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尸体(骨灰)容器不同:
火葬后骨灰会被放置在一个容器里,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纸盒,或一个花式的骨灰瓮。
土葬人类死亡后把人的遗体先在棺材里。
2、处理方法不同
火化后的骨灰会放在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再放进一个纸箱或丝绒袋内,又或骨灰瓮内(如果家属已经购买了的话),然后归还给死者近亲。
除了骨灰,火葬场当局会准备一张火葬的官方证明书给家属,用来证明死者遗体已合法处置,证书必须与骨灰一同保留。骨灰可以存放在一个骨灰瓮,或撒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如山上、海中(海葬)、或埋在地下等。
土葬,人类死亡后丧葬方式之一,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人的遗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区别于‘火葬、水葬、天葬等),墓碑(墓志铭)或有或无,有的地方只立坟头石,并无文字。坟前或有祭奠台供后人祭奠。
扩展资料
影响
传统的土葬占用了大量的空间。火葬后剩下的骨灰如采用安葬的方式只占较小的空间,如将骨灰洒进大海或者较流行的做法用骨灰来植树就根本不占用空间,传统的土葬,尸体会被放在一个不同材料制成的灵柩中。
在美国,灵柩在下葬前往往更会先放进一个混凝土制的箱或衬垫里。个别来看,可能用不到很多地方,但结合其他的墓穴来看,它可以造成严重的空间问题。许多坟场,尤其是在日本,欧洲以及较大的城市,现在开始出现空间不足的问题。
在东京,举例来说,传统的墓穴是极为稀缺和昂贵,在伦敦,空间危机更使Harriet Harman提出重开旧式的“双层”的墓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葬
火葬什么都好,为什么很多汉族人还是难以接受?
土葬和火葬不过是不同的丧葬习俗,但土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而汉族又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土葬历史的民族,入土为安、厚葬才是孝的观念难以彻底摈弃。而火葬则原本是印度教和佛教的教徒们会选择的尸体处理方式,至于尸体燃烧后剩下的骨灰也有不同的安置方法,有人抛洒在水中,也可以埋葬在地下,甚至将其发射到太空。
毋庸置疑,火葬的有点的确有很多,只需要一个温度可达到870-980°C的火炉,便能够将死者的尸体彻底瓦解。这也是为什么从20实际开始世界各地都提倡火葬。比如,火葬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而我国目前的火葬比例也已经达到了53%左右。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地方,就已经有一部分人遵循着火葬习俗,不管是《列子·汤问》、还是《墨子·节葬下》这样的资料中都有记载。
尸体火葬的过程是怎样的?
事实上,专门用于火化尸体的火炉也在技术上有所提升,比如,在60年代早期之前,火化炉的主要燃料就是焦炭和煤,而柴油和瓦斯则是当代火化炉常用的燃料。并且,现在还有专门的控制系统可以用来检测和调校火化炉的实时情况。通常情况下,只要不是处于防疫考虑,死者的尸体并不会进行集体火葬,每个火化炉每次只能火化一具尸体。
或许不了解火花的人会有这样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一个重达一百多斤的人,为什么在火化之后并没有残余多少灰烬。这其实是因为火化炉中可高达上千摄氏度的温度,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力,远远足以让人体的所有软组织和大部分器官全都氧化和破碎。
所以,当一具尸体火花之后,生下来的主要是钙磷酸盐和次要矿物质,它们本质上就是干骨头的碎片。倘若要将这部分物质的质量和尸体的质量进行对比,那么,儿童可占据身体质量的2.5%左右,而成人则可以占据到总质量的3.5%左右。当然,由于不同的人在身体结构上存在细微的差异,干骨头碎片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人体的骨骼重量,所以这个占比值会在个体身上表现出一定的差距。
为什么不再提倡入土为安的土葬习俗?
在古代时期,土葬不仅有一次性葬法,还有二次、乃至多次葬法,而厚葬高峰期的时候,还有诸多奢侈的殉葬品会和死者一同入土,比如大家熟知的秦始皇陵。而土葬演化到薄葬的时间大约是魏晋南北朝。土葬,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死者最后的必然归属,只有当身体埋入地下之后,已经从身体脱离的灵魂才能升天。而那些随葬的物品,则是寄托了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好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只要经历过亲属土葬的人都应该体会到了,从“棺木盛尸”到“掘土为墓”,以及报丧、哭悼、守灵、入殓、出丧和七七四十九天的守孝仪式,土葬其实是一种礼仪特别繁琐的丧葬习俗。但由于传统观念对不少人依然具有很大影响,而且,还有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下葬方式才能将自己身前的地位体现出来,比如,生前就打造好雄伟的墓碑。所以,火葬的推行在许多人的思想上,依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土葬这样的丧葬习俗其实也会对环境带来影响,至少,防腐液中存在的甲醛和汞会导致地下水污染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土地资源本来就稀缺,土葬的占地面积也较大,包括灵柩也是确定的环境污染源之一。甚至,就连在死者生前就已经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也会导致环境污染,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提倡火葬这种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并不是只有火葬和土葬这两种
简单来说,丧葬习俗其实存在明显的民族之分,而流传了几千年的丧葬习俗在简化之后,依然不影响其称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土葬便是其中流传时间最长、产生时间最早且在民间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丧葬习俗。而火葬也被称为现代葬俗,这种丧葬习俗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还能杜绝特殊疾病的蔓延,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不少地方都已经明文规定,死者必须采取火葬的方式。
但是,丧葬的类型其实并不是只有火葬和土葬,还有几种主要的其他类型,比如,部分南方地区在古代时期流行的悬棺葬(棺材至于悬崖峭壁上)、将尸体至于大树或深山任其风化的古老树葬(也被称为“风葬”)、主要盛行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天葬(鸟类会在指定地点将尸体啃食干净)、被称为世界大化史上一大奇迹的崖葬(在濮越民族中盛行)和在尸体腐烂之后多次对尸体进行处理的二次葬(该习俗至今依然在福建、广西等地的部分农村保留)。
我国多数民族尤其是汉族重视土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我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农为主,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他们认为人死后埋于土中,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所谓“入土为安”成为汉人的信念,影响至深。
2、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3、土葬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及其它附属建筑。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选择火葬的原因
火葬可以节约很多墓地空间有些人选择火葬是基于个人原因。但对某些人来说,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传统的土葬,长远考虑觉得其分解过程缓慢[13],有些人觉得他们比较喜欢火葬,因为其尸体能立即处理[14]。其他看法认为火葬能作为一种简化其葬礼仪式的方法。这些人认为传统丧葬会使葬礼的过程更繁复,因此选择火化,使其服务越简单越好。
此外,成本因素往往使火葬更具吸引力。一般来说,火葬费用低于传统的土葬服务[14],尤其是选择直接火葬,尸体只要依法尽快火化,而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服务。不过,火化服务的费用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基于死者或其家属希望如何进行火葬仪式。火葬可以在传统丧葬服务中进行,这样就增加了成本。灵柩的使用也影响成本。
骨灰可以撒在或埋在火葬地块或安置于龛堂等,通常成本会少过土葬形式埋于墓地或陵园下室,并需要更少的空间。不过,一些宗教,如罗马天主教,要求必须安葬或掩埋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