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5篇读书笔记 30
从一篇作文里找出6个成语,3句佳句(50字左右),最后写一段看了这篇作文后自己的感想,要真实(100字左右)...
从一篇作文里找出6个成语,3句佳句(50字左右),最后写一段看了这篇作文后自己的感想,要真实(100字左右)
展开
展开全部
我在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时就有这种“一见倾心”的感觉。使我倾心的不是三位巨人的艺术成就,而是罗曼·罗兰的和巨人一样高度的思想和撼人心魄的文字,——因对罗曼·罗兰文字的倾心而产生的对他笔下人物的倾心。
《巨人三传》由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三位巨人的众多传记中,无一能超出罗曼·罗兰的手笔。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巨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从罗曼·罗兰写三位巨人传记的序言中,我看出三部传记有三个独特的着力点:
一是罗曼·罗兰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我心中英雄的列表自此刷新。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以往的我们所认为的“英雄”,不过是些野心家而已——“那种人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杨绛《巨人三传》代序语)
二是罗曼·罗兰没有过多叙写三位巨人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是把饱蘸着情感的笔墨用于述说他们一生中经受的痛苦,这是罗曼·罗兰认为他们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称为英雄的原因之一,有关他们痛苦的描写贯穿于三篇传记的始终: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和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罗曼·罗兰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不得不“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他写信给韦该勒时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的可观!……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惟一的出路!”上帝在贝多芬肉体的痛苦上,还要再加一种痛苦,这个有着剧烈热情的人,却遭到爱情的遗弃:“也许以他暴烈、多病、憎恨人类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他在他的笔记内写道:“我一见到这个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滥起来,可是她并不在此,并不在我的身旁!”——创伤深深地铭刻在他头上。他自己说:“可怜的贝多芬,此世没有你的幸福,只有在理想的境界里才能找到你的朋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他始终是单身。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琪罗的内心。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米开朗琪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
列夫 . 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三是罗曼·罗兰通过他的文字给我们传递了巨人强劲的精神之“力”。
在《巨人三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英雄们与命运的搏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坚强不屈的“力”:
贝多芬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是一股能够“控制思想,左右精神的力,……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的一切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锻炼这股力的洪炉又是什么?——受苦,奋斗,为善!……天赋给他的犷野的力,他早替它定下了方向。对苦难,命运,应当用力去反抗和征服;对人类,应当用力去鼓励,去热烈的爱。”(傅雷语,见《贝多芬与力》)。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
米开朗琪罗“因为作品充满着生杀一切的神的精灵——这挟着疾风雷雨般的气势横扫天空的神,带来一切生命的力。”
《巨人三传》由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三位巨人的众多传记中,无一能超出罗曼·罗兰的手笔。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巨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从罗曼·罗兰写三位巨人传记的序言中,我看出三部传记有三个独特的着力点:
一是罗曼·罗兰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我心中英雄的列表自此刷新。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以往的我们所认为的“英雄”,不过是些野心家而已——“那种人凭借强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杨绛《巨人三传》代序语)
二是罗曼·罗兰没有过多叙写三位巨人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是把饱蘸着情感的笔墨用于述说他们一生中经受的痛苦,这是罗曼·罗兰认为他们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称为英雄的原因之一,有关他们痛苦的描写贯穿于三篇传记的始终: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和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罗曼·罗兰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不得不“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他写信给韦该勒时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的可观!……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惟一的出路!”上帝在贝多芬肉体的痛苦上,还要再加一种痛苦,这个有着剧烈热情的人,却遭到爱情的遗弃:“也许以他暴烈、多病、憎恨人类的性情,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他在他的笔记内写道:“我一见到这个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滥起来,可是她并不在此,并不在我的身旁!”——创伤深深地铭刻在他头上。他自己说:“可怜的贝多芬,此世没有你的幸福,只有在理想的境界里才能找到你的朋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他始终是单身。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琪罗的内心。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米开朗琪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
列夫 . 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三是罗曼·罗兰通过他的文字给我们传递了巨人强劲的精神之“力”。
在《巨人三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英雄们与命运的搏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坚强不屈的“力”:
贝多芬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是一股能够“控制思想,左右精神的力,……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的一切大沙漠中间,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给你一片水草!……贝多芬的力所推动的是什么?锻炼这股力的洪炉又是什么?——受苦,奋斗,为善!……天赋给他的犷野的力,他早替它定下了方向。对苦难,命运,应当用力去反抗和征服;对人类,应当用力去鼓励,去热烈的爱。”(傅雷语,见《贝多芬与力》)。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命运挑战,与上帝搏斗。
米开朗琪罗“因为作品充满着生杀一切的神的精灵——这挟着疾风雷雨般的气势横扫天空的神,带来一切生命的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