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http://www.artx.cn/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http://www.artx.cn/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http://www.artx.cn/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2.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http://www.artx.cn/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w http://www.artx.cn/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http://www.artx.cn/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3.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Y http://www.artx.cn/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4.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 http://www.artx.cn/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5.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6.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6 http://www.artx.cn/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 http://www.artx.cn/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
8.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9.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f http://www.artx.cn/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
这些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仅供参考!
& http://www.artx.cn/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http://www.artx.cn/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http://www.artx.cn/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2.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http://www.artx.cn/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w http://www.artx.cn/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http://www.artx.cn/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3.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Y http://www.artx.cn/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4.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 http://www.artx.cn/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5.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6.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6 http://www.artx.cn/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 http://www.artx.cn/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
8.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9.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f http://www.artx.cn/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
这些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仅供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阴历 节日 风俗 备注 史料 其他
正月初一 春节/元日/鸡日/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 “元旦”之称在民国时改至阳历1月1日
正月初二 狗日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烧门神纸
车公诞 车公据说是古代一位解救沙田瘟疫的宋朝大将军。善信每逢农历新年年初二及三,都会到车公庙拜祭,祈福许愿。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吃“七样羹”(时产蔬菜七种:如菠菜、芥菜(大菜)、白菜、君达菜(百合/厚合)、萝卜、茼蒿、芹菜等煮成一锅。家中人人吃之,以图吉利
正月初八 谷日/踏青节/顺星日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 "谷子的生日。
众星下界之日“星君”聚会之期,其拜祭仪式为“顺星”。 "
正月初九 天日 祭玉皇、道观斋天 玉皇大帝生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石不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贺老鼠嫁女:也称“老鼠娶亲”
对于汉服爱好者的建议:
举家著汉服,登山,赏山石。亲近自然
亲手雕刻各种石头工艺品,著汉服相互馈赠。也可以购买。
绘画“老鼠嫁女图”,在家中张贴。家长带小孩画更有意思" 石头的生日
正月十五 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天官帝尧,上元赐福日
正月十六 坐跑车 赶会,游园林,摘柏枝,驱百病
头牙 "在初二和十六日的伙食,一定吃得要比平时哪一天都好。当时各个商业店铺、手工作坊每逢
这两日要优待店员、徒工给与肉食。此肉肴即为“牙祭肉”" "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会祭拜土地公,称做「做牙」、「打牙祭」这个习俗明代开始流行于长江流域、沿海各城镇。
而一年当中第一次「做牙」,也就是农历一月十六日,就是头牙,民间是工厂开工的日子。 "
正月廿 天穿节/补天节 家家户户烙煎饼,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着“补天”,天穿射,甜饭扎针 与女娲补天有关,应下雨,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数种说法
小填仓
正月廿一 屈原诞辰
正月廿五 填仓节(大填仓) "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
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仓神生日。
亦有小填仓在正月二十,合并过正月二十三"
正月廿六 观音开库 传说观音会把财富借给世人,财富存贮的地方当然是仓库啦,打开仓库把财富借出,就叫观音开库.一般简称借富.年尾还要还富
正月最后一天 正月晦/初晦 1.泛舟游玩、临水宴乐;2.送穷;3.水湄度娥 注:晦日,阴历某月的最后一天
二月初一 中和节 "1.献生子
2.祭日神、吃太阳鸡糕,诵《太阳星君经》
3.饮“宜春酒”
4.御耕、进农书、赠刀尺
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阳星君神码,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许参加,正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 太阳神生日
二月初二 春龙节/龙抬头/春社日 "引龙回、祭龙神、耍龙灯、爆玉米花、龙须面、吃龙鳞、蒸龙蛋、宴饮挑菜、薰虫、炒豆、嫁女住春、童子开笔、停针线
民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 "土地会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
黄帝诞辰/土地诞
二月初八 六祖慧能诞辰
二月十二 花朝节 郊游雅宴,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 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生殖崇拜的节日
二月十三 洪圣诞 洪圣大王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廉洁爱民,精通天文地理,曾经设立天文气象观测所,使出海的渔民和商人都颇受其益。死后受到敬仰和供奉,成为人们心中的海神。
二月十五 扑蝶会
岳飞诞辰/老子诞辰
二月十九 观音诞 观音的生日
二月廿一 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初三 三月三/上巳节 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被除不祥的仪式。 "女儿节,踏青节�
王羲之,曲水流觞"
北帝诞 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简称北帝,道教神,他脚踩龟、蛇,职掌水火,司命寿延。村民每到节日或家中有什么麻烦事,都到北极殿跪拜北帝,乞求神灵保佑。
三月廿三 妈祖的诞辰日
三月廿八 苍颉至圣先师诞
四月初二 孟子诞辰
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出家日
四月初八 浴佛节/佛诞节/龙华会/牛节 "1.浴佛;2.斋会;3.结缘;4.放生;5.求子;6.拜药王�
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释迦牟尼诞辰
四月十八 碧霞元君节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俗称“泰山老奶奶”"
四月廿六 炎帝神农诞
五月初五 端午节 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
伍子胥、屈原、东汉孝女曹娥的忌辰"
五月初八 龙母诞
五月十三 雨节/关公磨刀日 "祈雨、祀关圣帝君、庙会、吃面、晒甲
祈雨时,以一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祈祷甘霖。官民祀关圣帝君,焚香祷祝,求签卜卦,向关帝进大刀纸马,举行关帝庙会
此日,新麦已熟,麦收完毕,所以民间常在雨节吃面条,品尝丰收的喜悦。" 武士晒铠甲,成为“晾甲会”
关帝诞
五月廿 分龙节 次日如雨,则多大水
五月三十 伏羲诞辰(传说中龙的生日)
六月初六 六月六/天贶节/晒虫节/虫王节 "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给猫狗洗澡。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1.回娘家;2.晒书;3.求平安;4.虫王节" 回娘家节、翻经节、姑姑节
六月十九 观音会 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观音成道之日
六月廿四 观莲节 观莲花,放荷灯,品莲馔 莲花生日
关帝诞 有两个关帝诞
彝族火把节/苗族祭“土地”神 "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据平、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
六月廿五 白族火把节
七月初一 开息门 喜庆尽自此一个月避开
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节 "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
婚育:1.天河夜话;2.拜织女会;3.化生求子
乞巧:1.穿针乞巧;2.投针验巧;3.喜蛛应巧;4.兰夜斗巧
杂俗:1.晒书、晒衣裳;2.七菜羹、人形彩帛;3.天河泪;4.种生、泡巧;5.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6.做巧食;7.贺牛生日;8.供“摩侯罗”(磨喝乐)" 少女节
七月十四 秋日拔禊 "秋禊。在宗庙、社坛或水边举行,方式多样,有的举火,有的熏香沐浴,有的用牲血抹身,以去垢返洁。
人们为了辟灾祛邪,纷纷在这天跑到村边郊外的江河边祭祀,然后用香草浸泡的“药水”沐浴,相传可以祓除不祥。"
七月十五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佛欢喜节 地官帝舜,中元赦罪日
七月廿三 诸葛孔明诞辰
七月三十 地藏节/地藏菩萨圣诞 "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于道,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苏州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几重门以及围墙下地面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朝末年,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民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
关鬼门
八月初一 天灸日/天医节 以草尖露水磨墨点小儿额或腹部,未能却百病。南北朝时,民间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 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曾询问歧伯,自此,民间始有医书。后奉歧伯为神,民间祭之,故称。
八月初三 灶君诞
八月十五 中秋节 敬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团圆饭。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八月廿七 至圣先师孔子诞
九月初九 重阳节/重九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九月十九 观音会 观音涅盘日,观世音菩萨的出家日
十月初一 十月朝/祭祖节/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放鬼节 "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农节""
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
节日当天,则由旅长带领族中的男姓,抬食盒、大方桌和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莹前祭拜,叫""上大坟""
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十月十五 下元节 下元大禹,水官解厄
蜡月初七 驱傩日 驱傩除疫 中国的“傩文化”形成
腊月初八 腊八节 "吃腊八粥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释加牟尼成道日
腊月十六 尾牙节 "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门口公之俗,而城乡店家行交商号,均要以丰盛三牲礼品孝敬土地公,焚香点烛,祈求明年生意兴隆,然后烧金纸冥币,燃放鞭炮。东家设宴款待伙计,东家为他先斟,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建议如今改为企业和员工年底交流的聚餐"
腊月廿三 祭灶日/灶王节/小年 "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
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腊月廿四 扫房日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
腊月最后一天 除夕 "旧时,家家烧香上供,晚餐举家团圆吃饺子。入夜,点燃蜡烛,守岁、辞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阳历 节日 风俗 备注
立春 迎春与打春
春分 春分立蛋。人们通常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把它立在桌上 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
"冬至后105天
清明前一二日" 寒食节 "纪念春秋时期名人介之推自焚绵山的日子。在民间多与清明节合并祭祀
唐代朝廷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日,具体日期为:冬至后一百零四天(俗称大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俗称官寒食),冬至后一百零六天(俗称小寒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隋·杜公瞻注:“按历合(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据宋·王溥《唐会要·休假》:“(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二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又曰:“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宋承唐制,寒食、清明亦放假七日。北宋·庞文英《文昌杂录》:“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冬至后)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清明日 清明 "清明节扫墓,奉行“前三后四”或“前三后七”之古俗
清明一向有祭扫,禁烟火,吃寒食的传统。而且同时伴有踏青,插柳,放风筝,打马球,荡秋千等户外活动。烧纸不仅不是清明的传统,而且是与其传统严重相违背的。"
立夏
夏至 夏至/朝节 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
冬至 冬节 "“数九”
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早上吃糯米糍粑蘸蜂蜜,晚餐吃酒肉,并祭祖宗牌位。" "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注: 1. 粗体灰色背景显示的为重要节日;
2. 字体为褐色的,为圣贤诞辰。此项本表不全;
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佛、道教不分家,故不特别注明;
4. 有歧义之处采用多数意见,若有歧义为“圣贤诞辰”则摒弃;
5. 习俗各地略有不同,选用具有代表性的;
6. 阴历时间中注为月三十的,一般为晦日,即一月中最后一日
这个看起来可能有点乱了,看这里比较清楚http://hi.baidu.com/leiyihan/blog/item/017cd32ae788d22ed52af13f.html
正月初一 春节/元日/鸡日/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 “元旦”之称在民国时改至阳历1月1日
正月初二 狗日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烧门神纸
车公诞 车公据说是古代一位解救沙田瘟疫的宋朝大将军。善信每逢农历新年年初二及三,都会到车公庙拜祭,祈福许愿。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吃“七样羹”(时产蔬菜七种:如菠菜、芥菜(大菜)、白菜、君达菜(百合/厚合)、萝卜、茼蒿、芹菜等煮成一锅。家中人人吃之,以图吉利
正月初八 谷日/踏青节/顺星日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 "谷子的生日。
众星下界之日“星君”聚会之期,其拜祭仪式为“顺星”。 "
正月初九 天日 祭玉皇、道观斋天 玉皇大帝生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石不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贺老鼠嫁女:也称“老鼠娶亲”
对于汉服爱好者的建议:
举家著汉服,登山,赏山石。亲近自然
亲手雕刻各种石头工艺品,著汉服相互馈赠。也可以购买。
绘画“老鼠嫁女图”,在家中张贴。家长带小孩画更有意思" 石头的生日
正月十五 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天官帝尧,上元赐福日
正月十六 坐跑车 赶会,游园林,摘柏枝,驱百病
头牙 "在初二和十六日的伙食,一定吃得要比平时哪一天都好。当时各个商业店铺、手工作坊每逢
这两日要优待店员、徒工给与肉食。此肉肴即为“牙祭肉”" "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会祭拜土地公,称做「做牙」、「打牙祭」这个习俗明代开始流行于长江流域、沿海各城镇。
而一年当中第一次「做牙」,也就是农历一月十六日,就是头牙,民间是工厂开工的日子。 "
正月廿 天穿节/补天节 家家户户烙煎饼,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着“补天”,天穿射,甜饭扎针 与女娲补天有关,应下雨,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数种说法
小填仓
正月廿一 屈原诞辰
正月廿五 填仓节(大填仓) "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
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仓神生日。
亦有小填仓在正月二十,合并过正月二十三"
正月廿六 观音开库 传说观音会把财富借给世人,财富存贮的地方当然是仓库啦,打开仓库把财富借出,就叫观音开库.一般简称借富.年尾还要还富
正月最后一天 正月晦/初晦 1.泛舟游玩、临水宴乐;2.送穷;3.水湄度娥 注:晦日,阴历某月的最后一天
二月初一 中和节 "1.献生子
2.祭日神、吃太阳鸡糕,诵《太阳星君经》
3.饮“宜春酒”
4.御耕、进农书、赠刀尺
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阳星君神码,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许参加,正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 太阳神生日
二月初二 春龙节/龙抬头/春社日 "引龙回、祭龙神、耍龙灯、爆玉米花、龙须面、吃龙鳞、蒸龙蛋、宴饮挑菜、薰虫、炒豆、嫁女住春、童子开笔、停针线
民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 "土地会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
黄帝诞辰/土地诞
二月初八 六祖慧能诞辰
二月十二 花朝节 郊游雅宴,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 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生殖崇拜的节日
二月十三 洪圣诞 洪圣大王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廉洁爱民,精通天文地理,曾经设立天文气象观测所,使出海的渔民和商人都颇受其益。死后受到敬仰和供奉,成为人们心中的海神。
二月十五 扑蝶会
岳飞诞辰/老子诞辰
二月十九 观音诞 观音的生日
二月廿一 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初三 三月三/上巳节 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被除不祥的仪式。 "女儿节,踏青节�
王羲之,曲水流觞"
北帝诞 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简称北帝,道教神,他脚踩龟、蛇,职掌水火,司命寿延。村民每到节日或家中有什么麻烦事,都到北极殿跪拜北帝,乞求神灵保佑。
三月廿三 妈祖的诞辰日
三月廿八 苍颉至圣先师诞
四月初二 孟子诞辰
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出家日
四月初八 浴佛节/佛诞节/龙华会/牛节 "1.浴佛;2.斋会;3.结缘;4.放生;5.求子;6.拜药王�
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释迦牟尼诞辰
四月十八 碧霞元君节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俗称“泰山老奶奶”"
四月廿六 炎帝神农诞
五月初五 端午节 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
伍子胥、屈原、东汉孝女曹娥的忌辰"
五月初八 龙母诞
五月十三 雨节/关公磨刀日 "祈雨、祀关圣帝君、庙会、吃面、晒甲
祈雨时,以一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祈祷甘霖。官民祀关圣帝君,焚香祷祝,求签卜卦,向关帝进大刀纸马,举行关帝庙会
此日,新麦已熟,麦收完毕,所以民间常在雨节吃面条,品尝丰收的喜悦。" 武士晒铠甲,成为“晾甲会”
关帝诞
五月廿 分龙节 次日如雨,则多大水
五月三十 伏羲诞辰(传说中龙的生日)
六月初六 六月六/天贶节/晒虫节/虫王节 "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给猫狗洗澡。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1.回娘家;2.晒书;3.求平安;4.虫王节" 回娘家节、翻经节、姑姑节
六月十九 观音会 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观音成道之日
六月廿四 观莲节 观莲花,放荷灯,品莲馔 莲花生日
关帝诞 有两个关帝诞
彝族火把节/苗族祭“土地”神 "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据平、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
六月廿五 白族火把节
七月初一 开息门 喜庆尽自此一个月避开
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节 "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
婚育:1.天河夜话;2.拜织女会;3.化生求子
乞巧:1.穿针乞巧;2.投针验巧;3.喜蛛应巧;4.兰夜斗巧
杂俗:1.晒书、晒衣裳;2.七菜羹、人形彩帛;3.天河泪;4.种生、泡巧;5.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6.做巧食;7.贺牛生日;8.供“摩侯罗”(磨喝乐)" 少女节
七月十四 秋日拔禊 "秋禊。在宗庙、社坛或水边举行,方式多样,有的举火,有的熏香沐浴,有的用牲血抹身,以去垢返洁。
人们为了辟灾祛邪,纷纷在这天跑到村边郊外的江河边祭祀,然后用香草浸泡的“药水”沐浴,相传可以祓除不祥。"
七月十五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佛欢喜节 地官帝舜,中元赦罪日
七月廿三 诸葛孔明诞辰
七月三十 地藏节/地藏菩萨圣诞 "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于道,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苏州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几重门以及围墙下地面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朝末年,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民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
关鬼门
八月初一 天灸日/天医节 以草尖露水磨墨点小儿额或腹部,未能却百病。南北朝时,民间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 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曾询问歧伯,自此,民间始有医书。后奉歧伯为神,民间祭之,故称。
八月初三 灶君诞
八月十五 中秋节 敬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团圆饭。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八月廿七 至圣先师孔子诞
九月初九 重阳节/重九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九月十九 观音会 观音涅盘日,观世音菩萨的出家日
十月初一 十月朝/祭祖节/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放鬼节 "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农节""
前一天,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
节日当天,则由旅长带领族中的男姓,抬食盒、大方桌和供品(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莹前祭拜,叫""上大坟""
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十月十五 下元节 下元大禹,水官解厄
蜡月初七 驱傩日 驱傩除疫 中国的“傩文化”形成
腊月初八 腊八节 "吃腊八粥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释加牟尼成道日
腊月十六 尾牙节 "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门口公之俗,而城乡店家行交商号,均要以丰盛三牲礼品孝敬土地公,焚香点烛,祈求明年生意兴隆,然后烧金纸冥币,燃放鞭炮。东家设宴款待伙计,东家为他先斟,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建议如今改为企业和员工年底交流的聚餐"
腊月廿三 祭灶日/灶王节/小年 "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
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腊月廿四 扫房日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
腊月最后一天 除夕 "旧时,家家烧香上供,晚餐举家团圆吃饺子。入夜,点燃蜡烛,守岁、辞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阳历 节日 风俗 备注
立春 迎春与打春
春分 春分立蛋。人们通常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把它立在桌上 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
"冬至后105天
清明前一二日" 寒食节 "纪念春秋时期名人介之推自焚绵山的日子。在民间多与清明节合并祭祀
唐代朝廷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日,具体日期为:冬至后一百零四天(俗称大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俗称官寒食),冬至后一百零六天(俗称小寒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隋·杜公瞻注:“按历合(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据宋·王溥《唐会要·休假》:“(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二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又曰:“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宋承唐制,寒食、清明亦放假七日。北宋·庞文英《文昌杂录》:“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冬至后)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清明日 清明 "清明节扫墓,奉行“前三后四”或“前三后七”之古俗
清明一向有祭扫,禁烟火,吃寒食的传统。而且同时伴有踏青,插柳,放风筝,打马球,荡秋千等户外活动。烧纸不仅不是清明的传统,而且是与其传统严重相违背的。"
立夏
夏至 夏至/朝节 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
冬至 冬节 "“数九”
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早上吃糯米糍粑蘸蜂蜜,晚餐吃酒肉,并祭祖宗牌位。" "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注: 1. 粗体灰色背景显示的为重要节日;
2. 字体为褐色的,为圣贤诞辰。此项本表不全;
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佛、道教不分家,故不特别注明;
4. 有歧义之处采用多数意见,若有歧义为“圣贤诞辰”则摒弃;
5. 习俗各地略有不同,选用具有代表性的;
6. 阴历时间中注为月三十的,一般为晦日,即一月中最后一日
这个看起来可能有点乱了,看这里比较清楚http://hi.baidu.com/leiyihan/blog/item/017cd32ae788d22ed52af13f.html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leiyihan/blog/item/017cd32ae788d22ed52af13f.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