003/11:21 华夏经纬网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 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宾至如归
--------------------------------------------------------------------------------
07/10/2003/14:27 华夏经纬网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尸位素餐
--------------------------------------------------------------------------------
08/14/2003/11:04 华夏经纬网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积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