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 《那树》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 我来答
夕逝月
2009-02-12 · TA获得超过16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万
展开全部
《那树》赏析(孟庆鹏)

本文通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是这篇作品较成功的特点。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同步速度,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尽管有些人把这种遗憾当做守旧,闭塞甚至愚昧去嘲弄,但是,也只有现代人在不断开拓的同时,才会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这种困惑和不安。专题和定向的调查纪实文字确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因为,那毕竟不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事,而会多少表现出迟钝或懈怠。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就在人们身边,在通衢一侧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的焦虑和不安。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

拟人化的笔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暑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细腻朴实,侧重用比喻、借喻的方式,写出老树默默的生命之绿,它的自然生存给人们带来的福荫。如果造化有知,它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但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人类却宣布“那树要偿命”了!文章从这里完全进入了直接的拟人化描写。细腻的笔触则显现了感情的沉滞,使“那树”的死亡形象十分凝重:“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蕴含着悲愤,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作者的笔在谴责之中,带有一股辛辣,“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这辛辣中更暗喻着特有的社会丑恶。尤其那清道妇的叙说,形成了一笔生动的寓言式的描述,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昨天早晨树还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都“表示了依依不舍”。终于在那个“月黑杀人夜”,“通灵”的树完结了自己最后的悲剧。这个很难说不是真实的寓言,更充溢着作者的同情和哀婉,也强化了拟人的修辞效果。

人们一向歌颂着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的掩盖了对大自然的掠夺。散文中,写那在强光下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不正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吗?人们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繁衍的性灵,离灾难还远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川林
2024-12-25 广告
在春日的温柔怀抱中,紫藤以其独有的魅力装点着每一寸土地,而多彩紫藤更是以其卓越的特点脱颖而出,成为园艺界的一颗璀璨明星。相较于多花紫藤,多彩紫藤不仅在花色上展现出无尽的魅力,更在花期、花量、抗病虫能力以及成活率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1.色...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川林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