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急
简述中国政治和思想制度的变化简述各朝代时代背景(1)春秋战国(2)西汉(3)三国---南北朝(4)隋唐(5)宋(6)元(7)清以上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简述中国近代战争的...
简述中国政治和思想制度的变化
简述各朝代时代背景(1)春秋战国(2)西汉(3)三国---南北朝(4)隋唐(5)宋(6)元(7)清 以上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简述中国近代战争的时间,地点,结果,条约,人物
简述西方政治制度的变化 (从希腊开始)
简述西方各主要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时间,方式,政体,形式)
简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和影响
如有满意的答案会提高悬赏的分数
请大家帮帮忙 展开
简述各朝代时代背景(1)春秋战国(2)西汉(3)三国---南北朝(4)隋唐(5)宋(6)元(7)清 以上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简述中国近代战争的时间,地点,结果,条约,人物
简述西方政治制度的变化 (从希腊开始)
简述西方各主要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时间,方式,政体,形式)
简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和影响
如有满意的答案会提高悬赏的分数
请大家帮帮忙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2)西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时期,各诸侯先后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分封制。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4)秦: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5)汉:1.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西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增加。
他还颁布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5)魏晋:实行府兵制。
(6)隋唐:1.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2.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把府兵制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经济基础,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有国家招募男丁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7)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8)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9)明:1.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铜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3.在中央,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前者统兵,后者调兵。
(10)清:清初,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独裁,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思想制度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2)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的内容。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差军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县局的主要依据。
(3)魏晋:选官用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4)隋唐:1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5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5)北宋: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1.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2.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3.实行糊名法。4.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6)明朝: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7)清: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这是文化专制政策。
2.(1)春秋战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经济:春秋战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文化: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2).西汉:政治: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苟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
经济: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绩,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1.统一与多样化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气势恢宏政治
(3)三国---南北朝:政治: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经济: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文化: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4)隋唐:政治: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
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文化: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5)宋:政治:分裂局面结束
(1)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2)西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时期,各诸侯先后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分封制。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4)秦: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5)汉:1.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西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增加。
他还颁布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5)魏晋:实行府兵制。
(6)隋唐:1.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2.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把府兵制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经济基础,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有国家招募男丁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7)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8)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9)明:1.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铜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3.在中央,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前者统兵,后者调兵。
(10)清:清初,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独裁,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思想制度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2)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的内容。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差军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县局的主要依据。
(3)魏晋:选官用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4)隋唐:1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5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5)北宋: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1.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2.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3.实行糊名法。4.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6)明朝: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7)清: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这是文化专制政策。
2.(1)春秋战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经济:春秋战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文化: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2).西汉:政治: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苟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
经济: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绩,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1.统一与多样化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气势恢宏政治
(3)三国---南北朝:政治: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经济: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文化: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4)隋唐:政治: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
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文化: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5)宋:政治:分裂局面结束
展开全部
我们都回答了,你还要学习干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括号里的只是作为说明,如果要答问答题就只要答括号外的就行,另外,你的题目太多,答案更多,我写完第一题就写不下去了,就发第一题上来给你做个参考。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王位世袭制,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吧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央政权组织(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朝——汉初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北宋——军事上,宋太祖吧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地方实施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光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变
汉朝——两汉演习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而东汉光武帝则扩大尚书台权利。)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相权分散。三省负责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形式宰相职权;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分割相权;派文官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元朝——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督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1380年在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出现(明成祖选拔翰林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由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权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所以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正式确立实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二.中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中主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荀子的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其中主要了解董仲舒的思想)
(3).宋明理学(主要了解宋朝的程朱理学,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离经叛道的李贽和三大进步思想家)
给你做个参考。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王位世袭制,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吧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央政权组织(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朝——汉初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北宋——军事上,宋太祖吧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地方实施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光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变
汉朝——两汉演习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而东汉光武帝则扩大尚书台权利。)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相权分散。三省负责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形式宰相职权;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分割相权;派文官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元朝——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督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1380年在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出现(明成祖选拔翰林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由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权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所以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正式确立实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二.中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中主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荀子的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其中主要了解董仲舒的思想)
(3).宋明理学(主要了解宋朝的程朱理学,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离经叛道的李贽和三大进步思想家)
给你做个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