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20条新闻

谁能帮我找20条寒假里发生的经济上的新闻,国内国际都可以,一共二十条,最好时间跨度长一点谢谢,好的追加分数只要标题,或者内容概括就行麻烦帮我整理出来,等下追加到100分,... 谁能帮我找20条寒假里发生的经济上的新闻,国内国际都可以,一共二十条,最好时间跨度长一点

谢谢,好的追加分数

只要标题,或者内容概括就行
麻烦帮我整理出来,等下追加到100分,因为要开学了,没时间理了。。。。。

谢了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2bc1f5000
2009-02-05 · TA获得超过396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7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26万
展开全部
最近,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经营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乃至人们心理剧烈动荡。中国贸易及金融投资已与世界具有较大关联度,这使得我们在大洋彼岸也感受到华尔街破产狂潮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在困难的环境中已经前行了大半年,下一步还会遇到哪些风浪?如何应对?

中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主要任务。这里就如何准确理解中央精神与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问题,谈一些看法。

把握中国经济形势的两个关键数据

美国华尔街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直接看主要是其金融产品的估值变化导致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品价格缩水;间接看主要是美国此次出现的金融压力导致本国及多国经济减速、消费缩减,进而使我国对美欧贸易出现下滑。间接影响的效果明显大于直接影响。原因即在于外需型经济目前占我国GDP总量已经有较大规模,而一旦下滑,所出现的缺口则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另两个轮子——国内消费、投资来弥补。

中央明确提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10.4%,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7.9%,其中6月份上涨7.1%,环比下降0.2%。这是海内外一个时期内最关注的中国经济两个关键性指标。中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的两大任务也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指标上。从这两个指标看,目前我们经济基本面是积极的,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困难仍然不少。就下半年的情况看,外需、国内消费、投资三个方面有许多变数。一是受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不景气影响,下半年外贸出口仍将呈降温趋势;二是居民实际收入继续下降,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降温,可能导致消费实际增速减缓;三是企业效益滑坡和需求降温将改变社会投资预期,企业自发投资意愿下降,可能影响增长后劲。这些不利因素总的看虽还是可控的,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复杂,一些不确定因素将使经济走势发生新变化,更需要密切关注。

首先要关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来因和发展趋向去向。《北京日报》前不久报道,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68万亿美元。专家预计到年底外储有望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从近年外汇储备增长态势看,外储每年都有翻倍增加趋势。有研究机构发表观点称,央行开展的公开市场操作对绝大多数外汇流入进行了对冲。这说明由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目前仍是难题。

报道提示:如果中国向美国出售一双价值1美元的袜子,则有1美元会流入中国。出口商的售汇银行买入这1美元后将它卖给央行,成为外汇储备,出口商按汇率得到人民币。而对冲操作产生的人民币是央行新增货币,可能会引发通胀。这笔钱可以作为存款或现金持有。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政策进行流动性掌控。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被推至历史顶峰,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正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按照我国的管理办法,外汇需要以人民币结售。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990亿美元,个人净结汇53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结汇613亿美元,大量的结汇使银行体系流动性不断生成。而每购汇300亿美元就需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才能对冲因此吐出的流动性。

近期讨论热点回到加息,但加息无法根本解决由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仍会陷入“从市场购入外币再投放人民币到市场”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这个渠道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很重要。这一分析对把握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控很有参考价值。从一些新公布的数字看,目前流动性仍偏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对策建议。包括长期实行的“奖出口限进口”外贸政策和“宽进严出”引资政策,是否需调整及如何调整,都是调研重点。

从当前经济报道看,可把重点放在正确把握以下几个关系上:一是要准确把握经济中的困难和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困难的能力的关系。今年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说今年恐怕是“最困难的一年”。最近总理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时说,今年来及时采取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正在收到积极成效。

下一步如何走,关键看对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是否准确,经济政策是否应对及时,落实是否到位。这当中,要正确看待国际经济因素影响与国内阻断机制的关系。当前国际因素复杂多变,高油价和高粮价已导致世界经济多个指标冲上历史高位,这仍是全球最大不确定因素。就国际情况看,有一些常理不可解释的原因。美国用粮食造乙醇,按理该减轻对石油供应的压力,但不仅没有,反而把油价和粮价双双推高。从应对高油价和高粮价的压力看,我国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至今粮价和油价对国内物价的推动基本上还可控。这中间,国内与国际之间一些阻断点的设置,说明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

正如温总理所说,我们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比较充裕的资金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优势,还有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基础,有多年来积累的应对风险的经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从大局去观察具体经济问题

经济报道本身有其特殊规律,但不同经济现象相关性很强,会连带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又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当前经济报道较难把握,关键就在如何稳妥把握好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其核心就是要求注意牢牢树立社会稳定的意识,在看待一些经济现象时,必须有注重社会的观点和讲政治的观点,概括说,就是大局观。

例如楼市问题。有的稿子从维护消费者利益角度对楼市等下跌叫好。这从一个方面看不无道理。但是,这需要注意考虑两个角度:一是从目前经济宏观大局看,宏观调控提出的是防止大起大落,过快上涨固然不好,过快下跌同样不是目的。尤其是人为措施导致下跌,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二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角度看,楼市本身是经济循环中的一个链节,要注意在维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注意保护生产者积极性。房地产一头是投资,一头是消费,而且其产业链很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占比约20%。尤其是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它与金融联系紧密,如果因人为原因持续下跌,出现银行呆坏账,对经济稳定的破坏作用很大;反过来,如果有办法维持楼市不过快下跌,不失为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好办法,就应积极使用。这就决定了在报道楼市调控时要有全局观点。

这种经济大局和社会大局观不止出现在楼市。前两年,猪肉生产中因有关部门没察觉生产者积极性滑落,没及时采取措施,最终引发肉价上涨,打响了这轮农产品通胀第一枪。这一教训值得吸取。当前有两个情况必须重点关注:一是养鸡业的情况,鸡的供应包括蛋的供应,比猪肉问题突出,因为肉的消费有替代性,即用鸡鸭鱼等来代替,但人们的消费中各种人群对鸡蛋依赖性更大些,千万不能在蛋的供应上出问题。二是当前猪肉价格有所回落,要注意回落幅度不能大,肉价跌幅一大,必然要导致养猪积极性的新一轮下降。对有关市场情况,要密切关注、及时报道。

报道提示:最近南方养殖业基地广西玉林出现大量宰杀雏禽的情况。这些地方的养殖企业因面临成本增加和销量锐减压力,大量宰杀雏禽。本来,5-6月应是家禽销售旺季,但今年反常,活鸡批发价格不涨反跌,活鸡出栏价已由每斤11-13元跌到了6.5至6.8元。而按照养殖成本,每斤7.5元以上才能不赔本;而去年下半年至今,玉米、豆粕等价格涨了50%至100%。对这一情况,要有足够警惕性,防止重蹈猪肉下跌、上涨覆辙。

国际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往往可以视作国际政治报道。特别是美国,国家战略的把握有系统研究和路径选择。观察研究美国以至世界经济问题,必须从国际政治角度看问题。最近美元持续贬值就不能单纯从货币现象分析,而要研究美国化解这轮经济困难的“国策”。

报道提示:研究现在美国货币问题还在持续,油价高涨也逼得美执政者必须正面应对油价持续上涨趋势。布什总统终于宣布要取消开采近海油井的行政禁令,这件事放在油价节节攀升背景下,显示出美国人的紧张感,导致必须改变其石油资源战略观,如果放任不管,高油价必将导致金融体系溃决,进而给全球经济结构带来紊乱。美国国会进行油价听证会,这是观察美国国家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窗口。

许多经济问题也需要放在世界范围去把握。当前,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活动基本上围绕经济问题展开。要特别关注胡锦涛同志最近在参加g8对话会中的一些重大举措,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兴大国也称为发展中大国正在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影响。如中、印、巴、南非、墨的发展中五国协调机制、“金砖四国”协调机制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上升。这一趋势总体是对我有利。而且,当前世界大局中同时升温的粮食、能源、金融三大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发展中大国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才能最终解决。在粮食安全成为新的全球性焦点议题后,发达国家做姿态、转移压力,把当前粮价上涨归咎于新兴大国的发展,炒作“发展中大国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有针对性地批驳西方媒体的炒作,对我国如何应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对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发挥的贡献等予以充分报道。围绕这些情况可组织一些报道策划。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被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压力,既是个重大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根据目前复杂的情况,报道要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外报道要发挥独特作用。重点是广泛宣传“中国经济机遇论”,讲清楚我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利益和机会,包括我国“走出去”的企业的投资活动给当地就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机会,要作为典型,加强对外宣传。我们自己基于国家利益而生长出来的国家意识,应是主导经济报道的主调。

报道提示:今年一季度全球针对我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多达17起。对外经贸摩擦问题已向常态化发展。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我经贸摩擦均在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开始感到我竞争压力;发展中国家认为我产品对其低端产业冲击增大。一些政客拿涉华经贸问题做文章,将各种因素导致的本国部分产业不景气和失业问题等归咎于我。人民币升值、金融保险开放、环保标准、主权财富基金等都成了炒作重点。
以战略眼光研究经济波动

经济总是在波动的。经济新闻报道要领之一,就在于如何敏锐捕捉这些波动。这是直面经济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必须做好的基础课。经济运行波动性也决定总体趋势中总是以看好看多为主,当前经济中遇到的困难与所面临的机遇相比,希望大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所以,在经济热点报道中要注意分析好宏观上的信心,把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发展20年的各种支撑因素分析清楚。

这一结论其实不难分析。中国人作为劳动力的特质和“人口红利”阶段,决定经济成本全世界范围较低;人民币低估和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也就是中国人对全球需求和供给总体上看多数资源自给、多数商品过剩,这决定我们顺差不会小于逆差;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等等硬实力、软实力支持,必然会拉动或推动经济发展。可以断言,只要不发生大的战争和全局性的深重的自然灾害,最勤劳的国民必定会成为最富有的国民。这一过程应是20年至50年。

如何从社会普遍关注的经济热点来具体分析如何看到困难中的信心呢?例如,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掌握“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政策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节奏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关系。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不等于一定要中断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困境最近已受到各界关注,中央明确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在分析经济现状时,往往是从结果上分析原因;其实,还原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过程,从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无所作为的心态和过于简单化的做法。如果把这种心态和做法通过典型事例通过报道反映出来,有很大决策参考价值。央行最近公布的降低“双率”的措施,明显带有支持中小企业的目的。这些政策在各地的落实情况也需密切关注。

报道提示:目前全国多个地方的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出口退税、汇率上升、成本上涨等压力都很大,加上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大量歇业、停产和倒闭。而中小企业为我国城镇劳动力提供了75%就业机会。如果中小企业大批倒闭,想实现年新增1千万人就业的目标会很难。如果这一情况再蔓延、扩大,必将带来经济滞涨,进而带来沉重就业压力,特别是大量就业人口是农民,这必然导致农民增收渠道中断。面对这些问题要明确,在实施中央政策过程中,如果用“一刀切”简单处理,最终结果必然是,通胀没控制住,经济伤了元气。关键是找准这次通胀的成因,对症下药。

再比如,当前股市低迷,从最高点跌落到目前水平,明显不正常。其主要原因是对当前股市与经济基本面的关系如何把握,许多人心中没底。现在的解释是当时对股权分置、大小股东利益取向不一致的状况不看好,因此长期低迷。目前投资者情绪普遍低落,究其原因,关键是没信心,而没有信心主要原因又是对我国经济基本走向看不清楚,对次贷危机和我国宏观经济前景的担忧较重。其实,我国整体经济基本面并没发生大的变化,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也正是看中中国经济有个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要对宏观趋势有了这种共识,一些具体导致股市下跌的因素自然会化解。

报道提示:在“大小非”减持问题上,股改之后大小股东利益已趋向一致,大股东减持并不是看自己原始持股成本,而是与散户一样,在判断市场前景不好时减持会多些,在银根收紧、缺乏流动性时抛售。中国证监会调查统计显示,“大小非”对市场有压力,但不是波动的主要因素。未来还应在对“大小非”进一步规范、增加减持透明度的同时,更注重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大小非”在资产价格较高时减持股份。

有人质疑“中国上市公司不给投资者分红”,目前市场上也提出好多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按照股市能够发现资产真实合理价格的规律,像我们这样新兴的资本市场上,直接分红有时往往不如把应分之红放在上市公司股价中、以放大其价格。如每股5分钱的利润,如按20倍市盈率算就是1块钱,有投资者就认为,与其把这5分钱分配成现金,不如把它按市盈率加到股票价格上变成1元钱更合算。当然这种判断也只能在看好中国经济宏观基本面趋好的前提下才能作出。
判断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不等于否认发展道路上有一系列问题急待解决。

从当前困扰国内经济的因素看,有些属于眼前和长远都必须研究关注的,即“近忧”和“远虑”交织的问题。应该有以长远眼光研究经济战略资源解决之道。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同志最近谈到,我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的几种短缺资源是引起国内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和潜在因素。它们是石油、食用油、大米、短缺的金属矿藏包括铁矿石、氧化铝、铜矿石等。我们可围绕这几项资源,从国家战略角度做一些系统调研,除关注宏观经济政策角度外,还应着眼技术进步角度,广泛了解各方面建议,做出对决策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报道。

报道提示:1.石油:今年我国进口石油将达1.8亿吨,油价高昂,已成国民经济一个沉重包袱。按照我国资源条件,必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在替代上下功夫。煤制油是一项适合国情的战略措施,按照试验情况,如按煤价每吨500元计算,其成本可控制在相当于进口石油每桶50美元以下,具有很强竞争力。如果能成功,我国煤炭、水资源和运输条件则应统筹布局加以调整。按照美国、巴西发展生物燃料的经验,并根据我国重粮的国情,应大力发展非粮食的生物能源,包括种植麻风果、木薯等提炼燃料等。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应成为结构调整的方向。

2.食用油:去年我国进口大豆2950万吨,按20%出油率计算,相当于进口食用油590万吨,加上直接进口838万吨,合计达1428万吨,占我国食用油消费量62%。从长远看,立足国内解决食用油供给问题,与粮食一样是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需要。如何在不与粮争地情况下增加国内食用油供给,要寻找挖掘荒山荒地资源扩大各种高油作物的途径。如茶油树亩产茶油可达75公斤,品质优于橄榄油,在长江以南地区适宜大规模种植。像汶川地震山区种植大量樱桃等水果,运输和保存的压力都很大,如果经论证改种适宜的高油植物,抗市场风险能力会强得多。

3.大米:国内水田减少而消费量增加,如何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迫在眉睫。利用我国的种植技术,在东南亚等地建立水稻海外生产基地的思路,也是个可行的选择。

4.生猪:现靠农民散户养猪模式越来越难抗市场风险,规模化养猪应是大力扶持的政策方向。

5.短缺的金属矿藏包括铁矿石、氧化铝、铜矿石等: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较多,如何大力使用各种渠道参与国外资源的控制、联合开发等,应是当务之急。

从环球资源与人类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看,资源压力是全球必须共同面对。纽约市场油价突破每桶145美元后最近虽有回落,但总体还在高位上盘桓,对此海内外都予以关注。如何减缓对高油价的担忧,一定程度上放缓油价推高因素,只能从发展新能源上去找。就我国来说,国家“十一五”规划已把新能源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法》鼓励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具体发展目标。在政策倾斜下,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化规模将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务院最近批准的农业部“三定”方案明确要求农业部加强对农业生物质产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报道提示:浙江省兰溪市将巨菌草、象草等作为发电“能源草”试点种植,一亩巨菌草发电量可相当于4吨煤的发电量。湖北省将在5年内建设600万亩木本生物质能源林基地,主要树种为乌桕、油桐、刺槐等,以此改造荒山、荒坡及可改造低产林等,前景广阔。云南也提出建设木本油料基地。这些前沿性做法值得深入调研。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林等完成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未被利用的荒草地是我国最重要的保留土地资源之一,如果把其中适合种植的360万公顷荒草地种植生物乙醇能源植物,每年潜在生物乙醇产量达1100万吨,可替代当今汽油消费1/5以上。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数字显示,我国现有薪炭林、木本油料林和灌木林达5000多万公顷。

各地发展生物燃料原料种植应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尝试尤需大力关注。目前大致有三条途径:一是利用甜高粱、甘蔗和木薯等非粮食能源作物,生产燃料甲醇、乙醇替代汽油;二是利用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生物柴油;三是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600万公顷,果实产量在400万吨以上,除少量开发食用和工业用途外,大都处于荒废状态,如加以集约化利用,可转化为客观的生物燃料油。对这些问题,相关产业研究尚不充分,近期可结合国家最近推行的林权制度改革,在调研与报道策划中予以关注。(作者: 吴锦才)

媒体称中国未来两个月可能出现新一波中小企业倒闭潮2009年02月05日 00:50人民网-国际金融报【大 中 小】 【打印】未来两个月内,可能出现一波中小企业倒闭潮。

中国乡村的传统,春节要过到正月十五。可是金融风暴的寒意早已吹到了中国的角角落落,过大年的传统不得不改变了。

位于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的“天天职场”,在春节期间天天开放。来自湖北农村的小伙子小张大年初三就来这里找工作了。他去年在广州附近的一家工厂工作,年底被裁员了。“现在就业形势这么紧张,我怕出来晚了找不到工作。”他满眼焦急地说。

像小张这样等待工作机会的人何止千万。据报道,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近日表示,2008年离乡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总人数约为1.3亿人,调查显示15.3%失去了工作或者还未找到工作而返乡,今年有2500万农民工寻找工作机会。

“我的舅舅,还有十几个亲戚,和我一样以前在广州打工的,都辞了工作,打算过几天来上海看看。”小张说。

在珠三角失去工作的农民工,能否在长三角找到工作?长三角各地政府出台的就业保障措施能否给他们帮助?

短缺2000万变失业2500万

去年3月,记者曾就“中国制造业工人严重短缺”的话题采访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昨日他在接受采访时再次表明,“去年9月以前,全国的很多制造企业都缺工人,需求总量在1500万至2000万之间。”

半年时间未到,从短缺2000万工人到失业2500万工人,反差为何如此惊人呢?

“主要原因是这些裁员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外贸出口产品企业,依赖国外市场,订单减少后,裁员和倒闭往往成了这类企业的不二选择。”刘开明说。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据相关报道,从去年7月以来,已经有大约5000家港商在内地开办的中小型企业倒闭。

情况原来不应变得如此糟糕。“其实在去年10月份以后,虽然有企业关门,当时还是有一些企业缺人。但是很多工人嫌收入减少,辞工提前回乡了。等过完年,现在想找工作的时候,形势却比年前更恶化了。”刘开明说。

未来两个月,中国可能出现新一波中小企业倒闭潮。据美国媒体报道,最近几个月,来自欧美的订单平均减少了1/3到1/2,在未来的一两个月中,中国至少还有3000家工厂面临倒闭。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刘达邦估计,港商在内地的工厂中大约有40%会推迟开工。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也证实,两家位于广东东莞,雇员超过1000名的生产家居用品的工厂将开工日推迟到3月底。

长三角工作也不好找

小张和他的亲戚们,能在上海附近找到工作吗?其实上海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在上海宝山区大场镇一带,聚集了不少中小企业。一位纸箱厂老板近日在闲谈时抱怨生意难做,打算将原来雇佣的22名工人裁减到7个。还有一家为宝钢下属钢厂配套的五金企业,原先雇佣的15个工人只有3人上班,其余工人的“饭碗能否保住”很成问题。

据记者了解,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企业也有裁员现象。台积电、富士康在苏北的工厂有大规模裁员。“上海和苏南地区的工作机会可能稍多一些,苏北和浙江地区相对差一些。”刘开明说。

“相对而言,长三角比珠三角的经济形势可能要好一些,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一些。但是现在整体形势就是经济增长放缓,也很难讲长三角的工作更好找。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劳动力需求会持续减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葛守昆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http://www.hao123.com/stock.htm
http://www.cnfol.com/
朝闻通
2024-09-24 广告
香港中学生对国际新闻淡漠 -------------------------------------------------------------------------------- 东方网1月22日消息:全香港中学生十大新闻选举...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朝闻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