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别:
1、太子是皇帝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世子是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公子是对男性的一种称呼、
2、世子是古代诸王公侯嗣子之称谓,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之称谓。从曹魏始,诸王公侯嗣子改称呼为世子 ,此后的朝代大多以王爵嫡子为世子。
3、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之为皇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规定的称呼。
二、太子的地位
1、在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实际上地位不如皇后,但是在封建王朝,后宫是不能干政的),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2、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三、战国四大公子
1、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当时的公子对整个天下的影响很大,甚至因公子的存在,以至于别的国家畏惧公子的势力,不敢冒犯该公子所在的国家。
2、这四大公子的特点都是广招门生,豢养名士和死士,积极参预和操纵当时的国家政治,在战国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扩展资料:
一、太子基本概念
1、太子,又称皇太子、皇储或储君,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子侄。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
2、汉代称皇太子。 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明代一如汉制,只有国储称太子,亲王继承人则称亲王世子。清代自康熙以后,实行秘密立储制度,无太子。在我国这一词真正含义早已随着封建王朝的破灭而没有了。
3、唐朝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
4、依明代制度,太子在正式场合对皇帝自称“长子某”,称皇帝为“父皇陛下”,称皇后为“母后殿下”,臣民称太子为“皇太子殿下”或简称“殿下”、“东宫”。
5、而在私下,称谓又有不同。如在《万历起居注》中,万历皇帝称皇太子为“长哥”。在《太祖皇帝钦录》中,晋王世子给父王写信说“奉爷爷圣旨”,称父亲为“爹爹”,这说明,皇室内部的称谓在非正式场合与民间并无大异。
参考资料来源:
公子:古汉语。称谓。
A.古称诸侯的儿子:
《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B.诸侯的女儿亦称“公子”:
《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C.古代后来泛指读书人。
D.近现代是指出生豪门,年轻英俊的男子。
太子:帝王之子中预定为继承人者,一向为嫡长子,但例外甚多,秦以后因君主称皇帝,又有皇太子之称。太子所
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诗·
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
官属称东宫官或宫臣。
公子:古汉语。称谓。
A.古称诸侯的儿子:
《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B.诸侯的女儿亦称“公子”:
《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C.古代后来泛指读书人。
D.近现代是指出生豪门,年轻英俊的男子。
太子:帝王之子中预定为继承人者,一向为嫡长子,但例外甚多,秦以后因君主称皇帝,又有皇太子之称。太子所
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
公子:古汉语。称谓。
公子:诸侯的儿子女儿
太子: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称为太子
春秋战国的规矩其实没多少变化,分春秋和战国,春秋是孔子的一本书而称当时为春秋,战国是因为诸侯混战,礼法崩溃,但世俗称呼还是没变。其实当时还是属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