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剧是什么?

 我来答
yyfreeliang
高赞答主

推荐于2016-12-06 · 一个有才华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亿
展开全部
肥皂剧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罗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它作为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播出时间给几部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肥皂剧(《老友记》(friends), (《欲望城市》(sex&city)), (《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等等, 欣赏的观众层次也由最先的家庭主妇扩充到 “雅皮士”(西方城市职业阶层中的年轻人士) 阶层。

对比中国社会的电视剧文化,西方肥皂剧有其独特的界定与自身特点。广义上看,英美等国家都将所有剧种分为三大类, soap opera (肥皂剧),sitcom (情境喜剧),和 drama (电视剧)。国内许多人认为国内风靡一时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都可以拉入肥皂剧的范畴, 但按照西方电视剧分类, 严格上讲他们还是仅仅被定义为情境喜剧 (sitcom), 因为两部戏各集之间的故事关联不紧,往往可以独立成章, 而且最后一集都被安排了完美结局.而西方肥皂剧的特点则是偏向连续剧 (serial),通常各集之间的故事都有关联,而且很会“拖戏”,有时候几个星期不看,剧情居然还接得上.几乎所有的肥皂剧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或者叫做 “开放式结局(open ending)”, 即使有也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下的暂时平衡, 往往一对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新矛盾的开端。 即使像《欲望城市》这样有着明显的 “完结篇”,制片方也会有意地留有 “活口”:比格对凯莉表白时的用语是“我要的就是你”,而不是求婚时最常用的“嫁给我好吗”,这样比格和凯莉的关系就可以瞬息万变。如果到时候拍续集,无论人物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剧情立即就可以自圆其说。

肥皂剧在西方社会被学术界和舆论曾一度被认为是低级的电视节目,是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群体的一种简易消遣形式。甚至在英国有社会学学者指出, 肥皂剧有明显的助长人类不良习惯的倾向。表面上看,与新闻和纪录片相比,肥皂剧确实缺少具有时效性和重要性的信息量,它包含的与社会技术进步和文化进步有关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纪录片那样博大精深也不像新闻评论节目那样针砭时弊。除此之外,肥皂剧从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和节目质量的角度衡量似乎也是难称精品,大部分肥皂剧的演员是节目播出之后才有了名气.。摄制技术上几乎没有其它的特别之处:缺少大幅移动镜头(衡量高质量商业节目的标准),没有费时费事的场面调度与安排。有些早期的肥皂剧,从现在摄制和表演水平的眼光看,甚至是质量低劣的。如英国早期的肥皂剧《十字路口》(crossroad)。

然而, 仔细品味许多学术争论之后会发现 “肥皂剧助长不好的倾向” 这个主张还是停留在直觉的层次,很少有学理上的证据。批评者指责通俗文化的品质低劣,制片人都是商业化的俗人,受众则是没有审美标准、在文化上受压抑的一群人,并讽刺这些守在电视前观看肥皂剧的人为“沙发马铃薯”(couch potato)。事实上,如果品味文化的美学标准及其评论内容根深到只能由少数人所享有, 那这种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也无非是 “曲高和寡”, 难以达到电视在消费时代的社会功能要求。

其实,肥皂剧的社会影响是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反映石油富豪家族内部矛盾的王朝肥皂剧《豪门恩怨》(Dallas)在各洲市上映时就达到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高潮戏暗杀小杰(JR Ewing)的凶手揭晓一集播出前,全美社会都为「谁杀了小杰」而议论纷纷;节目播出之后,达拉斯警方居然还在通讯联系中,还煞有介事地呼叫各分局围捕真凶,这在美国一时被传为趣谈。

(二)

时过境迁,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肥皂剧早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与意义, 今年3月底,在英美两国热播了长达6年之久的HBO电视台连续剧《欲望城市》(Sex &The City),终于在播出了完结篇,为这部载入史册的肥皂剧壮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据美国媒体披露,当《欲望城市》最后一集播出时,全美国共有1060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捧场,创下了美国电视史上第二高收视纪录(名列第一的则是NBC电视台的游戏节目《谁将成为百万富翁》)。近日,CNN的拉里·金访谈节目对莎拉进行了一小时的专访。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明艳动人的莎拉吸引了拉里的全部注意力。一个电视演员能得到拉里(著名节目主持人)如此“礼遇”,在CNN历史上堪称罕见,这足以说明《欲望城市》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许多纽约和伦敦的顶级名牌商店,更是打着头牌主角“凯莉”的旗号,卖掉了许多价格昂贵的时尚品。剧中的四个性感女主角着装各有风格,片中的所有造型都出自纽约顶级造型师和服装师之手。她们的穿着形象同时代表了都市女性的四种主要分类:凯莉是时尚,夏绿蒂是淑雅,米兰达是职业,莎曼沙是成熟。对于许多女性观众而言,喜欢《欲望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可以从凯莉的装扮上知道“最近曼哈顿在流行什么”。

一部以都市成熟女性感情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能连续六年大红大紫,并能捧得一大堆金球奖和艾美奖,在美国电视史上还并不多见。根据尼尔森收视调查公司的统计,《欲望城市》最后一季的平均收视率,几乎能和1998年刚刚出炉时持平,它是HBO电视台过去几十年来最叫座的连续剧。该剧和NBC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老友记》(播出长达十年)堪称美国电视的“常青树”,而最近这两个剧集同时落幕,也引发了美国女性“今后晚上干什么”的感慨。因为在美国,男人永远都会有没完没了的棒球、橄榄球或篮球赛可看,而女性的主要娱乐就是看肥皂剧。自打1998年6月,《欲望城市》首度与观众见面,由于剧中女性敢于“大胆讨论关于男性的一切以及她们对于男性的渴望”,而立即在美国成为一种人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 肥皂剧的主要观众都是女性群体, 特别在发达国家。英国泰晤士报的一项统计显示, 对比这两部间隔20年之久的《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收看者均为女性。有趣的是,即使一些肥皂剧目拥有少数的男性观众, 这些男性关注的焦点似乎也背离肥皂剧的中心剧情,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豪门恩怨》中的”商战”,富豪家庭的男性权利和富足生活方式, 《欲望城市》里露骨的 “色情”对白和少量的三级镜头。而这些关注往往背离了肥皂剧的真正主题和社会意义。

当代社会中, 肥皂剧在女性群体中的高收视率为女权主义诠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基础。 美国女权主义强调政治, 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 因此聚焦妇女个人经验的肥皂剧便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素材,以供女权主义观点来分析与评价。这也成为女权主义者用来唤醒并 “提高女性危机意识”, 攻击男性至上主义和父权主义和最有力武器。部分主流学术思想似乎总是歪曲肥皂剧的真实意识, 他们简单的把肥皂剧看成是男性至少主义和家长作风的简单体现,他们认为观众仅仅是情节与情感的被动接受者, 而忽略了妇女观众作为受众主体与电视节目的主动理解与互动。

“提高意识”就是提高人的认识(awareness),看清先前很少注意或完全忽视的男性统治的事实,把先前只在无意识层次所知觉和理解的东西推进意识层里。 “提高意识”被女权主义者视为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键作用是使妇女将个人经验与政治含义联系起来。无论是作品中的女性是 “抗争” (《欲望城市》)还是 “妥协” (《豪门恩怨》), 只要其包含女性的人文关怀, 都是可以起到 “提高意识”的社会功效。

《豪门恩怨》中的三位女主角每人都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艾里: “无论失去多少, 家庭必须保持完整”。 苏.艾里:“如果你的婚姻破裂了, 你要么试着接受其他男人要么就愤世嫉俗”。帕玛拉: “如果失去了孩子,那么你就不可能快乐” 。这三句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台词, 正好代表了80年代王朝肥皂剧中传统女性的核心意识形态____ “被动的, 完全的服从男权主义与家长制度”。 这就是为什么部分西方学者误认为《豪门恩怨》将妇女思想引向了低层次, 在他们认为, 女权主义作品应该是充溢着抗争与实际行动。

纵观两剧,无论是20年前《豪门恩怨》的逆来顺受还是今天的《欲望城市》的放荡不羁, 它们对私人领域的有效拆解都是原始女权主义的姿态。肥皂剧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开曝光隐私,如果我们将家庭和私人领域当作女性压抑自我世界的首要场所,那么肥皂剧角色生存的背景所具有的公开、公有特质,恰好满足了女性群体对这一压抑的宣泄与缓解。肥皂剧热衷于交谈,并以交谈作为肥皂剧情节行进的主要手段。在角色的交谈中, 隐私无可立足,没有“私人”领域, 各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私人屏障常常被冲破。对私人体验和情感进行公开曝光便是肥皂剧的规则动力。在肥皂剧的叙事中,习惯抹杀单个角色的隐私方式,即向其他角色披露各种琐碎的隐秘信息,这种披露可以通过表演直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之间对话间接体现:情人身份的确认、深藏的感情和见解的本质、过去经验或未来计划的真相等等。《欲望城市》中, 四名女主角以朋友的关系,会在公共场所相互公开所有隐私,甚至是性爱的细节,正是新时期肥皂剧公开个人隐私特点的最有力体现。

事实上, 《豪门恩怨》中的妇女形象,虽然被赋予了 “传统” “逆来顺受”、 “反对解放”等符号, 但妇女观众还是不应该被视为被动接受的牺牲品。即使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理解也是主动的、分析的、比较的和有选择的,而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这就是为什么“警匪片”会被主流社会理解成正义战胜邪恶,而不会是展示罪犯的悲剧。 “妇女观看肥皂剧,是为了逃离无聊空虚和现实”的观点,歪曲了肥皂剧对于妇女社会群体的意义。

(三)

从电视节目界定的角度上去看, 肥皂剧无非是娱乐节目的一种。媒体消费主义观点认为, 女性观众喜爱类似《豪门恩怨》和《欲望城市》一类的肥皂剧目,就是为了获取愉悦。然而“愉悦”的意义又是很难定义的,特别是在将本已很复杂的观众理解为女权主义的观点。愉悦可以来源于妇女观众对剧中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认同。如《欲望城市》中熟悉的纽约曼哈顿街景, 无数的购物与聚会, 酒店与咖啡。愉悦也可以来源于女性观众对剧中角色情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理解。当代社会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和单身女性群体阶层的形成,都为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受众基础。面对《豪门恩怨》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和《欲望城市》中的放荡不羁, 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已经可以把 “愉悦”建立在与剧中人物类似的遭遇上了。愉悦更可以建立在观后的群体话题中。

社会学调查显示, 妇女习惯把自己的痛苦与苦难视为个人的不幸,但若在同伴中互叙苦楚与凄凉,这些痛苦与苦难就可能落入一种模式,虽有不同却折射出妇女生活的共同特征。这样,妇女就会认识到个人的不幸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了,而可能是社会问题,因而也是政治问题。因此,“提高意识”实为女权主义者将批评直接挂钩于政治的表现。其实, 欣赏肥皂剧的女性很大一部分还是家庭妇女或者中年妇女, 对于这些人来说, 欣赏《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的愉悦在于,目睹剧情中高层次社会群体的情感与矛度纠葛,了解中产阶级的礼仪限制与情欲放纵。正如一位美国普通中年妇女说的那样:“幸好我们不是那样的家庭,我可是不会像她们那样”。

在过去的六年里,《欲望城市》的播出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无数的女性人文关怀。且不提其自身作为娱乐节目为亿万女性观众带来的饭后消遣,单是剧中女主角对性和爱的不同理解和亲身实践,也让许多同龄女性大开眼界。如果用一句话来表现《欲望城市》的整体内容,那便是: “四个活色生香的曼哈顿白领女人,在都市物质生活的狂流中毫不掩饰的攫取自我”。《欲望城市》唤醒了无数都市女性如涨潮般汹涌、如退潮般湮没的欲望, 它单刀直入,光鲜时髦,生猛无比。从传统的观点看,这四个女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坏女人”,绝对的“物质女孩”,工作上追逐名利, 包里塞满避孕套,换男友如同换床单般家常便饭,心无旁骛的享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单身自由。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表皮下面,四个女人的感情却是纤细脆弱的:Carrie的深爱Mr.Big;Charlotte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Miranda对相貌和忠诚的疑虑,即使是最淫荡的沙沙,她在面对自己日益松弛的皮肤时,却悄然泪下。极度的物欲享受对应着内心的失落和挫败,这也许就是《欲望城市》对女权主义的辨证诠释。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女性而言,绝对开放的物质生活与肉体享乐并不能被认同,四个剧中人有浪荡的形骸和常人无法想象的享乐生活,内心却极容易受到伤害。这种状态既满足了女性观众仰视的窥看欲望,又恰到好处的提高了普通女性的心理防范与约束意识。一方面,女性们需要看到生活中出现不了的虚构元素,是为幻想;另一方面,女性则需要看到虚构人物拥有和自己同样的弱点,是为心理平衡。

《欲望城市》的主要情节均是围绕人物的男女关系变化上拓展的, 这反映在女权主义上的深层意义则是男女在择偶心态方面发生着的巨变。五光十色的曼哈顿,代表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集聚地, 这意味着包括恋爱在内的一切事务都有 “市场”和 “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给女性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通过婚姻来缓解生存压力,所以女孩择偶的年龄越来越低已成为一种趋势; 而把婚姻更看成是一种责任的男士则会把精力更多放在创业上,结婚的年龄越拖越晚,甚至不婚。这样的矛盾,在 “欲望城市”一类的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即使是一些已经事业有成的男士,他们对婚姻的态度也是不紧不慢,因为他们有年龄的优势(如凯莉后来的伴侣----一位事业有成的俄罗斯画家)。

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前只有通过家庭才能得到的一切,现在即使不通过婚姻也能得到。 一方着急,一方不急,就这样,长期以来形成的男追女的恋爱定律已被彻底打破,女性在恋爱中的地位也自然随之变化。男士主动, 男士买单的定律也已被打破。《欲望城市》中的男性择偶取向已经更偏向于成熟理智,善解人意的女孩。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所有矜持的女性, 即便遇上了能令自己心动的男士,也会因为被动的心态而使幸福在不经意间悄悄从手中滑走。

《欲望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都市单身女人的生活,她们什么都做,但从不绝望。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曼哈顿的这些社会名流不过是在追逐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如果这种两性关系可以由传统的男性掌控变成女性掌控, 那么女权主义便落地生根了。谈及女权主义意识中的两性关系处理, 不能不提及《欲望城市》中的米兰达-----一个事业成功而又“缺少母爱”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她和男友史蒂夫分手后却发现自己怀孕了,没有母爱的她决定独自生下这个孩子。史蒂夫知道她的决定后,向她求婚,却遭到毅然拒绝,米兰达知道他们之间现在已经没有爱情,她只是平静的和史蒂夫分配着照顾孩子的时间。一个女人,敢于一个人面对所有的难题,而不需要男人的施舍, 这里面所需要的勇气和胆识不言而喻。的确,今天的女性似乎太需要一种能够 “独立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能力, 可以说是《欲望城市》给陷于情感漩涡中的女性点燃了一盏明灯。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欲望城市》的结局都充满了女权主义的理想色彩。女性问题专栏作家凯莉最终决定抛弃俄罗斯画家而与老情人比格旧情复燃;从乳癌病魔中康复的豪放女萨曼莎得到了男模特的真爱;夏洛特终于从中国领养了一个她梦寐以求的女孩;而米兰达则从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体会到自己新的价值。对比昔日的《豪门恩怨》, 《欲望城市》则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地表现了女权思想抗争命运,争取独立的女性人文关怀. 它用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表现了 “提高女权意识”的观点, 用理想的结局告诫妇女们 “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对比国内电视剧的情节,大部分的剧作中人物关系的处理很多都严重倾向于男权, 无论是武侠帝王,还是刑警精英, 多数制造矛盾的三角恋情和戏剧化矛盾冲突总是令女性角色处于被挑选和被选择的劣势地位。

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 肥皂剧在国内的电视媒体市场似乎还是个空缺. 尽管国内许多情景剧的姿态和形式都酷似肥皂剧, 但是多数都因为没有像西方肥皂剧那样富裕女权主义的深刻意义而失去了大批的女性观众,当然这与东西方文化和欣赏水平的差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肥皂剧中饱含女权主义观点的是非对错)。但是, 当国内的观众与电视剧制作人都沉迷于大量的公安题材和古装连续剧的时候, 是否也可以考虑从肥皂剧的批量生产中找到女性观众的市场与卖点呢?
宁静o致远
2006-06-08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宁静o致远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采纳数:21182 获赞数:779995
2008-2015从事酒店管理7年。现任桃园酒店餐饮总监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肥皂剧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罗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它作为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播出时间给几部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肥皂剧(《老友记》(friends), (《欲望城市》(sex&city)), (《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等等, 欣赏的观众层次也由最先的家庭主妇扩充到 “雅皮士”(西方城市职业阶层中的年轻人士) 阶层。

对比中国社会的电视剧文化,西方肥皂剧有其独特的界定与自身特点。广义上看,英美等国家都将所有剧种分为三大类, soap opera (肥皂剧),sitcom (情境喜剧),和 drama (电视剧)。国内许多人认为国内风靡一时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都可以拉入肥皂剧的范畴, 但按照西方电视剧分类, 严格上讲他们还是仅仅被定义为情境喜剧 (sitcom), 因为两部戏各集之间的故事关联不紧,往往可以独立成章, 而且最后一集都被安排了完美结局.而西方肥皂剧的特点则是偏向连续剧 (serial),通常各集之间的故事都有关联,而且很会“拖戏”,有时候几个星期不看,剧情居然还接得上.几乎所有的肥皂剧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或者叫做 “开放式结局(open ending)”, 即使有也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下的暂时平衡, 往往一对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新矛盾的开端。 即使像《欲望城市》这样有着明显的 “完结篇”,制片方也会有意地留有 “活口”:比格对凯莉表白时的用语是“我要的就是你”,而不是求婚时最常用的“嫁给我好吗”,这样比格和凯莉的关系就可以瞬息万变。如果到时候拍续集,无论人物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剧情立即就可以自圆其说。

肥皂剧在西方社会被学术界和舆论曾一度被认为是低级的电视节目,是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群体的一种简易消遣形式。甚至在英国有社会学学者指出, 肥皂剧有明显的助长人类不良习惯的倾向。表面上看,与新闻和纪录片相比,肥皂剧确实缺少具有时效性和重要性的信息量,它包含的与社会技术进步和文化进步有关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纪录片那样博大精深也不像新闻评论节目那样针砭时弊。除此之外,肥皂剧从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和节目质量的角度衡量似乎也是难称精品,大部分肥皂剧的演员是节目播出之后才有了名气.。摄制技术上几乎没有其它的特别之处:缺少大幅移动镜头(衡量高质量商业节目的标准),没有费时费事的场面调度与安排。有些早期的肥皂剧,从现在摄制和表演水平的眼光看,甚至是质量低劣的。如英国早期的肥皂剧《十字路口》(crossroad)。

然而, 仔细品味许多学术争论之后会发现 “肥皂剧助长不好的倾向” 这个主张还是停留在直觉的层次,很少有学理上的证据。批评者指责通俗文化的品质低劣,制片人都是商业化的俗人,受众则是没有审美标准、在文化上受压抑的一群人,并讽刺这些守在电视前观看肥皂剧的人为“沙发马铃薯”(couch potato)。事实上,如果品味文化的美学标准及其评论内容根深到只能由少数人所享有, 那这种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也无非是 “曲高和寡”, 难以达到电视在消费时代的社会功能要求。

其实,肥皂剧的社会影响是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反映石油富豪家族内部矛盾的王朝肥皂剧《豪门恩怨》(Dallas)在各洲市上映时就达到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高潮戏暗杀小杰(JR Ewing)的凶手揭晓一集播出前,全美社会都为「谁杀了小杰」而议论纷纷;节目播出之后,达拉斯警方居然还在通讯联系中,还煞有介事地呼叫各分局围捕真凶,这在美国一时被传为趣谈。

(二)

时过境迁,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肥皂剧早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与意义, 今年3月底,在英美两国热播了长达6年之久的HBO电视台连续剧《欲望城市》(Sex &The City),终于在播出了完结篇,为这部载入史册的肥皂剧壮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据美国媒体披露,当《欲望城市》最后一集播出时,全美国共有1060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捧场,创下了美国电视史上第二高收视纪录(名列第一的则是NBC电视台的游戏节目《谁将成为百万富翁》)。近日,CNN的拉里·金访谈节目对莎拉进行了一小时的专访。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明艳动人的莎拉吸引了拉里的全部注意力。一个电视演员能得到拉里(著名节目主持人)如此“礼遇”,在CNN历史上堪称罕见,这足以说明《欲望城市》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许多纽约和伦敦的顶级名牌商店,更是打着头牌主角“凯莉”的旗号,卖掉了许多价格昂贵的时尚品。剧中的四个性感女主角着装各有风格,片中的所有造型都出自纽约顶级造型师和服装师之手。她们的穿着形象同时代表了都市女性的四种主要分类:凯莉是时尚,夏绿蒂是淑雅,米兰达是职业,莎曼沙是成熟。对于许多女性观众而言,喜欢《欲望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可以从凯莉的装扮上知道“最近曼哈顿在流行什么”。

一部以都市成熟女性感情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能连续六年大红大紫,并能捧得一大堆金球奖和艾美奖,在美国电视史上还并不多见。根据尼尔森收视调查公司的统计,《欲望城市》最后一季的平均收视率,几乎能和1998年刚刚出炉时持平,它是HBO电视台过去几十年来最叫座的连续剧。该剧和NBC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老友记》(播出长达十年)堪称美国电视的“常青树”,而最近这两个剧集同时落幕,也引发了美国女性“今后晚上干什么”的感慨。因为在美国,男人永远都会有没完没了的棒球、橄榄球或篮球赛可看,而女性的主要娱乐就是看肥皂剧。自打1998年6月,《欲望城市》首度与观众见面,由于剧中女性敢于“大胆讨论关于男性的一切以及她们对于男性的渴望”,而立即在美国成为一种人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 肥皂剧的主要观众都是女性群体, 特别在发达国家。英国泰晤士报的一项统计显示, 对比这两部间隔20年之久的《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收看者均为女性。有趣的是,即使一些肥皂剧目拥有少数的男性观众, 这些男性关注的焦点似乎也背离肥皂剧的中心剧情,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豪门恩怨》中的”商战”,富豪家庭的男性权利和富足生活方式, 《欲望城市》里露骨的 “色情”对白和少量的三级镜头。而这些关注往往背离了肥皂剧的真正主题和社会意义。

当代社会中, 肥皂剧在女性群体中的高收视率为女权主义诠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基础。 美国女权主义强调政治, 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 因此聚焦妇女个人经验的肥皂剧便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素材,以供女权主义观点来分析与评价。这也成为女权主义者用来唤醒并 “提高女性危机意识”, 攻击男性至上主义和父权主义和最有力武器。部分主流学术思想似乎总是歪曲肥皂剧的真实意识, 他们简单的把肥皂剧看成是男性至少主义和家长作风的简单体现,他们认为观众仅仅是情节与情感的被动接受者, 而忽略了妇女观众作为受众主体与电视节目的主动理解与互动。

“提高意识”就是提高人的认识(awareness),看清先前很少注意或完全忽视的男性统治的事实,把先前只在无意识层次所知觉和理解的东西推进意识层里。 “提高意识”被女权主义者视为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键作用是使妇女将个人经验与政治含义联系起来。无论是作品中的女性是 “抗争” (《欲望城市》)还是 “妥协” (《豪门恩怨》), 只要其包含女性的人文关怀, 都是可以起到 “提高意识”的社会功效。

《豪门恩怨》中的三位女主角每人都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艾里: “无论失去多少, 家庭必须保持完整”。 苏.艾里:“如果你的婚姻破裂了, 你要么试着接受其他男人要么就愤世嫉俗”。帕玛拉: “如果失去了孩子,那么你就不可能快乐” 。这三句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台词, 正好代表了80年代王朝肥皂剧中传统女性的核心意识形态____ “被动的, 完全的服从男权主义与家长制度”。 这就是为什么部分西方学者误认为《豪门恩怨》将妇女思想引向了低层次, 在他们认为, 女权主义作品应该是充溢着抗争与实际行动。

纵观两剧,无论是20年前《豪门恩怨》的逆来顺受还是今天的《欲望城市》的放荡不羁, 它们对私人领域的有效拆解都是原始女权主义的姿态。肥皂剧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开曝光隐私,如果我们将家庭和私人领域当作女性压抑自我世界的首要场所,那么肥皂剧角色生存的背景所具有的公开、公有特质,恰好满足了女性群体对这一压抑的宣泄与缓解。肥皂剧热衷于交谈,并以交谈作为肥皂剧情节行进的主要手段。在角色的交谈中, 隐私无可立足,没有“私人”领域, 各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私人屏障常常被冲破。对私人体验和情感进行公开曝光便是肥皂剧的规则动力。在肥皂剧的叙事中,习惯抹杀单个角色的隐私方式,即向其他角色披露各种琐碎的隐秘信息,这种披露可以通过表演直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之间对话间接体现:情人身份的确认、深藏的感情和见解的本质、过去经验或未来计划的真相等等。《欲望城市》中, 四名女主角以朋友的关系,会在公共场所相互公开所有隐私,甚至是性爱的细节,正是新时期肥皂剧公开个人隐私特点的最有力体现。

事实上, 《豪门恩怨》中的妇女形象,虽然被赋予了 “传统” “逆来顺受”、 “反对解放”等符号, 但妇女观众还是不应该被视为被动接受的牺牲品。即使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理解也是主动的、分析的、比较的和有选择的,而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这就是为什么“警匪片”会被主流社会理解成正义战胜邪恶,而不会是展示罪犯的悲剧。 “妇女观看肥皂剧,是为了逃离无聊空虚和现实”的观点,歪曲了肥皂剧对于妇女社会群体的意义。

(三)

从电视节目界定的角度上去看, 肥皂剧无非是娱乐节目的一种。媒体消费主义观点认为, 女性观众喜爱类似《豪门恩怨》和《欲望城市》一类的肥皂剧目,就是为了获取愉悦。然而“愉悦”的意义又是很难定义的,特别是在将本已很复杂的观众理解为女权主义的观点。愉悦可以来源于妇女观众对剧中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认同。如《欲望城市》中熟悉的纽约曼哈顿街景, 无数的购物与聚会, 酒店与咖啡。愉悦也可以来源于女性观众对剧中角色情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理解。当代社会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和单身女性群体阶层的形成,都为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受众基础。面对《豪门恩怨》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和《欲望城市》中的放荡不羁, 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已经可以把 “愉悦”建立在与剧中人物类似的遭遇上了。愉悦更可以建立在观后的群体话题中。

社会学调查显示, 妇女习惯把自己的痛苦与苦难视为个人的不幸,但若在同伴中互叙苦楚与凄凉,这些痛苦与苦难就可能落入一种模式,虽有不同却折射出妇女生活的共同特征。这样,妇女就会认识到个人的不幸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了,而可能是社会问题,因而也是政治问题。因此,“提高意识”实为女权主义者将批评直接挂钩于政治的表现。其实, 欣赏肥皂剧的女性很大一部分还是家庭妇女或者中年妇女, 对于这些人来说, 欣赏《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的愉悦在于,目睹剧情中高层次社会群体的情感与矛度纠葛,了解中产阶级的礼仪限制与情欲放纵。正如一位美国普通中年妇女说的那样:“幸好我们不是那样的家庭,我可是不会像她们那样”。

在过去的六年里,《欲望城市》的播出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无数的女性人文关怀。且不提其自身作为娱乐节目为亿万女性观众带来的饭后消遣,单是剧中女主角对性和爱的不同理解和亲身实践,也让许多同龄女性大开眼界。如果用一句话来表现《欲望城市》的整体内容,那便是: “四个活色生香的曼哈顿白领女人,在都市物质生活的狂流中毫不掩饰的攫取自我”。《欲望城市》唤醒了无数都市女性如涨潮般汹涌、如退潮般湮没的欲望, 它单刀直入,光鲜时髦,生猛无比。从传统的观点看,这四个女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坏女人”,绝对的“物质女孩”,工作上追逐名利, 包里塞满避孕套,换男友如同换床单般家常便饭,心无旁骛的享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单身自由。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表皮下面,四个女人的感情却是纤细脆弱的:Carrie的深爱Mr.Big;Charlotte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Miranda对相貌和忠诚的疑虑,即使是最淫荡的沙沙,她在面对自己日益松弛的皮肤时,却悄然泪下。极度的物欲享受对应着内心的失落和挫败,这也许就是《欲望城市》对女权主义的辨证诠释。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女性而言,绝对开放的物质生活与肉体享乐并不能被认同,四个剧中人有浪荡的形骸和常人无法想象的享乐生活,内心却极容易受到伤害。这种状态既满足了女性观众仰视的窥看欲望,又恰到好处的提高了普通女性的心理防范与约束意识。一方面,女性们需要看到生活中出现不了的虚构元素,是为幻想;另一方面,女性则需要看到虚构人物拥有和自己同样的弱点,是为心理平衡。

《欲望城市》的主要情节均是围绕人物的男女关系变化上拓展的, 这反映在女权主义上的深层意义则是男女在择偶心态方面发生着的巨变。五光十色的曼哈顿,代表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集聚地, 这意味着包括恋爱在内的一切事务都有 “市场”和 “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给女性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通过婚姻来缓解生存压力,所以女孩择偶的年龄越来越低已成为一种趋势; 而把婚姻更看成是一种责任的男士则会把精力更多放在创业上,结婚的年龄越拖越晚,甚至不婚。这样的矛盾,在 “欲望城市”一类的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即使是一些已经事业有成的男士,他们对婚姻的态度也是不紧不慢,因为他们有年龄的优势(如凯莉后来的伴侣----一位事业有成的俄罗斯画家)。

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前只有通过家庭才能得到的一切,现在即使不通过婚姻也能得到。 一方着急,一方不急,就这样,长期以来形成的男追女的恋爱定律已被彻底打破,女性在恋爱中的地位也自然随之变化。男士主动, 男士买单的定律也已被打破。《欲望城市》中的男性择偶取向已经更偏向于成熟理智,善解人意的女孩。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所有矜持的女性, 即便遇上了能令自己心动的男士,也会因为被动的心态而使幸福在不经意间悄悄从手中滑走。

《欲望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都市单身女人的生活,她们什么都做,但从不绝望。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曼哈顿的这些社会名流不过是在追逐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如果这种两性关系可以由传统的男性掌控变成女性掌控, 那么女权主义便落地生根了。谈及女权主义意识中的两性关系处理, 不能不提及《欲望城市》中的米兰达-----一个事业成功而又“缺少母爱”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她和男友史蒂夫分手后却发现自己怀孕了,没有母爱的她决定独自生下这个孩子。史蒂夫知道她的决定后,向她求婚,却遭到毅然拒绝,米兰达知道他们之间现在已经没有爱情,她只是平静的和史蒂夫分配着照顾孩子的时间。一个女人,敢于一个人面对所有的难题,而不需要男人的施舍, 这里面所需要的勇气和胆识不言而喻。的确,今天的女性似乎太需要一种能够 “独立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能力, 可以说是《欲望城市》给陷于情感漩涡中的女性点燃了一盏明灯。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欲望城市》的结局都充满了女权主义的理想色彩。女性问题专栏作家凯莉最终决定抛弃俄罗斯画家而与老情人比格旧情复燃;从乳癌病魔中康复的豪放女萨曼莎得到了男模特的真爱;夏洛特终于从中国领养了一个她梦寐以求的女孩;而米兰达则从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体会到自己新的价值。对比昔日的《豪门恩怨》, 《欲望城市》则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地表现了女权思想抗争命运,争取独立的女性人文关怀. 它用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表现了 “提高女权意识”的观点, 用理想的结局告诫妇女们 “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对比国内电视剧的情节,大部分的剧作中人物关系的处理很多都严重倾向于男权, 无论是武侠帝王,还是刑警精英, 多数制造矛盾的三角恋情和戏剧化矛盾冲突总是令女性角色处于被挑选和被选择的劣势地位。

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 肥皂剧在国内的电视媒体市场似乎还是个空缺. 尽管国内许多情景剧的姿态和形式都酷似肥皂剧, 但是多数都因为没有像西方肥皂剧那样富裕女权主义的深刻意义而失去了大批的女性观众,当然这与东西方文化和欣赏水平的差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肥皂剧中饱含女权主义观点的是非对错)。但是, 当国内的观众与电视剧制作人都沉迷于大量的公安题材和古装连续剧的时候, 是否也可以考虑从肥皂剧的批量生产中找到女性观众的市场与卖点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松博客
高粉答主

2006-06-08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亿
展开全部
肥皂剧
肥皂剧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罗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它作为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播出时间给几部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肥皂剧(《老友记》(friends), (《欲望城市》(sex&city)), (《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等等, 欣赏的观众层次也由最先的家庭主妇扩充到 “雅皮士”(西方城市职业阶层中的年轻人士) 阶层。

对比中国社会的电视剧文化,西方肥皂剧有其独特的界定与自身特点。广义上看,英美等国家都将所有剧种分为三大类, soap opera (肥皂剧),sitcom (情境喜剧),和 drama (电视剧)。国内许多人认为国内风靡一时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都可以拉入肥皂剧的范畴, 但按照西方电视剧分类, 严格上讲他们还是仅仅被定义为情境喜剧 (sitcom), 因为两部戏各集之间的故事关联不紧,往往可以独立成章, 而且最后一集都被安排了完美结局.而西方肥皂剧的特点则是偏向连续剧 (serial),通常各集之间的故事都有关联,而且很会“拖戏”,有时候几个星期不看,剧情居然还接得上.几乎所有的肥皂剧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或者叫做 “开放式结局(open ending)”, 即使有也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下的暂时平衡, 往往一对矛盾的解决意味着新矛盾的开端。 即使像《欲望城市》这样有着明显的 “完结篇”,制片方也会有意地留有 “活口”:比格对凯莉表白时的用语是“我要的就是你”,而不是求婚时最常用的“嫁给我好吗”,这样比格和凯莉的关系就可以瞬息万变。如果到时候拍续集,无论人物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剧情立即就可以自圆其说。

肥皂剧在西方社会被学术界和舆论曾一度被认为是低级的电视节目,是社会层次和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群体的一种简易消遣形式。甚至在英国有社会学学者指出, 肥皂剧有明显的助长人类不良习惯的倾向。表面上看,与新闻和纪录片相比,肥皂剧确实缺少具有时效性和重要性的信息量,它包含的与社会技术进步和文化进步有关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纪录片那样博大精深也不像新闻评论节目那样针砭时弊。除此之外,肥皂剧从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和节目质量的角度衡量似乎也是难称精品,大部分肥皂剧的演员是节目播出之后才有了名气.。摄制技术上几乎没有其它的特别之处:缺少大幅移动镜头(衡量高质量商业节目的标准),没有费时费事的场面调度与安排。有些早期的肥皂剧,从现在摄制和表演水平的眼光看,甚至是质量低劣的。如英国早期的肥皂剧《十字路口》(crossroad)。

然而, 仔细品味许多学术争论之后会发现 “肥皂剧助长不好的倾向” 这个主张还是停留在直觉的层次,很少有学理上的证据。批评者指责通俗文化的品质低劣,制片人都是商业化的俗人,受众则是没有审美标准、在文化上受压抑的一群人,并讽刺这些守在电视前观看肥皂剧的人为“沙发马铃薯”(couch potato)。事实上,如果品味文化的美学标准及其评论内容根深到只能由少数人所享有, 那这种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也无非是 “曲高和寡”, 难以达到电视在消费时代的社会功能要求。

其实,肥皂剧的社会影响是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反映石油富豪家族内部矛盾的王朝肥皂剧《豪门恩怨》(Dallas)在各洲市上映时就达到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高潮戏暗杀小杰(JR Ewing)的凶手揭晓一集播出前,全美社会都为「谁杀了小杰」而议论纷纷;节目播出之后,达拉斯警方居然还在通讯联系中,还煞有介事地呼叫各分局围捕真凶,这在美国一时被传为趣谈。

(二)

时过境迁,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肥皂剧早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精神与意义, 今年3月底,在英美两国热播了长达6年之久的HBO电视台连续剧《欲望城市》(Sex &The City),终于在播出了完结篇,为这部载入史册的肥皂剧壮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据美国媒体披露,当《欲望城市》最后一集播出时,全美国共有1060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捧场,创下了美国电视史上第二高收视纪录(名列第一的则是NBC电视台的游戏节目《谁将成为百万富翁》)。近日,CNN的拉里·金访谈节目对莎拉进行了一小时的专访。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明艳动人的莎拉吸引了拉里的全部注意力。一个电视演员能得到拉里(著名节目主持人)如此“礼遇”,在CNN历史上堪称罕见,这足以说明《欲望城市》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许多纽约和伦敦的顶级名牌商店,更是打着头牌主角“凯莉”的旗号,卖掉了许多价格昂贵的时尚品。剧中的四个性感女主角着装各有风格,片中的所有造型都出自纽约顶级造型师和服装师之手。她们的穿着形象同时代表了都市女性的四种主要分类:凯莉是时尚,夏绿蒂是淑雅,米兰达是职业,莎曼沙是成熟。对于许多女性观众而言,喜欢《欲望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可以从凯莉的装扮上知道“最近曼哈顿在流行什么”。

一部以都市成熟女性感情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能连续六年大红大紫,并能捧得一大堆金球奖和艾美奖,在美国电视史上还并不多见。根据尼尔森收视调查公司的统计,《欲望城市》最后一季的平均收视率,几乎能和1998年刚刚出炉时持平,它是HBO电视台过去几十年来最叫座的连续剧。该剧和NBC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老友记》(播出长达十年)堪称美国电视的“常青树”,而最近这两个剧集同时落幕,也引发了美国女性“今后晚上干什么”的感慨。因为在美国,男人永远都会有没完没了的棒球、橄榄球或篮球赛可看,而女性的主要娱乐就是看肥皂剧。自打1998年6月,《欲望城市》首度与观众见面,由于剧中女性敢于“大胆讨论关于男性的一切以及她们对于男性的渴望”,而立即在美国成为一种人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 肥皂剧的主要观众都是女性群体, 特别在发达国家。英国泰晤士报的一项统计显示, 对比这两部间隔20年之久的《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收看者均为女性。有趣的是,即使一些肥皂剧目拥有少数的男性观众, 这些男性关注的焦点似乎也背离肥皂剧的中心剧情,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豪门恩怨》中的”商战”,富豪家庭的男性权利和富足生活方式, 《欲望城市》里露骨的 “色情”对白和少量的三级镜头。而这些关注往往背离了肥皂剧的真正主题和社会意义。

当代社会中, 肥皂剧在女性群体中的高收视率为女权主义诠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基础。 美国女权主义强调政治, 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 因此聚焦妇女个人经验的肥皂剧便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素材,以供女权主义观点来分析与评价。这也成为女权主义者用来唤醒并 “提高女性危机意识”, 攻击男性至上主义和父权主义和最有力武器。部分主流学术思想似乎总是歪曲肥皂剧的真实意识, 他们简单的把肥皂剧看成是男性至少主义和家长作风的简单体现,他们认为观众仅仅是情节与情感的被动接受者, 而忽略了妇女观众作为受众主体与电视节目的主动理解与互动。

“提高意识”就是提高人的认识(awareness),看清先前很少注意或完全忽视的男性统治的事实,把先前只在无意识层次所知觉和理解的东西推进意识层里。 “提高意识”被女权主义者视为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键作用是使妇女将个人经验与政治含义联系起来。无论是作品中的女性是 “抗争” (《欲望城市》)还是 “妥协” (《豪门恩怨》), 只要其包含女性的人文关怀, 都是可以起到 “提高意识”的社会功效。

《豪门恩怨》中的三位女主角每人都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艾里: “无论失去多少, 家庭必须保持完整”。 苏.艾里:“如果你的婚姻破裂了, 你要么试着接受其他男人要么就愤世嫉俗”。帕玛拉: “如果失去了孩子,那么你就不可能快乐” 。这三句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台词, 正好代表了80年代王朝肥皂剧中传统女性的核心意识形态____ “被动的, 完全的服从男权主义与家长制度”。 这就是为什么部分西方学者误认为《豪门恩怨》将妇女思想引向了低层次, 在他们认为, 女权主义作品应该是充溢着抗争与实际行动。

纵观两剧,无论是20年前《豪门恩怨》的逆来顺受还是今天的《欲望城市》的放荡不羁, 它们对私人领域的有效拆解都是原始女权主义的姿态。肥皂剧最本质的特征是公开曝光隐私,如果我们将家庭和私人领域当作女性压抑自我世界的首要场所,那么肥皂剧角色生存的背景所具有的公开、公有特质,恰好满足了女性群体对这一压抑的宣泄与缓解。肥皂剧热衷于交谈,并以交谈作为肥皂剧情节行进的主要手段。在角色的交谈中, 隐私无可立足,没有“私人”领域, 各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私人屏障常常被冲破。对私人体验和情感进行公开曝光便是肥皂剧的规则动力。在肥皂剧的叙事中,习惯抹杀单个角色的隐私方式,即向其他角色披露各种琐碎的隐秘信息,这种披露可以通过表演直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之间对话间接体现:情人身份的确认、深藏的感情和见解的本质、过去经验或未来计划的真相等等。《欲望城市》中, 四名女主角以朋友的关系,会在公共场所相互公开所有隐私,甚至是性爱的细节,正是新时期肥皂剧公开个人隐私特点的最有力体现。

事实上, 《豪门恩怨》中的妇女形象,虽然被赋予了 “传统” “逆来顺受”、 “反对解放”等符号, 但妇女观众还是不应该被视为被动接受的牺牲品。即使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理解也是主动的、分析的、比较的和有选择的,而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这就是为什么“警匪片”会被主流社会理解成正义战胜邪恶,而不会是展示罪犯的悲剧。 “妇女观看肥皂剧,是为了逃离无聊空虚和现实”的观点,歪曲了肥皂剧对于妇女社会群体的意义。

(三)

从电视节目界定的角度上去看, 肥皂剧无非是娱乐节目的一种。媒体消费主义观点认为, 女性观众喜爱类似《豪门恩怨》和《欲望城市》一类的肥皂剧目,就是为了获取愉悦。然而“愉悦”的意义又是很难定义的,特别是在将本已很复杂的观众理解为女权主义的观点。愉悦可以来源于妇女观众对剧中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认同。如《欲望城市》中熟悉的纽约曼哈顿街景, 无数的购物与聚会, 酒店与咖啡。愉悦也可以来源于女性观众对剧中角色情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理解。当代社会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和单身女性群体阶层的形成,都为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受众基础。面对《豪门恩怨》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和《欲望城市》中的放荡不羁, 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已经可以把 “愉悦”建立在与剧中人物类似的遭遇上了。愉悦更可以建立在观后的群体话题中。

社会学调查显示, 妇女习惯把自己的痛苦与苦难视为个人的不幸,但若在同伴中互叙苦楚与凄凉,这些痛苦与苦难就可能落入一种模式,虽有不同却折射出妇女生活的共同特征。这样,妇女就会认识到个人的不幸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了,而可能是社会问题,因而也是政治问题。因此,“提高意识”实为女权主义者将批评直接挂钩于政治的表现。其实, 欣赏肥皂剧的女性很大一部分还是家庭妇女或者中年妇女, 对于这些人来说, 欣赏《豪门恩怨》与《欲望城市》的愉悦在于,目睹剧情中高层次社会群体的情感与矛度纠葛,了解中产阶级的礼仪限制与情欲放纵。正如一位美国普通中年妇女说的那样:“幸好我们不是那样的家庭,我可是不会像她们那样”。

在过去的六年里,《欲望城市》的播出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无数的女性人文关怀。且不提其自身作为娱乐节目为亿万女性观众带来的饭后消遣,单是剧中女主角对性和爱的不同理解和亲身实践,也让许多同龄女性大开眼界。如果用一句话来表现《欲望城市》的整体内容,那便是: “四个活色生香的曼哈顿白领女人,在都市物质生活的狂流中毫不掩饰的攫取自我”。《欲望城市》唤醒了无数都市女性如涨潮般汹涌、如退潮般湮没的欲望, 它单刀直入,光鲜时髦,生猛无比。从传统的观点看,这四个女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坏女人”,绝对的“物质女孩”,工作上追逐名利, 包里塞满避孕套,换男友如同换床单般家常便饭,心无旁骛的享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单身自由。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表皮下面,四个女人的感情却是纤细脆弱的:Carrie的深爱Mr.Big;Charlotte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Miranda对相貌和忠诚的疑虑,即使是最淫荡的沙沙,她在面对自己日益松弛的皮肤时,却悄然泪下。极度的物欲享受对应着内心的失落和挫败,这也许就是《欲望城市》对女权主义的辨证诠释。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女性而言,绝对开放的物质生活与肉体享乐并不能被认同,四个剧中人有浪荡的形骸和常人无法想象的享乐生活,内心却极容易受到伤害。这种状态既满足了女性观众仰视的窥看欲望,又恰到好处的提高了普通女性的心理防范与约束意识。一方面,女性们需要看到生活中出现不了的虚构元素,是为幻想;另一方面,女性则需要看到虚构人物拥有和自己同样的弱点,是为心理平衡。

《欲望城市》的主要情节均是围绕人物的男女关系变化上拓展的, 这反映在女权主义上的深层意义则是男女在择偶心态方面发生着的巨变。五光十色的曼哈顿,代表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集聚地, 这意味着包括恋爱在内的一切事务都有 “市场”和 “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给女性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通过婚姻来缓解生存压力,所以女孩择偶的年龄越来越低已成为一种趋势; 而把婚姻更看成是一种责任的男士则会把精力更多放在创业上,结婚的年龄越拖越晚,甚至不婚。这样的矛盾,在 “欲望城市”一类的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即使是一些已经事业有成的男士,他们对婚姻的态度也是不紧不慢,因为他们有年龄的优势(如凯莉后来的伴侣----一位事业有成的俄罗斯画家)。

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前只有通过家庭才能得到的一切,现在即使不通过婚姻也能得到。 一方着急,一方不急,就这样,长期以来形成的男追女的恋爱定律已被彻底打破,女性在恋爱中的地位也自然随之变化。男士主动, 男士买单的定律也已被打破。《欲望城市》中的男性择偶取向已经更偏向于成熟理智,善解人意的女孩。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所有矜持的女性, 即便遇上了能令自己心动的男士,也会因为被动的心态而使幸福在不经意间悄悄从手中滑走。

《欲望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都市单身女人的生活,她们什么都做,但从不绝望。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曼哈顿的这些社会名流不过是在追逐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如果这种两性关系可以由传统的男性掌控变成女性掌控, 那么女权主义便落地生根了。谈及女权主义意识中的两性关系处理, 不能不提及《欲望城市》中的米兰达-----一个事业成功而又“缺少母爱”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她和男友史蒂夫分手后却发现自己怀孕了,没有母爱的她决定独自生下这个孩子。史蒂夫知道她的决定后,向她求婚,却遭到毅然拒绝,米兰达知道他们之间现在已经没有爱情,她只是平静的和史蒂夫分配着照顾孩子的时间。一个女人,敢于一个人面对所有的难题,而不需要男人的施舍, 这里面所需要的勇气和胆识不言而喻。的确,今天的女性似乎太需要一种能够 “独立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能力, 可以说是《欲望城市》给陷于情感漩涡中的女性点燃了一盏明灯。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欲望城市》的结局都充满了女权主义的理想色彩。女性问题专栏作家凯莉最终决定抛弃俄罗斯画家而与老情人比格旧情复燃;从乳癌病魔中康复的豪放女萨曼莎得到了男模特的真爱;夏洛特终于从中国领养了一个她梦寐以求的女孩;而米兰达则从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体会到自己新的价值。对比昔日的《豪门恩怨》, 《欲望城市》则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地表现了女权思想抗争命运,争取独立的女性人文关怀. 它用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表现了 “提高女权意识”的观点, 用理想的结局告诫妇女们 “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对比国内电视剧的情节,大部分的剧作中人物关系的处理很多都严重倾向于男权, 无论是武侠帝王,还是刑警精英, 多数制造矛盾的三角恋情和戏剧化矛盾冲突总是令女性角色处于被挑选和被选择的劣势地位。

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 肥皂剧在国内的电视媒体市场似乎还是个空缺. 尽管国内许多情景剧的姿态和形式都酷似肥皂剧, 但是多数都因为没有像西方肥皂剧那样富裕女权主义的深刻意义而失去了大批的女性观众,当然这与东西方文化和欣赏水平的差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肥皂剧中饱含女权主义观点的是非对错)。但是, 当国内的观众与电视剧制作人都沉迷于大量的公安题材和古装连续剧的时候, 是否也可以考虑从肥皂剧的批量生产中找到女性观众的市场与卖点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桓莘呼延梦秋
2019-07-15 · TA获得超过368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70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164万
展开全部
源于西方,现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妇女一边做家务,一边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罗里啰嗦讲述家长里短的长篇连续剧。它作为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因最初常在播放过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广告,故称“肥皂剧”。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播出时间给几部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肥皂剧(《老友记》(friends),
(《欲望城市》(sex&city)),(《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等等,
欣赏的观众层次也由最先的家庭主妇扩充到
“雅皮士”(西方城市职业阶层中的年轻人士)
阶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2021-02-13 · 厦门美食、娱乐、旅行等分享。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采纳数:90 获赞数:161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920年代,不少美国的家庭主妇白天不用上班,收听广播成了她们唯一的消遣。宝洁公司(P&G)不失时机地在连续剧的插播广告中向主妇们推销肥皂等洗涤用品,久之,这些“会插播肥皂等洗涤产品广告的情节剧”就被称为肥皂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