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爵相比君爵要尊贵一些,但是也差不了多少,君、侯爵位均为战国诸国之显爵。其实,“侯”与“君”在战国时是可以互相通用,封君亦侯,侯亦封君。如:秦相范雎封应地,号应侯,也称应君。于是,“君侯”一词应运而生。
“君”,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赐予功臣和贵族的封号。如:“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战国时,还有著名的商君(商鞅)、长安君(嬴成蟜,嬴政弟)、武安君(白起)、昌平君(熊启,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等。
“侯”,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封给权臣和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者的爵位。如:“商人谋国”的吕不韦,帮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先后成为“嫡子”—“太子—“王”,被封为文信侯。
嬴政的“假父”嫪毐因“伺候”太后赵氏“有功”,就被封为长信侯。“侯”放在战国,肯定是有封地的,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扩展资料:
战国时代获得封君的标准
在战国时代获得封君的标准主要有二,一则因功;一则因亲。
据此标准的不同,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关东与关中两类封爵传统,关东以“亲”而封侯的传统;关中以“功”而封侯的传统。关东诸国受周代宗法制影响深远,血缘宗法色彩浓厚,宗室势力较强,侯爵封君一般授予宗室贵族。
商鞅变法,创建军功爵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以军功获得爵位,凭爵位获得相应的田、宅、奴隶,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要以有无军功来决定,打破了 “贵者恒为贵,富者恒为富”的局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凡是没有立过军功的旧贵族,就要开除他们的贵族籍,不能得到封爵,进一步削弱了宗室的力量。
君,古代的封号,尤指君主国家所封的称号或封号,如:平原~,信陵~等。
这样看来,应该是君大。
2009-02-06
候是同级,但有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