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9世纪欧洲人们信仰;
一八O六年普莱西(PLESSIS)担任魁北克的主教后,便开始致力於加拿大天主教会的组织工作。因着他的努力奔走,许多教区相继设立,天主教大学也一所一所地诞生,最有名的要算成立於一八二一年的拉瓦尔(LAVAL)大学。除了大学外,加拿大天主教徒也争取到设立自己的中小学,并由本堂区来管理经营的权利。有了教区,大学和中小学之后,加拿大欧洲移民天主教徒无后顾之忧,便从东海岸朝内陆地区出发,向印地安原住民和北极地方的爱斯基摩人传扬福音。
正当法国和爱尔兰天主教徒大量移民加拿大东海岸地区之际,欧洲其他国家的基督信徒也趁着美国宪法所给予的自由,纷纷移民美国东部,其中以誓反教浸信会和卫理公会的信徒居多,他们又大多来自英国。慢慢地。誓反教这两个团体成了美国最大的两个基督教派,他们的牧师和传教员不辞辛劳,陪随着拓荒者深入美国内陆,向西部移动。传教士们经常把拓荒者聚在一起,向他们讲道,领导他们祈祷,唱圣歌。一时归依的人很多,有时候归依的速度之快,心情之热烈令人惊奇,几乎有点反常。
美国在一七七六年独立的时候,全国天主教徒不过叁万人左右。十叁年后,第一个教区巴尔的摩(BALTIMORE)教区成立。此后,有不少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对美国天主教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苏比斯修会(SULPICIEN)会士在巴尔的摩教区传教,另有几位法籍传教士在中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担任主教。不过,使美国天主教会真正强壮起来的,是大量来自旧大陆的天主教移民,其中以爱尔兰天主教徒影响力最大,他们直到今天仍然执着美国天主教会的牛耳。
十九世纪下半叶,来自意大利、德国和波兰的天主教移民也逐渐增加,他们和爱尔兰及法国移民一样,大都是贫苦的人和劳动人士,一般都在城市里谋生。这些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天主教移民中,有些人企图在美国建立自己本国的教会团体,但遭到爱尔兰教友的反对,他们以为大家既然同是来自欧洲,在美国奋斗谋生的教友,就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立一个唯一的美国天主教会团体。
一八五二年,美国天主教会在巴尔的摩召开第一届全国教务会议。随后又在同一个地方举行过会议,使美国天主教变得更有组织,更有活力,他们设立了许多教会机构,成立了天主教学校网,以免受到誓反教的影响。於是欧洲男女修会团体纷纷来到美国设立分院,而且美国本地的新修会也一一地诞生,例如圣若瑟爱德修女会,圣保禄男修会等等的。
在十九世纪初年,美国天主教也像加拿大天主教一样,尝试着向印地安原住民传播福音,但没有多大成果。这些原住民被来自欧洲的白人逐渐驱逐到中西部,而且慢慢地被铲除。
除了印地安原住民外,美国南方还有不少黑人,但是那个时代的天主教面对着黑奴在美国政治上所形成的棘手问题,并没有太关心向黑人传播福音的问题。因此,直到今天,美国黑人信奉天主教的人数依然很有限。二十世纪初年,美国天主教才开始把向本国黑人传教当作一回事。一九一一年美国外方传教会终於成立,有男修会和女修会,他们便是通称的马利诺会(MARYKNOLL)。
移民北美地区的欧洲人对他们在新大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独立国家非常珍惜,对国家的自尊心也非常敏感,即使在教会事务上也是如此。十九世纪中,美国天主教会内部曾有些离心的现象出现,当时有个名叫"劳动骑士"的工人组织,性质像秘密的社团,於是引起罗马教宗良十叁世谴责的意向。那时巴尔的摩教区总主教吉本斯(GIBBONS)枢机立刻劝阻教宗这样作,以免引起美国天主教徒的反感,因为美国天主教徒大都为劳工界人士。不过吉本斯枢机主教却出面维护美国天主教与美国社会的一体性,而且也不忘指出美国天主教与欧洲天主教的历史渊源关系。
与吉本斯枢机主教同时的圣保罗教区的艾尔兰(IRELAND)主教,也曾努力把天主教学校纳入公立学校系统中,却遭到各方普遍的反对。於是他在一八九叁年让天主教友领导人士加入芝加哥各宗教议会,为向美国社会显示美国天主教并不和自由主义作对。不过当时的教宗良十叁世对自由主义的唯利是图,不顾人性尊严,缺乏社会间的友爱关怀,曾予以严厉的谴责,这个主义思想正在美国大行其道,被良十叁世斥为"美国主义"(AMERICANISMO)。这在这位天主教社会训导先驱的教宗的'新事"通谕(RENUM NOVARUM)中有所论及。
对良十叁世教宗的谴责,美国的吉本斯枢机主教和艾尔兰主教曾努力缩小在美国社会中造成的冲击,但这两位主教也抱怨罗马教宗把"美国主义"视为异端来看待。
正当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特别是英国、爱尔兰、法国,甚至意大利、德国和波兰人大举移民北美之际,中南拉丁美洲整个地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法国拿破仑占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这两个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纷纷趁机起义,从一八一七年到一八二叁年的六年间,一个个宣布独立。当地忠於西班牙的主教们在独立运动中一个个离开拉丁美洲,造成那里教会的真空,使那边的教会陷入混乱。一八叁一年额我略十六世教宗继任后,决定承认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於是那里的教会才恢复一点秩序。
不过,事情说回来,拉丁美洲各独立国家的政府领导阶层人士所代表的还是过去殖民时代的地主,当地印地安原住民的生活和社会处境丝毫没有因为国家独立而获得改善。国家政权总是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交替,为了掌握政权,两派时常发生暴力的冲突。处在这种局势中,天主教会一般而论都支持保守派,因为自由派所走的是反对教会神职的路线。
在整个十九世纪,天主教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加以法国当时大思想家孔德(COMTE)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O)在社会领导阶层人士中盛行,自然对教会传播福音的工作不利。只有等到一八九九年拉丁美洲主教在罗马召开大会后,这片广大地区的天主教会才出现一点生机。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以美洲为主要目的地,但也有一部分前往南太平洋英国放逐罪犯的澳洲。天主教徒中以爱尔兰移民居多,他们很快地有了自己的教会组织结构,也产生了叁位主教。悉尼的总主教莫兰(MORAN)枢机在一八八四年接任后,更不遗馀力,大刀阔斧地拓展澳洲天主教会,他创立全国大修院,召开全国教务会议,鼓励教友参加公会组织,加入劳工党。莫兰枢机担任悉尼的总主教达二十七年之久,在他的领导下澳洲天主教发展得很快。
在中南太平洋各群岛地区,英国誓反教传教士一般比天主教的到得早。一八二七年天主教圣心会和圣母会会士抵达大洋洲,他们在传教上经常与誓反教人士发生争端。虽然如此,这片广大海洋各群岛的居民在十九世纪中都很快地接受了基督的福音。
社会的发展状况
19世纪前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浪漫主义,19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强烈震撼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理想王国”降临人间的希望。但理想王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王国的理想化,革命后的现实是战争和贫困,是更加尖锐的阶级对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反杜林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迅速传播开来,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将人的主观精神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义文学也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极为不满,常常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理想化,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反感和厌恶使浪漫主义作家寄情山水,热情讴歌大自然,作品的主人公也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反面出现的,他们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获取语言通俗、感情丰富、格式自由奔放的营养。但他们为此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度,甚至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却是错误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其次是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辞藻华丽,比喻生动,艺术手法丰富多样,但他们的叙事作品也有结构散漫、情节枝蔓过多等缺点。
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然后迅速传遍欧洲各国,并远涉美洲,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
19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法等国,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政权日益巩固和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和丑恶面目也日益暴露,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都对19世纪中叶及以后的文学产生了影响。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日益暴露,浪漫主义者的空洞呼唤和抽象的抗议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作家们从理想的天空回到“坚实”的陆地,深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矛盾,批判现存秩序。这股文学思潮被文学史家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播,开阔了作家们视野,有利于作家们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批判残存的封建势力和当权的大资产阶级,批判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但难以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这种思想背景使得批判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带有悲观色彩。
批判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代和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常常以社会的书记员自居,力图把作品写成时代的记录,将文学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现实予以相当深刻的揭露。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认为他们提供的历史资料比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总和还要丰富。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仅以严谨的态度观察社会生活,分析社会事件,力图达到社会细节的真实,同时还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集中、概括、加工,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广阔的时代画面。
批判现实主义最主要的文学体裁是长篇小说,它将长篇小说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使这种文学体裁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资本主义时代的“史诗”。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它于1830年兴起于法国,稍后在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发展起来。1861—187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南北战争,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以及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都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影响。1870年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等国,批判现实主义趋于衰落,形形色色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在西欧文坛上此起彼伏,但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俄罗斯和北欧诸国,却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将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高峰。
19世纪欧洲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是法、英、德、俄和北欧地区,美国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获得了独立的民族品格,南欧和东欧各国也有发展,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1816年,意大利诗人白尔谢(1783—1851)发表了《格利索斯托莫致儿子的亦庄亦谐的信》被称为意大利浪漫主义运动宣言。此后,涌现出曼佐尼(1785—1873)、莱奥帕尔迪(1798—1837)、卡尔杜齐(1835—1907)和乔万尼奥里(1838—1915)等浪漫主义作家。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在英、法现实主义文学、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名为“真实主义”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主张以科学方法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避免在作品中揉进作者的主观意识,并以下层人民作为主人公,写出他们的苦难生活。它的代表作家维尔加(1840—1922)。
曼佐尼(1785—1873)是意大利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约婚夫妇》(1821—1823)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平民为主人公的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它描写17世纪西班牙统治下农村青年伦佐和鲁齐娅的悲欢离合的婚姻风波,以借古喻今手法表现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遭遇,抨击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地主的专横跋扈,渴望取得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乔万尼奥里(1838—1915)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1874)以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为题材,揭露了独裁者苏拉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糜烂生活,热情歌颂奴隶们为争取自由解放的英勇斗争,精心塑造斯巴达克思这一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又表达了19世纪意大利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呼声。维尔加(1840—1922)在宣扬真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同时,陆续创作了中篇小说《奈达》,短篇小说集《田野生活》、《乡村故事》和长篇小说《马拉沃利亚一家》(1881)《堂•杰苏阿多师傅》。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意大利统一后在资本主义新秩序和旧的封建关系双重压迫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不加掩饰地暴露社会的阴暗面。维尔加的小说对二次大战后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经历了“毫无光彩的十八世纪”之后,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西班牙文学于19世纪重新繁荣起来。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埃斯普龙赛达(1808—1842),他的《海盗之歌》和诗剧《萨拉曼卡的学生》都是传世名篇。后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古•阿•贝克尔(1836—1870)著有《抒情诗集》,他的诗句优美纯净,感情热烈。贝尼托•加尔多斯(1843—1920)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长达46卷的《民族轶事》堪称十九世纪西班牙民族的史诗。
19世纪30—60年代,东欧各国的文学创作以浪漫主义为主,代表作家有波兰的密茨凯维奇、匈牙利的裴多菲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聂姆曹娃(1820—1862)等。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1798—1855)生于立陶宛(当时属波兰),他的第一部诗集《歌谣和传奇》第1卷(1822)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代表作是诗剧《先人祭》(1822—1832)和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1834)。前者热情歌颂波兰爱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愤怒声讨异族入侵者的凶残行为。后者通过有世仇的两大家族的争执,而年轻一代又终成眷属的故事,宣扬爱国主义思想。长诗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对波兰的民间生活、风俗人情有十分精到生动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革命诗人,早期诗歌受民歌影响,创作了《农村的大锤》和《雅诺什勇士》(又译为《勇敢的约翰》)两部叙事长诗(1844)。后来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政治诗,如《民族之歌》和《使徒》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裴多菲还有较多的爱情诗,如《我愿意》,《自由与爱情》等,既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更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热爱。裴多菲使匈牙利诗歌摆脱了拉丁语诗的束缚,创造了自由诗体,为匈牙利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波兰的显克微奇(1846—1916)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以及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十字军骑士》(1900)等。捷克作家扬•聂鲁达(1834—1891)的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描绘布拉格市民的生活习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保加利亚作家伐佐夫(1850—1921)的代表作《轭下》表现保加利亚人民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欧洲工业革命
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最早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18世纪30年代,C.唐森德子爵把三叶草和芜菁引入大田,改三轮制为四轮制,开始农业革命 。农业家R.贝克韦尔培养出新莱斯特羊,开改良牲畜之风。1760年以后的4000多个圈地法案实施后圈占土地364万公顷,使农业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18世纪中叶,英国国内市场、殖民地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扩大,使棉纺织业获得巨大发展。水陆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农业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促进商业繁荣,为工业积累了资金。
18 世纪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1733年J.凯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1767 年J.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取得专利。1769 年,R.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在克隆福特创办第一个棉纺 厂。S.克朗普顿于1779年发明骡机。1769 年,J.瓦特发明蒸汽机,取得划时代的技术成就,引起一场工业革命。1776年制成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棉纺厂开始使用蒸汽机作动力。1789年蒸汽机开始应用于棉织业。工业革命后,蒸汽机逐步扩展到化工 、冶金 、采矿、机器制造、运输等部门。
化工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硫酸、漂白剂、盐酸、苏打的发明适用于纺织、玻璃、肥皂等行业的需要。18世纪20年代J.马斯普拉特等在利物浦建立生产苏打的工厂。M.法拉第发明制造氯化碳的新法,奠定了兰开夏和柴郡化工工业的基础。对法战争以后的年代是英国化工工业的黄金时代。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采煤业迅速发展。在矿井中,普遍使用蒸汽抽水机。1820年卷扬机代替人工背运,煤产量更加迅速增长,英国成为欧洲最大产煤国。
1786年以后,蒸汽机的制造带来了冶铁业的繁荣;对法战争的军火需要扩大了冶铁业。战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以冶铁和机器制造为主的阶段 。1824年议会取消部分机器禁止出口后,更刺激了机器生产。1828 年J.B.尼尔森发明用鼓风炉把热空气吹进熔铁炉的新法,完成冶铁技术的改革。在机器制造上,20年代发明卡尺和车床;1838 年J.内史密斯发明汽锤。到40年代,已能用机器制造工作母机,主要部件已标准化。
此时 ,机器大工业已代替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已有23.7万工人 ;毛纺织厂已达1300个,工人7.1万人。
生产的增长,国内市场的扩大,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火车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陆路交通问题。1825年斯托克顿棿锪槎偬�吠ǔ担1830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用铁路连结起来。到50年代,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均已完成。19世纪上半叶,虽然帆船在远洋航行上还处于极盛时代,但使用蒸汽机于船舶上已获成就。1818 年在多佛和加来间已有轮渡。1838年蒸汽轮船阿斯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
比利时工业革命 拿破仑一世占领时期开始冶铁业工业革命。棉纺织业中心在根特。英国制造商W.科克里尔在塞兰建立的铁工厂则是30年代欧洲大陆最大的工厂。1825年安装第一台动力织机,1845~1846年达3500台。到40年代工业革命已完成,其机器能与英国竞争。1833~1834 年开始兴建铁路。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在18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统一度量衡和关税来统一国内市场。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本已在巴黎周围开始的近代集约化家庭农场得到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拿破仑统治时期,毛织业因军事需要得到发展,一批化工工业用N.吕布兰法制造苏打。
复辟时期工业革命业已开始。七月王朝时工业革命进入极盛时代。除原有诺曼底棉纺织业得到发展外,还出现诺尔省和阿尔萨斯两个新中心。19世纪30年代工厂制在棉纺业已占优势。毛纺织业中心在鲁贝和里姆,而里昂则已是丝织工业中心。20年代建立几个焦炭冶铁厂,改进冶铁技术。在发展焦炭冶铁的同时,木炭冶铁也在发展。19世纪中期拥有的蒸汽机台数和马力超过大陆其他国家的总和。在开采洛林铁矿前,煤铁产地相距甚远,1828年建造将圣艾蒂安的煤运到罗亚尔河畔的铁路。但是工业只集中几个地区,人口流动没有英国明显,而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一直相当大。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德国工业革命 对法战争后,易北河以东的容克地主大力发展经济作物。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容克地主采用科学的轮耕制,使用化学肥料,产量大增;西部富农集中区域是资本主义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机器得到较广泛使用;南部以小农为主,历来精耕细作,1871年后酿酒业有大发展。
德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大为发展。棉纺织业中心在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诸邦,1847年始用蒸汽机作动力,50年代出现股份公司办的大工厂。麻纺织业因农村家庭转向棉纺织业而衰落。毛纺织业在20年代曾发展为小型工业,但在19世纪中叶衰落,德意志统一后恢复成为大工业。
重视重工业是德国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冶铁业中心原在西里西亚和莱茵兰,19世纪50年代已转移到鲁尔。后者也是炼钢中心,A.克虏伯即发迹于此。1851~1871 年间威斯特伐利亚成为欧洲大陆最大工业中心 。德国统一前的煤、铁、钢产量都已超过法国,只有蒸汽机的使用还落在后面。
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铁路处于重要地位。第一条铁路是1835年纽伦堡至富尔特的仅 6千米长的铁路。1839年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成。1869年共有17700千米,其中普鲁士占1万千米。铁路一开始即与军事关系密切,1873年便成立帝国铁路管理局控制全境铁路。
德意志统一后很重视利用最新科学成就,突出的是电器工业和化工工业,40年代电气工程师与实业家E.W.von 西门子打下电气工业基础,1882年化学染料产量占世界2/3以上。化肥工业也处于领先地位 ,精密仪器也受到重视。19 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
俄国工业革命 19世纪30年代,俄国工场手工业达到相当规模。大商人、包买商、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大量的资本,具备从事机器生产的条件。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俄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基本形成 。俄国工业革命中 ,铁路在各个阶段都起到带动作用。1851 年连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铁路通车,到1861年有铁路2388千米。
1861年以前形成3个工业中心:①乌拉尔。1860年生铁产量占全国76%,生铁运到中部工业区制成最后产品。②中部工业区。包括莫斯科周围9省,棉、麻、丝纺织业都集中在这里,生铁产量也占全国16%,其南缘有新兴的甜菜制糖工业。③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区。以圣彼得堡和纳尔瓦为中心,用英国运来的煤和瑞典的铁矿石冶铁,用英国棉纱织布,外国资本和技术经由本区进入俄国。1861年以前,工业对全国影响甚小,7400万人口中只有76万工人,但颇为集中。
19世纪60年代铁路从莫斯科辐射出去,连结中部9省主要城市,还有铁路沟通乌拉尔和乌克兰,后者变成新的工业中心,英、法资本投资于采煤业、冶铁业,生产供全国使用的铁轨。最南边则发展巴库石油中心。
1887年有铁路30132千米。全国1.13亿人中有132万工人。1887年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在19 世纪90 年代已成为工业品稳定的销售市场。这时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道不仅增加对煤铁的需求 ,还把工业引向东方 。1900 年有铁路53350千米。到19世纪末 ,俄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此外 ,中欧如波兰 、波希米亚(捷克),南欧如米兰、加泰罗尼亚,到19世纪末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欧洲大革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998104.html
一八O六年普莱西(PLESSIS)担任魁北克的主教后,便开始致力於加拿大天主教会的组织工作。因着他的努力奔走,许多教区相继设立,天主教大学也一所一所地诞生,最有名的要算成立於一八二一年的拉瓦尔(LAVAL)大学。除了大学外,加拿大天主教徒也争取到设立自己的中小学,并由本堂区来管理经营的权利。有了教区,大学和中小学之后,加拿大欧洲移民天主教徒无后顾之忧,便从东海岸朝内陆地区出发,向印地安原住民和北极地方的爱斯基摩人传扬福音。
正当法国和爱尔兰天主教徒大量移民加拿大东海岸地区之际,欧洲其他国家的基督信徒也趁着美国宪法所给予的自由,纷纷移民美国东部,其中以誓反教浸信会和卫理公会的信徒居多,他们又大多来自英国。慢慢地。誓反教这两个团体成了美国最大的两个基督教派,他们的牧师和传教员不辞辛劳,陪随着拓荒者深入美国内陆,向西部移动。传教士们经常把拓荒者聚在一起,向他们讲道,领导他们祈祷,唱圣歌。一时归依的人很多,有时候归依的速度之快,心情之热烈令人惊奇,几乎有点反常。
美国在一七七六年独立的时候,全国天主教徒不过叁万人左右。十叁年后,第一个教区巴尔的摩(BALTIMORE)教区成立。此后,有不少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对美国天主教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苏比斯修会(SULPICIEN)会士在巴尔的摩教区传教,另有几位法籍传教士在中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担任主教。不过,使美国天主教会真正强壮起来的,是大量来自旧大陆的天主教移民,其中以爱尔兰天主教徒影响力最大,他们直到今天仍然执着美国天主教会的牛耳。
十九世纪下半叶,来自意大利、德国和波兰的天主教移民也逐渐增加,他们和爱尔兰及法国移民一样,大都是贫苦的人和劳动人士,一般都在城市里谋生。这些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天主教移民中,有些人企图在美国建立自己本国的教会团体,但遭到爱尔兰教友的反对,他们以为大家既然同是来自欧洲,在美国奋斗谋生的教友,就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立一个唯一的美国天主教会团体。
一八五二年,美国天主教会在巴尔的摩召开第一届全国教务会议。随后又在同一个地方举行过会议,使美国天主教变得更有组织,更有活力,他们设立了许多教会机构,成立了天主教学校网,以免受到誓反教的影响。於是欧洲男女修会团体纷纷来到美国设立分院,而且美国本地的新修会也一一地诞生,例如圣若瑟爱德修女会,圣保禄男修会等等的。
在十九世纪初年,美国天主教也像加拿大天主教一样,尝试着向印地安原住民传播福音,但没有多大成果。这些原住民被来自欧洲的白人逐渐驱逐到中西部,而且慢慢地被铲除。
除了印地安原住民外,美国南方还有不少黑人,但是那个时代的天主教面对着黑奴在美国政治上所形成的棘手问题,并没有太关心向黑人传播福音的问题。因此,直到今天,美国黑人信奉天主教的人数依然很有限。二十世纪初年,美国天主教才开始把向本国黑人传教当作一回事。一九一一年美国外方传教会终於成立,有男修会和女修会,他们便是通称的马利诺会(MARYKNOLL)。
移民北美地区的欧洲人对他们在新大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独立国家非常珍惜,对国家的自尊心也非常敏感,即使在教会事务上也是如此。十九世纪中,美国天主教会内部曾有些离心的现象出现,当时有个名叫"劳动骑士"的工人组织,性质像秘密的社团,於是引起罗马教宗良十叁世谴责的意向。那时巴尔的摩教区总主教吉本斯(GIBBONS)枢机立刻劝阻教宗这样作,以免引起美国天主教徒的反感,因为美国天主教徒大都为劳工界人士。不过吉本斯枢机主教却出面维护美国天主教与美国社会的一体性,而且也不忘指出美国天主教与欧洲天主教的历史渊源关系。
与吉本斯枢机主教同时的圣保罗教区的艾尔兰(IRELAND)主教,也曾努力把天主教学校纳入公立学校系统中,却遭到各方普遍的反对。於是他在一八九叁年让天主教友领导人士加入芝加哥各宗教议会,为向美国社会显示美国天主教并不和自由主义作对。不过当时的教宗良十叁世对自由主义的唯利是图,不顾人性尊严,缺乏社会间的友爱关怀,曾予以严厉的谴责,这个主义思想正在美国大行其道,被良十叁世斥为"美国主义"(AMERICANISMO)。这在这位天主教社会训导先驱的教宗的'新事"通谕(RENUM NOVARUM)中有所论及。
对良十叁世教宗的谴责,美国的吉本斯枢机主教和艾尔兰主教曾努力缩小在美国社会中造成的冲击,但这两位主教也抱怨罗马教宗把"美国主义"视为异端来看待。
正当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特别是英国、爱尔兰、法国,甚至意大利、德国和波兰人大举移民北美之际,中南拉丁美洲整个地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法国拿破仑占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这两个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纷纷趁机起义,从一八一七年到一八二叁年的六年间,一个个宣布独立。当地忠於西班牙的主教们在独立运动中一个个离开拉丁美洲,造成那里教会的真空,使那边的教会陷入混乱。一八叁一年额我略十六世教宗继任后,决定承认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於是那里的教会才恢复一点秩序。
不过,事情说回来,拉丁美洲各独立国家的政府领导阶层人士所代表的还是过去殖民时代的地主,当地印地安原住民的生活和社会处境丝毫没有因为国家独立而获得改善。国家政权总是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交替,为了掌握政权,两派时常发生暴力的冲突。处在这种局势中,天主教会一般而论都支持保守派,因为自由派所走的是反对教会神职的路线。
在整个十九世纪,天主教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加以法国当时大思想家孔德(COMTE)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O)在社会领导阶层人士中盛行,自然对教会传播福音的工作不利。只有等到一八九九年拉丁美洲主教在罗马召开大会后,这片广大地区的天主教会才出现一点生机。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以美洲为主要目的地,但也有一部分前往南太平洋英国放逐罪犯的澳洲。天主教徒中以爱尔兰移民居多,他们很快地有了自己的教会组织结构,也产生了叁位主教。悉尼的总主教莫兰(MORAN)枢机在一八八四年接任后,更不遗馀力,大刀阔斧地拓展澳洲天主教会,他创立全国大修院,召开全国教务会议,鼓励教友参加公会组织,加入劳工党。莫兰枢机担任悉尼的总主教达二十七年之久,在他的领导下澳洲天主教发展得很快。
在中南太平洋各群岛地区,英国誓反教传教士一般比天主教的到得早。一八二七年天主教圣心会和圣母会会士抵达大洋洲,他们在传教上经常与誓反教人士发生争端。虽然如此,这片广大海洋各群岛的居民在十九世纪中都很快地接受了基督的福音。
社会的发展状况
19世纪前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浪漫主义,19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强烈震撼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理想王国”降临人间的希望。但理想王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王国的理想化,革命后的现实是战争和贫困,是更加尖锐的阶级对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反杜林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迅速传播开来,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将人的主观精神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义文学也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极为不满,常常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理想化,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反感和厌恶使浪漫主义作家寄情山水,热情讴歌大自然,作品的主人公也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反面出现的,他们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获取语言通俗、感情丰富、格式自由奔放的营养。但他们为此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度,甚至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却是错误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其次是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辞藻华丽,比喻生动,艺术手法丰富多样,但他们的叙事作品也有结构散漫、情节枝蔓过多等缺点。
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然后迅速传遍欧洲各国,并远涉美洲,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
19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法等国,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政权日益巩固和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和丑恶面目也日益暴露,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都对19世纪中叶及以后的文学产生了影响。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日益暴露,浪漫主义者的空洞呼唤和抽象的抗议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作家们从理想的天空回到“坚实”的陆地,深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矛盾,批判现存秩序。这股文学思潮被文学史家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播,开阔了作家们视野,有利于作家们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批判残存的封建势力和当权的大资产阶级,批判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但难以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这种思想背景使得批判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带有悲观色彩。
批判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代和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常常以社会的书记员自居,力图把作品写成时代的记录,将文学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现实予以相当深刻的揭露。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认为他们提供的历史资料比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总和还要丰富。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仅以严谨的态度观察社会生活,分析社会事件,力图达到社会细节的真实,同时还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集中、概括、加工,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广阔的时代画面。
批判现实主义最主要的文学体裁是长篇小说,它将长篇小说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使这种文学体裁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资本主义时代的“史诗”。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它于1830年兴起于法国,稍后在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发展起来。1861—187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南北战争,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以及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都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影响。1870年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等国,批判现实主义趋于衰落,形形色色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在西欧文坛上此起彼伏,但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俄罗斯和北欧诸国,却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将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高峰。
19世纪欧洲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是法、英、德、俄和北欧地区,美国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获得了独立的民族品格,南欧和东欧各国也有发展,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1816年,意大利诗人白尔谢(1783—1851)发表了《格利索斯托莫致儿子的亦庄亦谐的信》被称为意大利浪漫主义运动宣言。此后,涌现出曼佐尼(1785—1873)、莱奥帕尔迪(1798—1837)、卡尔杜齐(1835—1907)和乔万尼奥里(1838—1915)等浪漫主义作家。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在英、法现实主义文学、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名为“真实主义”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主张以科学方法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避免在作品中揉进作者的主观意识,并以下层人民作为主人公,写出他们的苦难生活。它的代表作家维尔加(1840—1922)。
曼佐尼(1785—1873)是意大利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约婚夫妇》(1821—1823)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平民为主人公的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它描写17世纪西班牙统治下农村青年伦佐和鲁齐娅的悲欢离合的婚姻风波,以借古喻今手法表现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遭遇,抨击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地主的专横跋扈,渴望取得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乔万尼奥里(1838—1915)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1874)以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为题材,揭露了独裁者苏拉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糜烂生活,热情歌颂奴隶们为争取自由解放的英勇斗争,精心塑造斯巴达克思这一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又表达了19世纪意大利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呼声。维尔加(1840—1922)在宣扬真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同时,陆续创作了中篇小说《奈达》,短篇小说集《田野生活》、《乡村故事》和长篇小说《马拉沃利亚一家》(1881)《堂•杰苏阿多师傅》。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意大利统一后在资本主义新秩序和旧的封建关系双重压迫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不加掩饰地暴露社会的阴暗面。维尔加的小说对二次大战后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经历了“毫无光彩的十八世纪”之后,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西班牙文学于19世纪重新繁荣起来。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埃斯普龙赛达(1808—1842),他的《海盗之歌》和诗剧《萨拉曼卡的学生》都是传世名篇。后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古•阿•贝克尔(1836—1870)著有《抒情诗集》,他的诗句优美纯净,感情热烈。贝尼托•加尔多斯(1843—1920)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长达46卷的《民族轶事》堪称十九世纪西班牙民族的史诗。
19世纪30—60年代,东欧各国的文学创作以浪漫主义为主,代表作家有波兰的密茨凯维奇、匈牙利的裴多菲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聂姆曹娃(1820—1862)等。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1798—1855)生于立陶宛(当时属波兰),他的第一部诗集《歌谣和传奇》第1卷(1822)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代表作是诗剧《先人祭》(1822—1832)和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1834)。前者热情歌颂波兰爱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愤怒声讨异族入侵者的凶残行为。后者通过有世仇的两大家族的争执,而年轻一代又终成眷属的故事,宣扬爱国主义思想。长诗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对波兰的民间生活、风俗人情有十分精到生动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革命诗人,早期诗歌受民歌影响,创作了《农村的大锤》和《雅诺什勇士》(又译为《勇敢的约翰》)两部叙事长诗(1844)。后来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政治诗,如《民族之歌》和《使徒》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裴多菲还有较多的爱情诗,如《我愿意》,《自由与爱情》等,既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更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热爱。裴多菲使匈牙利诗歌摆脱了拉丁语诗的束缚,创造了自由诗体,为匈牙利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波兰的显克微奇(1846—1916)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以及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十字军骑士》(1900)等。捷克作家扬•聂鲁达(1834—1891)的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描绘布拉格市民的生活习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保加利亚作家伐佐夫(1850—1921)的代表作《轭下》表现保加利亚人民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欧洲工业革命
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最早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18世纪30年代,C.唐森德子爵把三叶草和芜菁引入大田,改三轮制为四轮制,开始农业革命 。农业家R.贝克韦尔培养出新莱斯特羊,开改良牲畜之风。1760年以后的4000多个圈地法案实施后圈占土地364万公顷,使农业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18世纪中叶,英国国内市场、殖民地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扩大,使棉纺织业获得巨大发展。水陆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农业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促进商业繁荣,为工业积累了资金。
18 世纪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1733年J.凯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1767 年J.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取得专利。1769 年,R.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在克隆福特创办第一个棉纺 厂。S.克朗普顿于1779年发明骡机。1769 年,J.瓦特发明蒸汽机,取得划时代的技术成就,引起一场工业革命。1776年制成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棉纺厂开始使用蒸汽机作动力。1789年蒸汽机开始应用于棉织业。工业革命后,蒸汽机逐步扩展到化工 、冶金 、采矿、机器制造、运输等部门。
化工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硫酸、漂白剂、盐酸、苏打的发明适用于纺织、玻璃、肥皂等行业的需要。18世纪20年代J.马斯普拉特等在利物浦建立生产苏打的工厂。M.法拉第发明制造氯化碳的新法,奠定了兰开夏和柴郡化工工业的基础。对法战争以后的年代是英国化工工业的黄金时代。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采煤业迅速发展。在矿井中,普遍使用蒸汽抽水机。1820年卷扬机代替人工背运,煤产量更加迅速增长,英国成为欧洲最大产煤国。
1786年以后,蒸汽机的制造带来了冶铁业的繁荣;对法战争的军火需要扩大了冶铁业。战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以冶铁和机器制造为主的阶段 。1824年议会取消部分机器禁止出口后,更刺激了机器生产。1828 年J.B.尼尔森发明用鼓风炉把热空气吹进熔铁炉的新法,完成冶铁技术的改革。在机器制造上,20年代发明卡尺和车床;1838 年J.内史密斯发明汽锤。到40年代,已能用机器制造工作母机,主要部件已标准化。
此时 ,机器大工业已代替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已有23.7万工人 ;毛纺织厂已达1300个,工人7.1万人。
生产的增长,国内市场的扩大,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火车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陆路交通问题。1825年斯托克顿棿锪槎偬�吠ǔ担1830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用铁路连结起来。到50年代,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均已完成。19世纪上半叶,虽然帆船在远洋航行上还处于极盛时代,但使用蒸汽机于船舶上已获成就。1818 年在多佛和加来间已有轮渡。1838年蒸汽轮船阿斯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
比利时工业革命 拿破仑一世占领时期开始冶铁业工业革命。棉纺织业中心在根特。英国制造商W.科克里尔在塞兰建立的铁工厂则是30年代欧洲大陆最大的工厂。1825年安装第一台动力织机,1845~1846年达3500台。到40年代工业革命已完成,其机器能与英国竞争。1833~1834 年开始兴建铁路。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在18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统一度量衡和关税来统一国内市场。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本已在巴黎周围开始的近代集约化家庭农场得到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拿破仑统治时期,毛织业因军事需要得到发展,一批化工工业用N.吕布兰法制造苏打。
复辟时期工业革命业已开始。七月王朝时工业革命进入极盛时代。除原有诺曼底棉纺织业得到发展外,还出现诺尔省和阿尔萨斯两个新中心。19世纪30年代工厂制在棉纺业已占优势。毛纺织业中心在鲁贝和里姆,而里昂则已是丝织工业中心。20年代建立几个焦炭冶铁厂,改进冶铁技术。在发展焦炭冶铁的同时,木炭冶铁也在发展。19世纪中期拥有的蒸汽机台数和马力超过大陆其他国家的总和。在开采洛林铁矿前,煤铁产地相距甚远,1828年建造将圣艾蒂安的煤运到罗亚尔河畔的铁路。但是工业只集中几个地区,人口流动没有英国明显,而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一直相当大。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德国工业革命 对法战争后,易北河以东的容克地主大力发展经济作物。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容克地主采用科学的轮耕制,使用化学肥料,产量大增;西部富农集中区域是资本主义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机器得到较广泛使用;南部以小农为主,历来精耕细作,1871年后酿酒业有大发展。
德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大为发展。棉纺织业中心在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诸邦,1847年始用蒸汽机作动力,50年代出现股份公司办的大工厂。麻纺织业因农村家庭转向棉纺织业而衰落。毛纺织业在20年代曾发展为小型工业,但在19世纪中叶衰落,德意志统一后恢复成为大工业。
重视重工业是德国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冶铁业中心原在西里西亚和莱茵兰,19世纪50年代已转移到鲁尔。后者也是炼钢中心,A.克虏伯即发迹于此。1851~1871 年间威斯特伐利亚成为欧洲大陆最大工业中心 。德国统一前的煤、铁、钢产量都已超过法国,只有蒸汽机的使用还落在后面。
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铁路处于重要地位。第一条铁路是1835年纽伦堡至富尔特的仅 6千米长的铁路。1839年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成。1869年共有17700千米,其中普鲁士占1万千米。铁路一开始即与军事关系密切,1873年便成立帝国铁路管理局控制全境铁路。
德意志统一后很重视利用最新科学成就,突出的是电器工业和化工工业,40年代电气工程师与实业家E.W.von 西门子打下电气工业基础,1882年化学染料产量占世界2/3以上。化肥工业也处于领先地位 ,精密仪器也受到重视。19 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
俄国工业革命 19世纪30年代,俄国工场手工业达到相当规模。大商人、包买商、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大量的资本,具备从事机器生产的条件。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俄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基本形成 。俄国工业革命中 ,铁路在各个阶段都起到带动作用。1851 年连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铁路通车,到1861年有铁路2388千米。
1861年以前形成3个工业中心:①乌拉尔。1860年生铁产量占全国76%,生铁运到中部工业区制成最后产品。②中部工业区。包括莫斯科周围9省,棉、麻、丝纺织业都集中在这里,生铁产量也占全国16%,其南缘有新兴的甜菜制糖工业。③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区。以圣彼得堡和纳尔瓦为中心,用英国运来的煤和瑞典的铁矿石冶铁,用英国棉纱织布,外国资本和技术经由本区进入俄国。1861年以前,工业对全国影响甚小,7400万人口中只有76万工人,但颇为集中。
19世纪60年代铁路从莫斯科辐射出去,连结中部9省主要城市,还有铁路沟通乌拉尔和乌克兰,后者变成新的工业中心,英、法资本投资于采煤业、冶铁业,生产供全国使用的铁轨。最南边则发展巴库石油中心。
1887年有铁路30132千米。全国1.13亿人中有132万工人。1887年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在19 世纪90 年代已成为工业品稳定的销售市场。这时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道不仅增加对煤铁的需求 ,还把工业引向东方 。1900 年有铁路53350千米。到19世纪末 ,俄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此外 ,中欧如波兰 、波希米亚(捷克),南欧如米兰、加泰罗尼亚,到19世纪末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欧洲大革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998104.html
参考资料: 百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