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最终以苏联的失败标志冷战结束:
第一阶段是,二战结束后到上世纪六十年年代末。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仅军事力量非常强大,经济力量也是十分的雄厚,几乎掌握着世界贸易的命脉。首先杜鲁门提出了对欧洲提出的马歇尔计划对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在在东德和西德的问题上,美国一直掌握主动权,还联合欧洲的很多国家加强对苏联和东德的封锁,最终苏联没有斗过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以失败告终。
最后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由于苏联缺乏强硬军事力量的支持,还是以失败告终。总的来说,苏联在第一阶段的斗争中,一直在应付美国出的难题,最终失败了。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苏联加强了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大力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军事力量瞬间变得超级强大,核武器的数量疯狂的增长,在很多领域完全超越了美国。
其次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十分注重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国内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加之美国当时对于苏联不是十分警惕,苏联的军事力量疯狂壮大,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美国一直处于防守苏联的状态。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里根任职美国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不断加强美军的军事实力,准备随时与苏联对抗。同时苏联国内的经济十分不景气,很难再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和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国内出现了很大的危机,最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缓和又紧张
50年代中期,对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割占领的局面,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条约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认为,这是苏联的一次实质性让步,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5年苏联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他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实际上,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它反映出美、苏两大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紧张方面的事例有两个:“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进攻美防守。
这一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态势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美国是转攻为守,苏联则是从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转变为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另外,苏联还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70年代初,苏联已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
与苏联相反,美国在这一时期却转攻为守,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实力相对削弱的原因,迫于形势的变化,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3.第三阶段(80年代)美强硬苏收缩
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提出了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80年代中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而裁减军备。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的条约。这个条约虽然只能削减美苏两家核武库的大约4%,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苏联在对外战略上由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参考资料: 来源:历史风云网-学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