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蚂蚁的故事》读后感
Dawins 2004-2-19
sun的话:这是我的朋友Dawkins写的一篇读后感。行文流畅,细致入微,善于从小事阐
发和思考,个人觉得是一篇很不错的读后感。十分喜爱,就转贴过来,与大家分享,当
然版权归Dawins所有,在未取得授权前请勿转载使用。
Dawins的专业是统计和金融,目前在专业领域多有建树。同时又爱好哲学和科学,涉猎
范围宽广。在与他交往过程中,多有启发和收益。
——————————————————————————————
一
说起蚂蚁,你可曾想起童年。
那时,男孩静静蹲在草地上,他发现了一座稀奇古怪的房子——一圈浮土颗粒中的一个
小洞穴。房子很热闹,一只只黑色小虫子从房子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男孩用手里一
截树枝挡住它们,它们没费多大劲就翻过树枝,一只顺着树枝爬上手背,男孩用另一只
手按住它,还挺疼,它用大大的小嘴咬了男孩,男孩抖抖手,它一瘸一拐爬走了。几只
黑色小虫拖着一条比它们大得多的死虫子倒走过来,力气真大。男孩用树枝压住死虫子
,大力士拖不动了,急得爪子乱刨,他记起来,这就象半年前自己在冰上跑。
男孩咯咯笑了,笑声中挪开树枝,看着死虫子一点一点终于被搬进家。家里头什么样?
树枝开始匆匆挖土,家可深可长啦,地面上也一下子涌出来男孩数也数不清的黑色小虫
子,男孩就想他要是变成黑色小虫子,拿把手电筒在它们长长的家里玩该有多好,躲在
小虫子中间,谁也找不到,外婆也找不到。男孩不出声抬起头,好象他已经变成小黑虫
子,瞅着到处着急找他的外婆呢。
男孩咯咯笑了。一阵风吹过,男孩偏过头,太阳已经红了,还有些耀眼,但他还是发现
草尖上一只黑色小虫子在风中荡秋千。跑出来玩也不知道多久了,外婆开始叫男孩回家
吃饭。男孩懒洋洋地在草地上躺倒,微微闭上眼睛,眼前顿时五光十色,一片灿烂。
朋友问:“读《蚂蚁的故事》干嘛,它有啥用?”,我无言以对,因为不知道什么才算
是他所说的有用,而且对有用这个词也突然觉得有些迷惑。呆了一会儿,终于想到一个
不算答案的答案,于是就对他说,如果你愿意,它或许能让你暂时回到童年。
二
没错,《蚂蚁的故事》就是讲黑色小虫子的,但绝对比男孩看到的更奇特、新鲜和有趣
。采摘几个镜头。
—— 蚂蚁喜湿不喜干。在许多蚁种里,当巢内由于旱灾或天气过分炎热而太干燥时,工
蚁们就会从容地排成一字长蛇阵,象人类救火时排成长龙递水桶一样,按照最短距离把
水口对口运回巢去。在巢里,它们与口渴的巢友分享收获,并将剩下的水喂给幼虫,涂
抹在卵袋上,以及直接洒在洞壁上。借助这种办法,工蚁使巢内的湿度比周围的泥土高
得多。
——一种奇怪的堵巢技巧,由居住在沙漠里的二色锥蚁践行着。其侦察员使用从腹部末
端一个针状腺排出的化学踪迹,将大量同伴召集到体形比自己大10倍的蜜蚁的巢口。
围攻者用自己的上颚衔起卵石或其他的小物件,扔下垂直的入口井通道。尽管无法确切
知道这些扔下去的石头如何改变巢穴内蜜蚁的行为,但效果是减少了对手外出觅食的次
数,从而其他锥蚁工蚁得以不受干扰地找食物。这是动物中使用工具的罕见事例之一。
—— 游牧的臭蚁群体由一只后蚁、一万多只工蚁、约4000多只幼虫和蛹,另外还有
5000多只粉蚧组成。粉蚧就相当于臭蚁进行放牧的“牛羊”,臭蚁向粉蚧提供照顾
和保护,粉蚧则排泄出臭蚁爱吃的蜜露。由于粉蚧喜欢细嫩多汁的枝叶消耗量较大,臭
蚁不得不经常寻找新的放牧地点,在任何给定时刻,在蚁巢和牧场之间都有10%的臭蚁工
蚁将粉蚧夹在上颚间来回地运送。当蚁巢与牧场远得不便于运输时,臭蚁就将巢穴转移
到离牧场更近的地方。一些动物学家发现,臭蚁决不杀害粉蚧当盘中餐,也从不外出猎
获昆虫为食,看来臭蚁是完全以放牧为生了。
——火蚁是大头蚁的死敌,它们的群体规模比大头蚁大100倍,如果允许在封闭的实验室
条件下发动袭击,它们很快就会消灭和吃掉大头蚁。但大头蚁群体经常就在火蚁巢穴周
围大量繁殖,大头蚁何以能够避开这么一个可怕的敌人呢?大头蚁防守术的秘诀就是拥
有专门的兵役以及一种三个步骤的战术(这种战术要被克劳塞维茨看到,他也一定会暗
暗称奇:大头蚁什么时候读了我的《战争论》)。
战术的第一步,及时搜集敌情。大头蚁的工蚁寻找蚁粮的同时,不断地在巢周围的地面
上巡游,始终对敌人的接近保持高度警戒。一旦发现火蚁,马上冲上去设法接触对方身
体,将敌人的气味弄到自己身上来,然后就脱身,跑回巢去。一路上它的腹部末端反复
触地,为的是用从腺体排出的物质布置一种嗅觉踪迹。途中一遇到同伴就进行联络,传
递信息后马上脱离,继续向巢穴跑,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保险系数。
战术的第二步,切断敌方信息源。平时无所事事、约占大头蚁群体总数10% 的兵蚁一接
到情报,就迅速出巢,循着工蚁布下的嗅觉踪迹追杀闯入者,问题得到解决后,大头兵
蚁还要对周围地区搜索一两个小时,看是否还有其他漏网之鱼。这种热忱的结果是,火
蚁的侦察员很少有生还的机会,而缺乏了前线的确切情报,火蚁的群体便成了瞎子。
战术的第三步,快速反应和环形防御。万一情报被传递回火蚁老巢,对大头蚁来讲就意
味着一场凶险的大战即将到来,因为火蚁必定会组织一支数量上压倒性优势的正规军团
向大头蚁杀来。即便这时候,大头蚁通常也能运用第三种战术进行有效抵御。随着地面
上越来越多火蚁的出现,大头兵蚁和部分工蚁的队伍集结以一种爆炸性响应的方式达到
顶点,它们迅速推进,发疯似的扫荡。火蚁先头部队的进攻往往就被这种快速反击暂时
遏制住,大头蚁的蚁后和其余工蚁则利用这个宝贵的间隙逃生。当大势已去时,还未战
死沙场的大头兵蚁会退却到巢口,收缩队形,形成一道密集的环形防御线,在局部造成
片刻优势兵力,最大可能地拖延时间和吸引敌军兵力,给本国蚁后和其他工蚁继续创造
生存几率。
作者在书中动情地写到,这种昆虫堪称斯巴达勇士。当面对波斯人的大举进攻,他们忠
贞不二,全都战死在塞莫皮莱山口,人们在纪念他们的一块金属牌上铭刻着:“陌生人
,如果你看见斯巴达人,请告诉他们,我们躺在这儿的人忠于职守”。最后,当火蚁放
弃巢址,幸存的大头蚁零星地回来,重新开始生活,一两个月后它们又能繁殖一批新的
工蚁和兵蚁,仿佛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
三
对部分读者来说,《蚂蚁的故事》不仅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它肯定更富于启发性。比
如本书尾声提出了一个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话题:最终谁将生存下去?是蚂蚁还是人类?
作为地球上两个进化得都很成功的物种,人和蚂蚁对整个地球生态的作用却完全相反。
蚂蚁搜罗和分解了陆地上90%以上的昆虫尸体;大量植物种子依赖蚂蚁的活动进行扩散;
蚂蚁翻动的泥土超过蚯蚓,使大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滋养物得到循
环。如果哪一天所有蚂蚁不知何故消失了,后果必定是灾难性的,物种灭绝将以高于目
前的速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也势必更迅速地枯萎,因为由蚂蚁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的服
务不存在了。而如果人类哪一天突然消失了,对整个生态系统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目
前发生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势必停止,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将得到治愈,剩下的生物势必
恢复生机并繁荣兴旺起来。那么再回到本书的最后提问,人和蚂蚁,谁将生存下去?
实际上,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一本书可以引发和触动的思考线索
很多很多,有时候完全远离了原书探讨的主题。当合上《蚂蚁的故事》,我发现也许受
到稀奇古怪的蚂蚁的影响,思维没有沿着这本书的提问继续下去,却集中在一些同样稀
奇古怪的问题上。
A.大头蚁群体规模小于火蚁10倍,结果和火蚁斗争中总是处于守势,那么大头蚁为什
么不选择增加“人口”,扩大其群体规模策略呢?先不忙回答,让我们把思绪转到上个
世纪,经济学家科斯于20世纪初问道,企业何以存在?市场为什么没有将企业内部的组
织行为外化为市场交易?科斯的答案是因为交易费用不为零。有没有觉得科斯的问题和
蚂蚁规模的问题极为相似呢,我们只需要把科斯的问题反过来问一问,思路就更清晰了
。市场何以存在?企业为什么没有将市场交易内化为组织行为?答案是因为存在组织成
本;蚂蚁群体间的外交与冲突、战争与合作何以存在?蚂蚁为什么没有将这些群体间的
这些“市场交易”内化为森严的等级结构,从而形成一个超级规模的蚂蚁企业帝国?同
理,答案是因为存在组织成本。但是,在蚂蚁王国里如何定义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生
物学如何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生物现象?经济学如何借鉴生物学系统思维的成果
?万水千山的征程到这里其实才刚刚开始,可我已懒得再走下去,把问题提出来,愿对
诸君略有助益。
B.蚂蚁的个头相差很大,最小的南美短蚁和最大的婆罗洲大黑蚁在一起,就相当于一只
小老鼠和一头大象在一起,一窝短蚁可以在一只大黑蚁的脑囊内宽松地安营扎寨。从整
个生物圈来看,生物体的个头差异更大,病毒只有几十微米,而鲸鱼可以长达上百米。
那么,生命个体大小的上下限各自在哪里?从下限看,一个原子显然不能产生生命现象
,原子太小太简单了,但能够产生生命现象的最短分子片断可以有多小,分子原汤的复
杂性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突破临近呢?从上限看,地球引力和几何原理显然是一种限制
,随着生物体个头的增大,它的截面积成平方增长,而体重呈立方增长,所以如果把蚂
蚁同比例放大成大象,蚂蚁的腿就显得太细了,细得不能站起来,而大象永远不可能长
到鲸鱼那么大,否则象腿就得粗的超过它的整个腹部。但在物理学的限制之内,起决定
作用的限制因素是什么?形象地说,假定技术取得了突破,“航空母舰”最大能造多大
?
C.60窝约3000万只行军蚁相当于一位60公斤成人的重量,也就是说,60公
斤的碳、氢、氧元素可以构造成一个人,也可以构造成3000万只蚂蚁,那么这两种
生命物质构造形式各自的优劣是什么?哪种构造形式更具有生存优势?换个说法,总资
源一定的情况下,要打胜仗,你是要造一门大炮呢,还是造1000把手枪?把问题细
化一下,单体与多体、独栖与群居组合起来,生命物质的构造形式其实可以有四种,即
单体独栖、单体群居、多体独栖(如某些黄峰)、多体群居(如蚂蚁),这四种构造形
式那种更优?或各自在某一方面更优?是否有一个进化的趋势?
D.我们应该将一只蚂蚁看作一个个体,还是应该将一个蚂蚁群体看作一个个体?我们应
该将一个人看作一个、几个还是几分之几个?当然,以上这一切问题的基础问题是:何
为“一”?何为“我”?
四
帖子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几首读过的诗。那人说,烧呢吧,我说,没,才109度,华氏的
。
我是人:生命短暂,
夜晚无穷蔓延。
但我仰望:
星斗为书卷。
我明白,尽管不知:
人亦为笔下文。
此时此刻,
是谁将我言。
——摘自《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
一只蝴蝶在汽车丛中飞来飞去
马里??何塞说
它肯定是庄周在纽约观光
但那只蝴蝶
不知道是蝴蝶
梦见它是庄周
还是庄周
梦见他是蝴蝶
蝴蝶从不疑惑
它飞
——摘自《还吾庄子》
没有认清痛苦
也没有学会爱情
死亡的趋使
还不曾揭开帷幕
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
在颂扬,在欢呼
——摘自《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
说到蚂蚁,你可曾想起久已遗忘的童年
——摘自《江河源??读书时间》
Dawins 2004-2-19
sun的话:这是我的朋友Dawkins写的一篇读后感。行文流畅,细致入微,善于从小事阐
发和思考,个人觉得是一篇很不错的读后感。十分喜爱,就转贴过来,与大家分享,当
然版权归Dawins所有,在未取得授权前请勿转载使用。
Dawins的专业是统计和金融,目前在专业领域多有建树。同时又爱好哲学和科学,涉猎
范围宽广。在与他交往过程中,多有启发和收益。
——————————————————————————————
一
说起蚂蚁,你可曾想起童年。
那时,男孩静静蹲在草地上,他发现了一座稀奇古怪的房子——一圈浮土颗粒中的一个
小洞穴。房子很热闹,一只只黑色小虫子从房子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男孩用手里一
截树枝挡住它们,它们没费多大劲就翻过树枝,一只顺着树枝爬上手背,男孩用另一只
手按住它,还挺疼,它用大大的小嘴咬了男孩,男孩抖抖手,它一瘸一拐爬走了。几只
黑色小虫拖着一条比它们大得多的死虫子倒走过来,力气真大。男孩用树枝压住死虫子
,大力士拖不动了,急得爪子乱刨,他记起来,这就象半年前自己在冰上跑。
男孩咯咯笑了,笑声中挪开树枝,看着死虫子一点一点终于被搬进家。家里头什么样?
树枝开始匆匆挖土,家可深可长啦,地面上也一下子涌出来男孩数也数不清的黑色小虫
子,男孩就想他要是变成黑色小虫子,拿把手电筒在它们长长的家里玩该有多好,躲在
小虫子中间,谁也找不到,外婆也找不到。男孩不出声抬起头,好象他已经变成小黑虫
子,瞅着到处着急找他的外婆呢。
男孩咯咯笑了。一阵风吹过,男孩偏过头,太阳已经红了,还有些耀眼,但他还是发现
草尖上一只黑色小虫子在风中荡秋千。跑出来玩也不知道多久了,外婆开始叫男孩回家
吃饭。男孩懒洋洋地在草地上躺倒,微微闭上眼睛,眼前顿时五光十色,一片灿烂。
朋友问:“读《蚂蚁的故事》干嘛,它有啥用?”,我无言以对,因为不知道什么才算
是他所说的有用,而且对有用这个词也突然觉得有些迷惑。呆了一会儿,终于想到一个
不算答案的答案,于是就对他说,如果你愿意,它或许能让你暂时回到童年。
二
没错,《蚂蚁的故事》就是讲黑色小虫子的,但绝对比男孩看到的更奇特、新鲜和有趣
。采摘几个镜头。
—— 蚂蚁喜湿不喜干。在许多蚁种里,当巢内由于旱灾或天气过分炎热而太干燥时,工
蚁们就会从容地排成一字长蛇阵,象人类救火时排成长龙递水桶一样,按照最短距离把
水口对口运回巢去。在巢里,它们与口渴的巢友分享收获,并将剩下的水喂给幼虫,涂
抹在卵袋上,以及直接洒在洞壁上。借助这种办法,工蚁使巢内的湿度比周围的泥土高
得多。
——一种奇怪的堵巢技巧,由居住在沙漠里的二色锥蚁践行着。其侦察员使用从腹部末
端一个针状腺排出的化学踪迹,将大量同伴召集到体形比自己大10倍的蜜蚁的巢口。
围攻者用自己的上颚衔起卵石或其他的小物件,扔下垂直的入口井通道。尽管无法确切
知道这些扔下去的石头如何改变巢穴内蜜蚁的行为,但效果是减少了对手外出觅食的次
数,从而其他锥蚁工蚁得以不受干扰地找食物。这是动物中使用工具的罕见事例之一。
—— 游牧的臭蚁群体由一只后蚁、一万多只工蚁、约4000多只幼虫和蛹,另外还有
5000多只粉蚧组成。粉蚧就相当于臭蚁进行放牧的“牛羊”,臭蚁向粉蚧提供照顾
和保护,粉蚧则排泄出臭蚁爱吃的蜜露。由于粉蚧喜欢细嫩多汁的枝叶消耗量较大,臭
蚁不得不经常寻找新的放牧地点,在任何给定时刻,在蚁巢和牧场之间都有10%的臭蚁工
蚁将粉蚧夹在上颚间来回地运送。当蚁巢与牧场远得不便于运输时,臭蚁就将巢穴转移
到离牧场更近的地方。一些动物学家发现,臭蚁决不杀害粉蚧当盘中餐,也从不外出猎
获昆虫为食,看来臭蚁是完全以放牧为生了。
——火蚁是大头蚁的死敌,它们的群体规模比大头蚁大100倍,如果允许在封闭的实验室
条件下发动袭击,它们很快就会消灭和吃掉大头蚁。但大头蚁群体经常就在火蚁巢穴周
围大量繁殖,大头蚁何以能够避开这么一个可怕的敌人呢?大头蚁防守术的秘诀就是拥
有专门的兵役以及一种三个步骤的战术(这种战术要被克劳塞维茨看到,他也一定会暗
暗称奇:大头蚁什么时候读了我的《战争论》)。
战术的第一步,及时搜集敌情。大头蚁的工蚁寻找蚁粮的同时,不断地在巢周围的地面
上巡游,始终对敌人的接近保持高度警戒。一旦发现火蚁,马上冲上去设法接触对方身
体,将敌人的气味弄到自己身上来,然后就脱身,跑回巢去。一路上它的腹部末端反复
触地,为的是用从腺体排出的物质布置一种嗅觉踪迹。途中一遇到同伴就进行联络,传
递信息后马上脱离,继续向巢穴跑,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保险系数。
战术的第二步,切断敌方信息源。平时无所事事、约占大头蚁群体总数10% 的兵蚁一接
到情报,就迅速出巢,循着工蚁布下的嗅觉踪迹追杀闯入者,问题得到解决后,大头兵
蚁还要对周围地区搜索一两个小时,看是否还有其他漏网之鱼。这种热忱的结果是,火
蚁的侦察员很少有生还的机会,而缺乏了前线的确切情报,火蚁的群体便成了瞎子。
战术的第三步,快速反应和环形防御。万一情报被传递回火蚁老巢,对大头蚁来讲就意
味着一场凶险的大战即将到来,因为火蚁必定会组织一支数量上压倒性优势的正规军团
向大头蚁杀来。即便这时候,大头蚁通常也能运用第三种战术进行有效抵御。随着地面
上越来越多火蚁的出现,大头兵蚁和部分工蚁的队伍集结以一种爆炸性响应的方式达到
顶点,它们迅速推进,发疯似的扫荡。火蚁先头部队的进攻往往就被这种快速反击暂时
遏制住,大头蚁的蚁后和其余工蚁则利用这个宝贵的间隙逃生。当大势已去时,还未战
死沙场的大头兵蚁会退却到巢口,收缩队形,形成一道密集的环形防御线,在局部造成
片刻优势兵力,最大可能地拖延时间和吸引敌军兵力,给本国蚁后和其他工蚁继续创造
生存几率。
作者在书中动情地写到,这种昆虫堪称斯巴达勇士。当面对波斯人的大举进攻,他们忠
贞不二,全都战死在塞莫皮莱山口,人们在纪念他们的一块金属牌上铭刻着:“陌生人
,如果你看见斯巴达人,请告诉他们,我们躺在这儿的人忠于职守”。最后,当火蚁放
弃巢址,幸存的大头蚁零星地回来,重新开始生活,一两个月后它们又能繁殖一批新的
工蚁和兵蚁,仿佛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
三
对部分读者来说,《蚂蚁的故事》不仅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它肯定更富于启发性。比
如本书尾声提出了一个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话题:最终谁将生存下去?是蚂蚁还是人类?
作为地球上两个进化得都很成功的物种,人和蚂蚁对整个地球生态的作用却完全相反。
蚂蚁搜罗和分解了陆地上90%以上的昆虫尸体;大量植物种子依赖蚂蚁的活动进行扩散;
蚂蚁翻动的泥土超过蚯蚓,使大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滋养物得到循
环。如果哪一天所有蚂蚁不知何故消失了,后果必定是灾难性的,物种灭绝将以高于目
前的速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也势必更迅速地枯萎,因为由蚂蚁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的服
务不存在了。而如果人类哪一天突然消失了,对整个生态系统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目
前发生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势必停止,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将得到治愈,剩下的生物势必
恢复生机并繁荣兴旺起来。那么再回到本书的最后提问,人和蚂蚁,谁将生存下去?
实际上,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一本书可以引发和触动的思考线索
很多很多,有时候完全远离了原书探讨的主题。当合上《蚂蚁的故事》,我发现也许受
到稀奇古怪的蚂蚁的影响,思维没有沿着这本书的提问继续下去,却集中在一些同样稀
奇古怪的问题上。
A.大头蚁群体规模小于火蚁10倍,结果和火蚁斗争中总是处于守势,那么大头蚁为什
么不选择增加“人口”,扩大其群体规模策略呢?先不忙回答,让我们把思绪转到上个
世纪,经济学家科斯于20世纪初问道,企业何以存在?市场为什么没有将企业内部的组
织行为外化为市场交易?科斯的答案是因为交易费用不为零。有没有觉得科斯的问题和
蚂蚁规模的问题极为相似呢,我们只需要把科斯的问题反过来问一问,思路就更清晰了
。市场何以存在?企业为什么没有将市场交易内化为组织行为?答案是因为存在组织成
本;蚂蚁群体间的外交与冲突、战争与合作何以存在?蚂蚁为什么没有将这些群体间的
这些“市场交易”内化为森严的等级结构,从而形成一个超级规模的蚂蚁企业帝国?同
理,答案是因为存在组织成本。但是,在蚂蚁王国里如何定义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生
物学如何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生物现象?经济学如何借鉴生物学系统思维的成果
?万水千山的征程到这里其实才刚刚开始,可我已懒得再走下去,把问题提出来,愿对
诸君略有助益。
B.蚂蚁的个头相差很大,最小的南美短蚁和最大的婆罗洲大黑蚁在一起,就相当于一只
小老鼠和一头大象在一起,一窝短蚁可以在一只大黑蚁的脑囊内宽松地安营扎寨。从整
个生物圈来看,生物体的个头差异更大,病毒只有几十微米,而鲸鱼可以长达上百米。
那么,生命个体大小的上下限各自在哪里?从下限看,一个原子显然不能产生生命现象
,原子太小太简单了,但能够产生生命现象的最短分子片断可以有多小,分子原汤的复
杂性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突破临近呢?从上限看,地球引力和几何原理显然是一种限制
,随着生物体个头的增大,它的截面积成平方增长,而体重呈立方增长,所以如果把蚂
蚁同比例放大成大象,蚂蚁的腿就显得太细了,细得不能站起来,而大象永远不可能长
到鲸鱼那么大,否则象腿就得粗的超过它的整个腹部。但在物理学的限制之内,起决定
作用的限制因素是什么?形象地说,假定技术取得了突破,“航空母舰”最大能造多大
?
C.60窝约3000万只行军蚁相当于一位60公斤成人的重量,也就是说,60公
斤的碳、氢、氧元素可以构造成一个人,也可以构造成3000万只蚂蚁,那么这两种
生命物质构造形式各自的优劣是什么?哪种构造形式更具有生存优势?换个说法,总资
源一定的情况下,要打胜仗,你是要造一门大炮呢,还是造1000把手枪?把问题细
化一下,单体与多体、独栖与群居组合起来,生命物质的构造形式其实可以有四种,即
单体独栖、单体群居、多体独栖(如某些黄峰)、多体群居(如蚂蚁),这四种构造形
式那种更优?或各自在某一方面更优?是否有一个进化的趋势?
D.我们应该将一只蚂蚁看作一个个体,还是应该将一个蚂蚁群体看作一个个体?我们应
该将一个人看作一个、几个还是几分之几个?当然,以上这一切问题的基础问题是:何
为“一”?何为“我”?
四
帖子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几首读过的诗。那人说,烧呢吧,我说,没,才109度,华氏的
。
我是人:生命短暂,
夜晚无穷蔓延。
但我仰望:
星斗为书卷。
我明白,尽管不知:
人亦为笔下文。
此时此刻,
是谁将我言。
——摘自《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
一只蝴蝶在汽车丛中飞来飞去
马里??何塞说
它肯定是庄周在纽约观光
但那只蝴蝶
不知道是蝴蝶
梦见它是庄周
还是庄周
梦见他是蝴蝶
蝴蝶从不疑惑
它飞
——摘自《还吾庄子》
没有认清痛苦
也没有学会爱情
死亡的趋使
还不曾揭开帷幕
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
在颂扬,在欢呼
——摘自《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
说到蚂蚁,你可曾想起久已遗忘的童年
——摘自《江河源??读书时间》
参考资料: http://bbs.sjtu.edu.cn/bbscon?board=nature&file=M.1097398331.A
展开全部
蚂蚁的故事 简介 · · · · · ·
[德]荷尔多布勒,[美]威尔逊 著;夏侯炳 译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蚂蚁的书。
作者的另一本书《蚂蚁》于1990年出版,获得了极大的学术成功和格外广泛的社会关注,并一举获得了普利策奖。
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作者将《蚂蚁》一书中学术内容尽可能地去掉,使用更通俗的语言写就了此书。
在这本妙趣横生的书中,作者对蚂蚁的生存方式,蚂蚁独特的社会形态,严密的社会组织,科学的社会分工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解释了为什么蚂蚁在自己的世界里会取得那么惊人的成功的原因。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蚂蚁世界里来自群体成员中精诚合作的“快捷且难以抗拒的”力量,是蚂蚁战胜自然及众多天敌而继续有效生存,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又是借助于化学交流的高度发燕尾服来实的;蚂蚁从身体不同的部位释放的混合物质,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语言”,从而有效地分辨了敌我,整齐了共同求生的行动。
在这本内容并不十分庞杂的书中,作者在对全世界各地的蚂蚁族群都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对蚂蚁世界的颇类似于人类的社会形态给予了十分有趣的详解,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消遣式阅读中可以学到许多生物学知识,并由此深切地呼唤着每一个读者的环保意识。
作者简介 · · · · · ·
贝尔特·荷尔多布勒是维尔茨堡大学西奥多·博韦里学院行为生理学与社会生物学教授。他也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美国资深科学家奖金和德国政府G·W·莱布尼兹奖金的获得者。1990年以前他是哈佛大学动物学教授。
爱德华·O·威尔逊是哈佛佩莱格里诺大学教授和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学部主任。除两次获普利策奖外,威尔逊还获得过许多科学奖,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全国科学奖章和克拉福德奖金。
[德]荷尔多布勒,[美]威尔逊 著;夏侯炳 译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蚂蚁的书。
作者的另一本书《蚂蚁》于1990年出版,获得了极大的学术成功和格外广泛的社会关注,并一举获得了普利策奖。
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作者将《蚂蚁》一书中学术内容尽可能地去掉,使用更通俗的语言写就了此书。
在这本妙趣横生的书中,作者对蚂蚁的生存方式,蚂蚁独特的社会形态,严密的社会组织,科学的社会分工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解释了为什么蚂蚁在自己的世界里会取得那么惊人的成功的原因。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蚂蚁世界里来自群体成员中精诚合作的“快捷且难以抗拒的”力量,是蚂蚁战胜自然及众多天敌而继续有效生存,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又是借助于化学交流的高度发燕尾服来实的;蚂蚁从身体不同的部位释放的混合物质,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语言”,从而有效地分辨了敌我,整齐了共同求生的行动。
在这本内容并不十分庞杂的书中,作者在对全世界各地的蚂蚁族群都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对蚂蚁世界的颇类似于人类的社会形态给予了十分有趣的详解,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消遣式阅读中可以学到许多生物学知识,并由此深切地呼唤着每一个读者的环保意识。
作者简介 · · · · · ·
贝尔特·荷尔多布勒是维尔茨堡大学西奥多·博韦里学院行为生理学与社会生物学教授。他也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美国资深科学家奖金和德国政府G·W·莱布尼兹奖金的获得者。1990年以前他是哈佛大学动物学教授。
爱德华·O·威尔逊是哈佛佩莱格里诺大学教授和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学部主任。除两次获普利策奖外,威尔逊还获得过许多科学奖,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全国科学奖章和克拉福德奖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商人在江水里救上来一只蚂蚁,在他落难得时候蚂蚁跑来报恩的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