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医学方面的名人
展开全部
中国医学名人(排名不分先后)
1.华 佗
(?~208)
汉末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已有相当成就。行医各地,声名颇著。他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因不从曹操征召,遂为所杀。所著医书已佚,现存《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
2.张 仲 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治今河南南阳市)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了《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惧有效方剂。著《伤寒座(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3.扁 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在《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今考其所治病人的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有人认为扁鹊乃古代良医的称号,其记载的病案非出于一人。《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已佚。现存《难经》一书,是后人托名秦越人的著作。
4.陶 弘 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5.葛 洪
(284~364)
东晋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玄从孙。少好神仙导养之法,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司马睿为丞相,用为掾,且任谘议、参军等职。因镇压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功”,赐爵关内侯。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卒。所著*《抱朴子》,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一面把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一面坚持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并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风气表示不满。论文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又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反对贵古贱今。他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抱朴子、内篇》具体地记载了炼丹的方法,为现存的历史时期较早的炼丹术著作;《金匮药方》一百卷,后节略为三卷,称《肘后务急方》,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著作除上述外,尚有《神仙传》等。又曾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6.苏 颂
(1020~1101)
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字子容,朱州人(今属福建)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在天文学方面,元衤右三年《1088)年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一书,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7.孙 思 邈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能佛典。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8.刘 完 素
(约1120~1200)
金医学家。字守真,河间(今属河北)人,世称刘河间。他据《素问》病机十九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
9.许 叔 微
宋医学家。字知可,真州(治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故后人亦称许学士。著《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另著有*《普济本事方》,记录医案及经验诸方。
10.王 好 古
元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治今河北赵县)人。学医于张洁古、李东垣。曾任赵州医学教授。著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有所阐发。
11.王 冰
唐医学家,自号启玄子。相传曾任太仆令,故后人亦称王太仆。平素钻研医学,积十二年时间,注释《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因原书第七卷早佚,乃以旧藏之卷补入(即现行本十九卷至二十二卷中七篇大论),并改编成二十四卷,对保存及传播古代医学文献作出了贡献。另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据考为后人托名之作。
12.李 东 垣
(1180~1251)
金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下定)人。从张洁古学医。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和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下气衰弱而引起多种病变;又提出发热的病症亦应分辨“外感”或“内伤”,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以及扶正祛邪,丰富了内伤脾胃方面的理论和经验。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13.李 时 珍
(1518~1593)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继承家学,更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在群众协助下,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铃医请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很多药物,充实了内容,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面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已佚。
14.杨 继 洲
明针灸学家。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曾任太医院医官。著有《针灸大成》,选择明以前针灸文献的重要资料,并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医案,编写而成。其书内容丰富,对针灸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1.华 佗
(?~208)
汉末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已有相当成就。行医各地,声名颇著。他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因不从曹操征召,遂为所杀。所著医书已佚,现存《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
2.张 仲 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治今河南南阳市)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了《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惧有效方剂。著《伤寒座(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3.扁 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在《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今考其所治病人的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有人认为扁鹊乃古代良医的称号,其记载的病案非出于一人。《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已佚。现存《难经》一书,是后人托名秦越人的著作。
4.陶 弘 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5.葛 洪
(284~364)
东晋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玄从孙。少好神仙导养之法,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司马睿为丞相,用为掾,且任谘议、参军等职。因镇压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功”,赐爵关内侯。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卒。所著*《抱朴子》,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一面把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一面坚持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并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风气表示不满。论文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又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反对贵古贱今。他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抱朴子、内篇》具体地记载了炼丹的方法,为现存的历史时期较早的炼丹术著作;《金匮药方》一百卷,后节略为三卷,称《肘后务急方》,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著作除上述外,尚有《神仙传》等。又曾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6.苏 颂
(1020~1101)
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字子容,朱州人(今属福建)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在天文学方面,元衤右三年《1088)年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一书,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7.孙 思 邈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能佛典。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8.刘 完 素
(约1120~1200)
金医学家。字守真,河间(今属河北)人,世称刘河间。他据《素问》病机十九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
9.许 叔 微
宋医学家。字知可,真州(治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故后人亦称许学士。著《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另著有*《普济本事方》,记录医案及经验诸方。
10.王 好 古
元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治今河北赵县)人。学医于张洁古、李东垣。曾任赵州医学教授。著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有所阐发。
11.王 冰
唐医学家,自号启玄子。相传曾任太仆令,故后人亦称王太仆。平素钻研医学,积十二年时间,注释《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因原书第七卷早佚,乃以旧藏之卷补入(即现行本十九卷至二十二卷中七篇大论),并改编成二十四卷,对保存及传播古代医学文献作出了贡献。另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据考为后人托名之作。
12.李 东 垣
(1180~1251)
金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下定)人。从张洁古学医。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和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下气衰弱而引起多种病变;又提出发热的病症亦应分辨“外感”或“内伤”,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以及扶正祛邪,丰富了内伤脾胃方面的理论和经验。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13.李 时 珍
(1518~1593)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继承家学,更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在群众协助下,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铃医请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很多药物,充实了内容,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面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已佚。
14.杨 继 洲
明针灸学家。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曾任太医院医官。著有《针灸大成》,选择明以前针灸文献的重要资料,并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医案,编写而成。其书内容丰富,对针灸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