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亲公主有谁啊

是谁啊... 是谁啊 展开
 我来答
宝520贝
2009-01-23 · TA获得超过22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6万
展开全部
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王昭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emon贝比
推荐于2017-10-05 · TA获得超过51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细君公主
  
   (上)
  
   几乎整个西汉王朝,蒙古高原的匈奴势力一直是西汉政权面临的最大外在威胁。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为了国家的稳定,曾经打算把嫡出的女儿鲁元公主送去和亲,只是由于吕后的一再哭求才做罢,最后汉廷在后宫中挑选了几位美女送给匈奴可汗,又陪送大量金银珠宝,才算勉强解决了暂时的危机。
  
   此后,汉朝诸帝继续推行“和亲”政策换取暂时的和平,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经济。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经过长达70余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汉高祖时期,即使皇帝出行也凑不齐4匹同样颜色的马,宰相只能乘牛车;而“文景之治”后,各个仓库中堆满了粮食和金钱,甚至穿铜钱的绳子都放的腐烂了,社会的富足可想而知。
  
   公元前135年,文帝窦皇后(窦太皇太后)病死,武帝终于摆脱束缚,随即清除异己,终止“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独尊儒术。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大刀阔斧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改革,取得辉煌成就。国家富足,皇帝又大权在握,抗击匈奴的时机终于成熟了。在前127年---前119年的几年中,武帝大举讨伐匈奴,终于迫使匈奴北迁。
  
   然而,西域却并未安宁,彪悍的匈奴民族也从未罢休。为了彻底铲除匈奴的威胁,武帝广泛展开外交攻势,其中一条,就是与西域大国乌孙结盟以“断匈奴右臂”。
  
   公元前115年,乌孙国王昆莫派使者出访汉朝,使者亲眼见到汉朝的富强,深感不虚此行。昆莫听了使者的汇报,不由对汉朝产生了仰慕之情,他派人送来1000匹良马作为聘礼,表示愿与汉朝通婚,武帝当然答应,从宗室女中选中刘细君嫁与昆莫。
  
  
  
   (下)
  
   刘细君原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刘非的孙女。早在前121年皇室的互相倾轧中,细君的父亲刘建和母亲成光就以谋反罪被处死,家族受牵连也被夷灭三族,细君因是幼小的女孩得以幸免,但身价却因此一落千丈,她是靠父辈亲戚的怜惜才得以长大成人的。虽然依然保持着皇族的身份,但皇族的荣华富贵却与她无关。身世的坎坷和世事的冷漠,使柔弱的细君过早的尝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奈。
  
   但细君毕竟拥有皇室血统,又生的美丽,所以在她16岁时被选为和亲公主。瞬息之间,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孤女成为了高贵的公主。然而,这样的大起大落,对细君究竟是福是祸呢?
  
   前105年,细君到达乌孙首都赤谷城,乌孙国王昆莫举行盛大的婚礼迎娶细君为右夫人(第二王后,第一王后是匈奴女子)。可是再喜庆的场面也冲淡不了细君内心的忧伤,因为新郎昆莫已是一位年过七旬、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尽管细君从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过着与平民无异的生活,却从未丧失过对幸福生活的追求;16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在她的内心深处,多少次的编织过未来的美好生活,她渴望有一个如意郎君能给她爱给她保护给她幸福,可是,眼前漫天的沙暴和狂风卷走了她所有的渴求和盼望,使本来就多愁善感的细君心中更加悲苦!
  
   于是在出嫁不久,细君便请求昆莫为她仿照汉人的房屋样式建造了一所居室,自己带着宫女独自住进去,一年也只是礼节性的和丈夫见1、2次面而已。
  
   由于语言不通,又不习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细君悲愁难抑,她作诗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鹕兮归故乡。
  
   这首诗内容平实简单,却感情真挚,千百年来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因此流传了下来。
  
   两年后,昆莫去世。临死前,昆莫留下遗言,要细君按乌孙风俗嫁给自己的孙子岑辄国王。
  
  这显然与细君从小受到的道德伦理相距太远了,细君抵死不从,并上书汉廷请武帝为自己作主。
  
   武帝虽然同情细君的心情,可对他而言,政治需要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回书细君,要她为国家大计着想,按乌孙风俗行事。细君无奈,只得含泪顺从又成为岑辄国王的妻子。
  
   不久,细君为岑辄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少夫。
  
   然而,由于几年来一直郁郁寡欢、悲愁过度,此时的她大概已经得了产后忧郁症吧,加上身体虚弱,产后不久,细君公主便撇下襁褓中的女儿撒手而去。死时年纪应该在20岁左右。
#日志日期:2006-6-20 星期二(Tuesday) 晴

评论人:音语石 评论日期:2006-6-20 20:09

  汉匈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解忧公主
  
  
  
   (一)
  
   汉武帝刘彻为了联合西域大国乌孙夹击匈奴,于公元前105年派宗室女细君公主出塞和亲,可仅仅几年细君便因悲愁过度去世。刘彻在读着细君的《悲愁歌》,同情她不幸的同时,又焦虑万分:虽然汉朝通过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占领了河西走廊,大败匈奴主力,迫使匈奴北迁,但英勇善战又民风彪悍的匈奴人并没有罢休。刘彻深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道理,匈奴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乌孙虽然与汉朝和亲,却依然保持对匈奴友好的中立政策,乌孙历代国王的第一王后依然从匈奴贵族中选取就是明证。细君公主的远嫁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也为联合乌孙夹击匈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左思右想,为了不前功尽弃,决定再选派一位宗室女和亲乌孙。
  
   这位女子便是本文的主角----解忧公主。
  
   解忧是楚王刘戊的孙女。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楚王刘戊是其中的主谋之一,所以失败后家族遭到残酷的洗刷,只有极少数后代因为“皇恩浩荡”侥幸免死,算是留下了一点血脉。解忧出生时,距楚王刘戊自杀已有30多年,家族早已衰败。
  
   解忧的身世和细君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解忧不像细君那样多愁善感。她从小性格爽朗,暗淡的幼年生活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的独立。同样是小姑娘,解忧在性格上是比细君成熟坚强的。因此,对于被选定为和亲公主,解忧只是悲伤一时,心中很快便豁让开朗了。她处之泰然,勇敢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前102年,19岁的解忧公主来到乌孙。她努力学习当地语言,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尽力和乌孙贵族打成一片。
  
   几年后,岑辄国王去世,他的叔伯兄弟翁归靡即位,取解忧公主为妻。解忧与翁归靡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因为几年中解忧先后为翁归靡生下了5个孩子。3个儿子中,大儿子当了乌孙大国王,次子是沙车国国王,小儿子成了乌孙大将;2个女儿,大女儿是龟兹国王后,次女嫁给乌孙侯王为妻。当然,这些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6岁的汉昭帝即位。匈奴借机卷土重来。此后十余年,匈奴与汉朝、乌孙战争不断,各有胜负。
  
   前74年,匈奴与车师国结盟,以武力威胁乌孙交出汉朝公主。面对匈奴的挑衅,解忧公主毫无惧怕,她毅然上书昭帝,请求汉廷支援。可是告急文书刚到朝廷,汉昭帝便去世了。
  
   同年秋天,汉宣帝即位,乌孙国王翁归靡再次上是湖请求支援。宣帝积极备战,于公元前71年派出15万大军,兵分5路出击匈奴;乌孙也自带5万人马配合汉朝。在汉、乌孙的夹击西,匈奴大败,包括匈奴单于在内的3万9千人被斩杀,汉朝获得牲口70多万头。
  
   第二年,匈奴新单于带领1万人马攻打乌孙,俘获了一些人质,以此作为报复。可是在回师中遇见大雪,士兵被冻死有十分之九,汉、乌借机追击。匈奴自此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而在这场胜利中,解忧公主配合汉朝夹击匈奴,做出了卓越贡献。
  
   公元前63年,解忧与乌孙国王翁归靡上书汉宣帝,表示愿意立两人的长子元贵靡为乌孙的王位继承人,并请求嫁汉朝公主于元贵靡,亲上加亲。
  
   宣帝认为解忧的建议很好。于是解忧公主弟弟的女儿相夫公主被选为新的和亲公主。
  
   然而,车队刚刚走到敦煌,乌孙国内形势突变:翁归靡病死,乌孙贵族立前国王与匈奴女子所生的儿子为新国王,号称“狂王”。宣帝命令相夫公主返回长安(相夫运气真是好)。解忧又成为狂王的妻子。两人虽然婚后生有一子,但关系却并不好,狂王性格暴虐,无人敢接近。解忧决定除掉他。
  
   不久,汉使来到乌孙,解忧向他们介绍了乌孙的情况,并合谋设下酒宴宴请狂王。酒宴散后,事先埋伏的兵士拔剑向狂王砍去。可是,剑砍偏了,狂王只受了点轻伤,他夺马狂奔。狂王的弟弟和儿子得知,派兵包围了解忧的住所。
  
   可是解忧毫无惧色,她带领侍卫坚决的抵抗。几个月后,汉朝管理边防的官员派兵赶来支援,终于解决了危机。宣帝随即派张翁出使乌孙,了解情况。
  
   由于除掉狂王一事解忧和汉使者事先没有请示朝廷,结果造成了被动局面,张翁一来到乌孙便宣布公主有罪,还抓住她的头发肆意辱骂。
  
   解忧无端受辱,不得以上书朝廷,痛陈狂王当杀的理由和张翁的无礼行为。宣帝见了解忧的书信,终于认识到要争取乌孙联合抗匈奴,必须除掉狂王。张翁因对公主不敬,被处死。
  
   就在此时,乌孙国内形势再次发生突变:前国王翁归靡和匈奴女人所生的儿子乌就屠,杀死狂王自立为国王。
  
   (3)
  
   解忧公主忧心冲冲,因为这样一来,乌孙势必倒向匈奴,对汉朝极为不利。她立即采取措施,力图化险为夷。
  
   在跟随解忧从汉朝来到乌孙的宫女中,有一位姓冯的女子,她为人像解忧一样果敢、干练。她曾经多次跟随解忧出使西域各国,享有很高的威望。解忧将她嫁给了乌孙的右大将为妻,西域各国臣民尊称她为“冯夫人”。
  
   因为右大将和乌就屠关系比较密切,解忧派冯夫人游说乌就屠。冯夫人向乌就屠晓以利害,郑重告戒他汉军已经集结待命,如果他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乌就屠不得不让步了,他同意不当国王,只当“小国王”。
  
   解忧派冯夫人亲自去长安向宣帝详细陈述。宣帝见连解忧身边的宫女都如此能干,非常高兴,干脆任命冯夫人为正式的使节。
  
   冯夫人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马不停蹄的赶回乌孙。解忧立即召集乌孙国王、贵族开会,由冯夫人宣读汉朝皇帝的诏书:立解忧的长子元贵靡为乌孙大国王,管理6万户;乌就屠为小国王。管理4万户。
  
   在此之前,乌孙国王都是由匈奴王后所生的儿子担任。元贵靡能成为乌孙大国王,实在是破天荒第1次。这说明汉朝的影响终于在乌孙占据了压倒的优势。而这一切,与解忧公主的长期努力和冯夫人等人的竭力斡旋是分不开的。
  
   公元前51年,解忧的儿子元贵靡病死。她上书宣帝,表达了丧子之痛和思念故乡、想回故国的心情。宣帝同意了。
  
   此时的解忧已是71岁的老妇人了。她带着另外几个孩子荣归故里。宣帝派专人迎接公主,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解忧终于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故乡,她虽满头白发,苍老不堪,却精神矍铄,十分激动。
  
   回国后,解忧在长安过着安逸轻松的日子,直到两年后因病去世。
  
   (四)
  
   解忧公主的名气远比不上后来的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但她实在是个不平凡的女子。仅仅从她在历史上留下了那么多的事迹就可以看出她是和亲公主中的大人物。她识大体、顾大局,性格坚毅果敢,以其大义凛然之气和聪明才智,为我国与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和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谓女中巾帼。
  
   正是因为解忧公主成功联合乌孙与汉朝夹击并大败匈奴主力,才使得汉朝边境在宣帝中期逐步得到安宁;不仅大伤了匈奴的元气,而且促使其内部发生分裂,一部分人开始谋求与汉朝和亲,这是后来元帝时期,匈奴主动向汉朝求婚、昭君出塞、汉匈关系由战争转为和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终年以泪洗面--王昭君的婚姻

王昭君是蜚声史简的历史人物。近两千年来,诗坛大家、史学巨擘乃至老一辈革命家都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有杜甫、江淹、王安石、马致远等,在今人中有董必武、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曹禺、吕振羽、翁独健等。文学家选韵赋诗、擘笺觅句,要塑造出一个绮年玉貌的汉朝女子别乡去国、和亲匈奴的形象;史学家则力求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烟雾,钩沉发微,还原那一段尘封土积的历史事实;老一辈革命家则盱衡时局,讴歌那段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

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自应肯定。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秦汉之前,北方少数民族不受中原王朝管辖,“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自呼韩邪归汉开始,边疆王朝才置于中央王朝的领导之下,从而为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匈奴因和亲而受到汉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呼韩邪单于为使昭君所生之子立为单于,改父子继承制为兄弟继承制,并在他的继承人称号前加上“若?”二字。“匈奴谓孝为若?,自呼韩邪单于降后,与汉亲密,见汉帝谥常为孝,慕之。至其子复株累单于以下,皆称若?。”(《后汉书 南匈奴传》)在其他生活习俗方面,匈奴也刻意摹仿汉朝,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正是有鉴于此,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才写出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诗句。

汉朝和亲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于她才识的高低,也与她容貌的妍媸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汉朝的强弱。若汉朝势力强大,无远弗届,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敬重;若汉朝势衰,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冷落。昭君和亲时,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昭君下嫁的呼韩邪单于有一段凄风苦雨的经历:他是老单于的长子,本该由他嗣位,不料变生肘腋,却被右贤王屠耆堂捷足先登,称握衍朐?单于,呼韩邪只得逃往妻父乌禅幕那里避难。握衍朐?单于因暴戾恣睢引起国内不满,乌禅幕趁机拥立呼韩邪为单于,并发兵进攻握衍朐?单于,握衍朐?单于兵败自杀。正当呼韩邪踌躇满志、重整旗鼓之时,又有人觊觎单于宝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有三单于并立,群雄逐鹿,匈奴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经过一番鏖战,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及其兄长郅支单于两人,呼韩邪又在交战中败北,狼狈万状,走投无路,只得皈依汉朝。当汉朝诛杀了他的对手郅支单于时,他“且喜且惧”,“愿婿汉氏以自亲”。此时的呼韩邪势穷力蹙,俯仰由人,事汉则安,背汉则危,他的荣辱兴衰完全在汉朝天子一念之间。昭君在这种情况下和亲,匈奴举国上下岂敢怠慢?她被尊为“宁胡阏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的论者夸大其辞,说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去完成汉匈和好的使命,似乎她一身系汉朝之安危、社稷之休戚,只有她才能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辞!

“环?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就昭君个人的遭遇来说,她那和亲的壮举其实是一出悲剧。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不过是汉元帝羁縻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没有一个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谁愿远嫁异域?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忿而反抗的一种方式。《西京杂记》说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而无缘得到天子临幸,是耶非耶,众说纷纭。但杜甫、王安石对此笃信不疑,有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诗句为证。昭君从风光旖旎的江南乍到风虐雪饕、气候冱寒的漠北,住穹庐,被旃裘,食畜肉,饮?酪,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呼韩邪年龄比她大一倍还多,两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见钟情,更何况两人才结婚三年,刚生一子,呼韩邪便一病不起?呼韩邪死,其前妻之子复株累若?欲妻之,昭君不肯,“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既然落花无返树之期,逝云无归山之理,昭君只得含泪再醮,再生二女。后来她的儿子又无辜被杀,丧子之痛使她悲愤难抑。她在匈奴度日如年,以泪洗面,哪里像戏剧中那样光采照人,风情万种呢?可见,戏剧塑造的是艺术形象,而历史上的王昭君又是另一回事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