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考优秀作文
要十篇,各类的,是写人篇,写事篇,写景篇,写物片。在以上四大类型中,再分一些,写事篇中分校园生活的,日常生活的,与朋友之间的等等。类似这些的记叙文,共要十篇。也可以是散文...
要十篇,各类的,是写人篇,写事篇,写景篇,写物片。在以上四大类型中,再分一些,写事篇中分校园生活的,日常生活的,与朋友之间的等等。类似这些的记叙文,共要十篇。也可以是散文,但只能是一两篇。希望大家帮忙找一找。我不要网站,,而要作文,也可以给我一些题目,我可以在找一找。谢谢!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
呆呆地看着窗外那片孤零零的叶子在寒风中颤抖,显得那么可怜,那么孤寂。对于大多数人,或许只会留意到那高大的树干,而忽略那片在角落里面身影寥落的叶子;而我,竟会对之情有独钟。
在一般人的眼中,我就是一片这样的叶子——没有花朵的娇艳,没有夕阳的璀璨,没有彩虹的迷人,有的只是那平凡的绿色——自然、朴素。
在充满阳光的校园,我却是一个常被阳光忽略的角色。学习上,我算不上班里的佼佼者,平时很难得到老师赏识;比赛中,我也只是一个置身场外的观众,没有得到掌声的资格;生活里,我是那样的寻常,似乎连自己都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在满是温馨的家里,爸爸是家庭经济的主角,妈妈是家庭事务的主角,而我却只能充当一名可有可无的角色。我指着窗外那片叶子疑惑地问爸爸:“假如那片绿叶飘零了,明年春天,树还会长吗?”
“当然会!”一旁正忽悠着的父亲显得那样理直气壮。
“您认为树和叶子谁更重要?”我有些沉不住气,欲直奔话题。
爸爸听后很严肃地对我说:“它们都是生活中的主角!”
“真的吗?”我有些将信将疑。
“去写作业吧。明天爸带你去仙湖植物园!”
我感觉爸是在转移话题,于是有些顶撞地:“冬天的植物园有什么好看的?没有娇艳的花簇,没有婉转的鸟鸣。”
爸爸说:“你去后就明白了。”
我感觉有些懵了。
第二天,我不解地跟着爸爸来到了植物园。
冬天的植物园没有春的新美,没有夏的繁荣,没有秋的丰盛,有的仅是淡淡的绿色。爸爸像是导游一样向我介绍了各种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植物,有仙人掌、蕨树……大多都是因为外表平庸而被人忽略的,然而在冬天的植物园里面却显得那么有魅力:各具形态,婀娜多姿,把植物园装扮得更是扑朔迷离。
冬天的植物,脱去了华丽的外衣,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平时被人忽视的一面,现在完全地凸显出来。没有蓝天白云作背景,没有清脆愉悦的鸟声伴奏,没有五颜六色的花朵陪衬,植物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看着这一切,我惊呆了:以前没有留意到的东西却也有着这般亮丽的色彩,平日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今天似乎都成了这里的主角。
爸爸看着我傻傻的样子,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今天你见识到什么是主角了吧!”他指着眼前这一切,“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自然界里的主角,同样,生活中的我们也都是生活的主角。”我望着充满哲思的爸爸,觉得他是那样的高大。“就说你吧,在我们家你的确不算举足轻重,但你永远是爸妈的精神支柱;同样在学校或许你觉得自己很平凡,但对于其他人来说,你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老师曾跟我说过,你是个很幽默、有主见的女孩,你带给了大家快乐和幸福,这不是你的意义所在吗?如果没有你,你不觉得班里面少了一个开心果吗?因此,你在学校也是一名班里不可或缺的主角。”
爸爸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多日的苦恼最终一扫而空。
对,我也是生活中的主角!
明年的春天,相信那片在寒风中被人忽略的树叶,也能用它特有的绿带给世界一丝更浓的春色。
做一棵坚强的“树”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草儿铺满大地,却矮小不已,任人踩踏;看到花儿灿烂而又美丽,却娇弱无比,任人采摘;而只有一棵树才能昂首挺立在天地之间,自强自立,让人由生敬佩。
树在风吹日晒中,不能掌握雨水的降临,一些树因枯竭而死,而另一些树却能繁茂的生存着,不怕风吹雨打,只因它们找到了生命之源——水,也练就了坚强的意志。而这些树才是百年之材,才是一群“坚强”的树!
我们做人也要做一棵风吹雨打的坚强的“树”,立足于社会就要有一身硬本领,坚强的意志,不怕挫折风暴的人!
有两个人,一个名叫探索,另一个名叫闲游。两人都是同出名门,走进了社会。探索这个人勇于探索新发现,自己办了一间研究室;而闲游却随随便便进了一家公司,当起了职员。探索努力钻研,争创自己的特色,获取新的体会与知识;闲游却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就这样没事儿瞎晃荡。就这样过了十年,两位二十几岁的小伙儿现在已是两位三十几岁的携妻带子的男人了。而此时,探索由于自己的发现而一举出名,成为一家集团的副董事;闲游呢?他穷困潦倒,整天赌博,靠着妻子微薄的工资过日子。
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命运。探索不断追求新知识,充实自我;闲游却认为自己靠天命就能够吃饱穿暖。他们俩就如同两棵树,一棵树仍屹立在风雨中,另一棵树却已倒在了地上。
一棵树也需要不断探索的“求知欲”,一身硬本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支持,它们所创造的辉煌就是成为百年大树。
我们也应做大树,一棵坚强的“树”,自强自主自立,永立于风雨中,不怕风吹雨打,做一棵百年之材的大树!
佳作示例二:
木 匠 的 心
古代有一人跟一木匠做学徒,他学习非常刻苦,头脑也很灵活。师父对他很用心,只是从来都没有对他做过半点赞扬之举。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地学习却得不到半句赞美之词。
这样过了两年,他也努力了两年,他的师父对他也“沉默”了两年。他现在的做工技艺虽不能和师父相比,但也相差不远了。可师父看见他做的无比精美的小物件,却总是摇头。他很不明白。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问师父这是为什么。师父没有回答,只是把他带到一间屋子里,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上好木材。师父指着这些木材对他说:“十天之内,把这些木头做成你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东西。”说完就转身走了。他心里一阵纳闷,但看到这些上好的木材,心里顿时又高兴起来了。既然这样,我可要不客气了,他这样想着,一丝笑容呈现在脸上。
十天之后,他把师父请到了屋里。其实,他只用了七天就全部完成了。剩下的三天他又用其他材料认真做了几只精致的物件放在里面,然后他才满意的请来了师父。
师父站在这些精致的物品当中,只是摇头。
向来对师父很尊敬的他也有些生气了。这些可全都是他的心血啊,随便挑一个,大到一张精美的床,小到一只小鸟,哪一个不是万中挑一的精品,可师父竟然还不满意。“师父,”他也顾不得对师父尊敬了,“能告诉我为什么我做得这么好,您却还是不满意?”
师父还是没有说话,把他带到了一间书房,这个书房他从来没有来过。咦,没想到师父还写得这么一手好字。师父拿出一幅,打开,让他看。这幅字有隶书、行书、楷书,隶书波磔飞动,向背分时;行书笔势流动,意态活发;楷书笔势流丽,端正谨严。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好看,但全篇看上去很不舒服。接着师父又拿出一幅字来,通篇都是行书,每个字都不怎么好看,但通篇看上去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甚是和谐,看了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他突然明白了。师父要的是和谐,而自己做的那些虽个个是精品,但一旦组合在一起便让人眼花缭乱,毫无美感可言。
从那以后,他更加刻苦了,经常跑到原野中观察自然的和谐之美。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点评:“和谐”一词,内涵深广,可以说是中国“儒”“道”两宗教义的浓缩——和谐于天地,达天人合一之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曾试图描绘它。常建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及君”将人和自然和谐于清月之中,历来称为佳话。习作将“和谐”置于两幅字中,一幅极言“不和谐”,一幅极言“和谐”,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体现“和谐”的含义,点明了话题。习作构思巧妙,主题突出,叙述生动,是考场中难得的佳作。
让友谊之花盛开
中国有句老话:“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结交朋友,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处在中学特殊的人生阶段,由于内心的觉醒,我们时常会有一种孤独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友情来宽慰自己的心灵。
朋友是容易交的,保持友谊却很难,小事也能破坏友谊,所以我们要细心呵护友谊之花。
其一,真心相待、诚信与共。同学之间的交往,真是一块试金石。有人说,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天底下最纯洁、最珍贵的情谊。但这种友谊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它好比温室中的鲜花,需要我们用“真诚”之水用心浇灌、呵护,稍有不慎,它就有可能立即失去光彩,枯萎凋谢。真诚是朴实的,它不需要慷慨激昂,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那它是什么?它是多年以后你我收到友人的明信片时的那份激动。
其二,学会理解与宽容。作为同学、朋友,我们要学会理解。同学、朋友遇到挫折、苦闷、压抑时,他需要一个发泄情感的对象。耐心地倾听是对朋友莫大的理解。在倾听过程中,不时插上一两句富有情感的安慰话,引导他走出烦恼与不快的泥泞。作为同学和朋友,我们也要学会宽容。
其三,交往要有“度”。把握适中的“度”,才能使同学间的友谊成为永恒。只有把握好同学、朋友交往的尺度,才能建立起健康、纯洁、高雅的友谊。更何况“距离也是一种美”。这样,同学、朋友之间从相逢到分离,才能达到“意犹未尽,情犹未了”的意境,才会因他的到来而欣喜,因他的离别而思念。
其四,要大胆说“不”。同学和朋友之间常有事相托,这是正常的。但有时事情超出你的原则范围和客观现实,面对这种情景,要果断地说“不”。
总之,只要我们真诚待人,正确把握,友谊就会长久;反之,友谊则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吧!
今天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压抑。没有了往日朗朗的读书声,也没了平时面红耳赤的争论声。大家都觉得非常难过,因为王明同学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昨天他的母亲也与世长辞,只剩下他和姐姐两个人了。
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当一个孩子正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身患癌症而过早的离开了他,这叫王明姐弟俩今后怎么过呀!
在我们这个班级体里,欢乐不是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全班同学的,王明失去母爱的痛苦也不是只属于他自己,而是全班同学的痛苦。王明从门外走了进来,他臂上带着黑纱,两眼红肿,拖看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挪进教室,大家抬起头看着他,看着他坐在座位上。整整一个上午,全班都格外沉重。
中午,吃过午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围聚在王明周围,有的人用安慰的眼光望着他,有的人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还有的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王明站起身,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看了大家一眼,朝大家笑了一下,走了出去。这不是普通的一笑,这是一个孩子在失去母爱时,强装出来的笑,为的是安慰大家,怕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这一笑,表示他能够挺过去。我坚信,他一定能挺过去的。
大家围坐在一起沉默了好一会儿,忽然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给王明捐钱吧!”大家齐声回答:“对!我们大家一定供他到毕业。”一毛,两毛,五毛,一元……一张张纸币放进了王明的铅笔盒。王明回来后,看着他铅笔盒里的钱,又看了看同学们,同学们都向他微笑。
下午第一节课,又有不少人放钱在王明的桌上,还有一个笔记本。王明打开了本子,本子里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不是快乐的晚宴,而是奋斗,磨难;再奋斗,再磨难。”本子里还有同学们珍贵的赠言。王明看了,眼里噙着泪水,提笔在本子最后写道:“我是初三(1)班的一个成员,我的心将和五十三颗心融合在一起……”
在这一瞬间,我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那就是爱,当王明受到挫折时,全班同学用金子般的心去温暖他那颗已经冰冷的心。我看到的不是五十四个同学,而是五十四颗金子般的心紧紧地,紧紧地靠在一起……
[简评]
本文题目“温暖”和上一篇“关怀”实际上属于同一道题,社会、学校、家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就会给人带来温暖。前面我们讲了: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中心明确、集中是一篇好文章的最根本的要求。本文作者,通过写王明母亲去世后得到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这件事,表现了王明所在的班集体是一个团结友爱,充满温暖的班集体,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班集体的热爱之情,赞颂了团结友爱的精神。作者善于用精辟的语言来表达中心思想。结尾一段,总结了事件的意义,用形象而精辟的语言点明中心,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呆呆地看着窗外那片孤零零的叶子在寒风中颤抖,显得那么可怜,那么孤寂。对于大多数人,或许只会留意到那高大的树干,而忽略那片在角落里面身影寥落的叶子;而我,竟会对之情有独钟。
在一般人的眼中,我就是一片这样的叶子——没有花朵的娇艳,没有夕阳的璀璨,没有彩虹的迷人,有的只是那平凡的绿色——自然、朴素。
在充满阳光的校园,我却是一个常被阳光忽略的角色。学习上,我算不上班里的佼佼者,平时很难得到老师赏识;比赛中,我也只是一个置身场外的观众,没有得到掌声的资格;生活里,我是那样的寻常,似乎连自己都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在满是温馨的家里,爸爸是家庭经济的主角,妈妈是家庭事务的主角,而我却只能充当一名可有可无的角色。我指着窗外那片叶子疑惑地问爸爸:“假如那片绿叶飘零了,明年春天,树还会长吗?”
“当然会!”一旁正忽悠着的父亲显得那样理直气壮。
“您认为树和叶子谁更重要?”我有些沉不住气,欲直奔话题。
爸爸听后很严肃地对我说:“它们都是生活中的主角!”
“真的吗?”我有些将信将疑。
“去写作业吧。明天爸带你去仙湖植物园!”
我感觉爸是在转移话题,于是有些顶撞地:“冬天的植物园有什么好看的?没有娇艳的花簇,没有婉转的鸟鸣。”
爸爸说:“你去后就明白了。”
我感觉有些懵了。
第二天,我不解地跟着爸爸来到了植物园。
冬天的植物园没有春的新美,没有夏的繁荣,没有秋的丰盛,有的仅是淡淡的绿色。爸爸像是导游一样向我介绍了各种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植物,有仙人掌、蕨树……大多都是因为外表平庸而被人忽略的,然而在冬天的植物园里面却显得那么有魅力:各具形态,婀娜多姿,把植物园装扮得更是扑朔迷离。
冬天的植物,脱去了华丽的外衣,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平时被人忽视的一面,现在完全地凸显出来。没有蓝天白云作背景,没有清脆愉悦的鸟声伴奏,没有五颜六色的花朵陪衬,植物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看着这一切,我惊呆了:以前没有留意到的东西却也有着这般亮丽的色彩,平日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今天似乎都成了这里的主角。
爸爸看着我傻傻的样子,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今天你见识到什么是主角了吧!”他指着眼前这一切,“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自然界里的主角,同样,生活中的我们也都是生活的主角。”我望着充满哲思的爸爸,觉得他是那样的高大。“就说你吧,在我们家你的确不算举足轻重,但你永远是爸妈的精神支柱;同样在学校或许你觉得自己很平凡,但对于其他人来说,你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老师曾跟我说过,你是个很幽默、有主见的女孩,你带给了大家快乐和幸福,这不是你的意义所在吗?如果没有你,你不觉得班里面少了一个开心果吗?因此,你在学校也是一名班里不可或缺的主角。”
爸爸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多日的苦恼最终一扫而空。
对,我也是生活中的主角!
明年的春天,相信那片在寒风中被人忽略的树叶,也能用它特有的绿带给世界一丝更浓的春色。
做一棵坚强的“树”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草儿铺满大地,却矮小不已,任人踩踏;看到花儿灿烂而又美丽,却娇弱无比,任人采摘;而只有一棵树才能昂首挺立在天地之间,自强自立,让人由生敬佩。
树在风吹日晒中,不能掌握雨水的降临,一些树因枯竭而死,而另一些树却能繁茂的生存着,不怕风吹雨打,只因它们找到了生命之源——水,也练就了坚强的意志。而这些树才是百年之材,才是一群“坚强”的树!
我们做人也要做一棵风吹雨打的坚强的“树”,立足于社会就要有一身硬本领,坚强的意志,不怕挫折风暴的人!
有两个人,一个名叫探索,另一个名叫闲游。两人都是同出名门,走进了社会。探索这个人勇于探索新发现,自己办了一间研究室;而闲游却随随便便进了一家公司,当起了职员。探索努力钻研,争创自己的特色,获取新的体会与知识;闲游却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就这样没事儿瞎晃荡。就这样过了十年,两位二十几岁的小伙儿现在已是两位三十几岁的携妻带子的男人了。而此时,探索由于自己的发现而一举出名,成为一家集团的副董事;闲游呢?他穷困潦倒,整天赌博,靠着妻子微薄的工资过日子。
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命运。探索不断追求新知识,充实自我;闲游却认为自己靠天命就能够吃饱穿暖。他们俩就如同两棵树,一棵树仍屹立在风雨中,另一棵树却已倒在了地上。
一棵树也需要不断探索的“求知欲”,一身硬本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支持,它们所创造的辉煌就是成为百年大树。
我们也应做大树,一棵坚强的“树”,自强自主自立,永立于风雨中,不怕风吹雨打,做一棵百年之材的大树!
佳作示例二:
木 匠 的 心
古代有一人跟一木匠做学徒,他学习非常刻苦,头脑也很灵活。师父对他很用心,只是从来都没有对他做过半点赞扬之举。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地学习却得不到半句赞美之词。
这样过了两年,他也努力了两年,他的师父对他也“沉默”了两年。他现在的做工技艺虽不能和师父相比,但也相差不远了。可师父看见他做的无比精美的小物件,却总是摇头。他很不明白。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问师父这是为什么。师父没有回答,只是把他带到一间屋子里,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上好木材。师父指着这些木材对他说:“十天之内,把这些木头做成你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东西。”说完就转身走了。他心里一阵纳闷,但看到这些上好的木材,心里顿时又高兴起来了。既然这样,我可要不客气了,他这样想着,一丝笑容呈现在脸上。
十天之后,他把师父请到了屋里。其实,他只用了七天就全部完成了。剩下的三天他又用其他材料认真做了几只精致的物件放在里面,然后他才满意的请来了师父。
师父站在这些精致的物品当中,只是摇头。
向来对师父很尊敬的他也有些生气了。这些可全都是他的心血啊,随便挑一个,大到一张精美的床,小到一只小鸟,哪一个不是万中挑一的精品,可师父竟然还不满意。“师父,”他也顾不得对师父尊敬了,“能告诉我为什么我做得这么好,您却还是不满意?”
师父还是没有说话,把他带到了一间书房,这个书房他从来没有来过。咦,没想到师父还写得这么一手好字。师父拿出一幅,打开,让他看。这幅字有隶书、行书、楷书,隶书波磔飞动,向背分时;行书笔势流动,意态活发;楷书笔势流丽,端正谨严。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好看,但全篇看上去很不舒服。接着师父又拿出一幅字来,通篇都是行书,每个字都不怎么好看,但通篇看上去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甚是和谐,看了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他突然明白了。师父要的是和谐,而自己做的那些虽个个是精品,但一旦组合在一起便让人眼花缭乱,毫无美感可言。
从那以后,他更加刻苦了,经常跑到原野中观察自然的和谐之美。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点评:“和谐”一词,内涵深广,可以说是中国“儒”“道”两宗教义的浓缩——和谐于天地,达天人合一之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曾试图描绘它。常建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及君”将人和自然和谐于清月之中,历来称为佳话。习作将“和谐”置于两幅字中,一幅极言“不和谐”,一幅极言“和谐”,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体现“和谐”的含义,点明了话题。习作构思巧妙,主题突出,叙述生动,是考场中难得的佳作。
让友谊之花盛开
中国有句老话:“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结交朋友,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处在中学特殊的人生阶段,由于内心的觉醒,我们时常会有一种孤独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友情来宽慰自己的心灵。
朋友是容易交的,保持友谊却很难,小事也能破坏友谊,所以我们要细心呵护友谊之花。
其一,真心相待、诚信与共。同学之间的交往,真是一块试金石。有人说,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天底下最纯洁、最珍贵的情谊。但这种友谊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它好比温室中的鲜花,需要我们用“真诚”之水用心浇灌、呵护,稍有不慎,它就有可能立即失去光彩,枯萎凋谢。真诚是朴实的,它不需要慷慨激昂,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那它是什么?它是多年以后你我收到友人的明信片时的那份激动。
其二,学会理解与宽容。作为同学、朋友,我们要学会理解。同学、朋友遇到挫折、苦闷、压抑时,他需要一个发泄情感的对象。耐心地倾听是对朋友莫大的理解。在倾听过程中,不时插上一两句富有情感的安慰话,引导他走出烦恼与不快的泥泞。作为同学和朋友,我们也要学会宽容。
其三,交往要有“度”。把握适中的“度”,才能使同学间的友谊成为永恒。只有把握好同学、朋友交往的尺度,才能建立起健康、纯洁、高雅的友谊。更何况“距离也是一种美”。这样,同学、朋友之间从相逢到分离,才能达到“意犹未尽,情犹未了”的意境,才会因他的到来而欣喜,因他的离别而思念。
其四,要大胆说“不”。同学和朋友之间常有事相托,这是正常的。但有时事情超出你的原则范围和客观现实,面对这种情景,要果断地说“不”。
总之,只要我们真诚待人,正确把握,友谊就会长久;反之,友谊则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吧!
今天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压抑。没有了往日朗朗的读书声,也没了平时面红耳赤的争论声。大家都觉得非常难过,因为王明同学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昨天他的母亲也与世长辞,只剩下他和姐姐两个人了。
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当一个孩子正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身患癌症而过早的离开了他,这叫王明姐弟俩今后怎么过呀!
在我们这个班级体里,欢乐不是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全班同学的,王明失去母爱的痛苦也不是只属于他自己,而是全班同学的痛苦。王明从门外走了进来,他臂上带着黑纱,两眼红肿,拖看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挪进教室,大家抬起头看着他,看着他坐在座位上。整整一个上午,全班都格外沉重。
中午,吃过午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围聚在王明周围,有的人用安慰的眼光望着他,有的人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还有的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王明站起身,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看了大家一眼,朝大家笑了一下,走了出去。这不是普通的一笑,这是一个孩子在失去母爱时,强装出来的笑,为的是安慰大家,怕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这一笑,表示他能够挺过去。我坚信,他一定能挺过去的。
大家围坐在一起沉默了好一会儿,忽然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给王明捐钱吧!”大家齐声回答:“对!我们大家一定供他到毕业。”一毛,两毛,五毛,一元……一张张纸币放进了王明的铅笔盒。王明回来后,看着他铅笔盒里的钱,又看了看同学们,同学们都向他微笑。
下午第一节课,又有不少人放钱在王明的桌上,还有一个笔记本。王明打开了本子,本子里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不是快乐的晚宴,而是奋斗,磨难;再奋斗,再磨难。”本子里还有同学们珍贵的赠言。王明看了,眼里噙着泪水,提笔在本子最后写道:“我是初三(1)班的一个成员,我的心将和五十三颗心融合在一起……”
在这一瞬间,我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那就是爱,当王明受到挫折时,全班同学用金子般的心去温暖他那颗已经冰冷的心。我看到的不是五十四个同学,而是五十四颗金子般的心紧紧地,紧紧地靠在一起……
[简评]
本文题目“温暖”和上一篇“关怀”实际上属于同一道题,社会、学校、家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就会给人带来温暖。前面我们讲了: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中心明确、集中是一篇好文章的最根本的要求。本文作者,通过写王明母亲去世后得到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这件事,表现了王明所在的班集体是一个团结友爱,充满温暖的班集体,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班集体的热爱之情,赞颂了团结友爱的精神。作者善于用精辟的语言来表达中心思想。结尾一段,总结了事件的意义,用形象而精辟的语言点明中心,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展开全部
这是中考的原文和解析: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
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
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选自沈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
【解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点,一是认读能力,即对文字的感知认识和辨析能力;二是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三是质疑、迁移和创新能力。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向,不难发现,现代文语段的教学和考查越来越强调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进行质疑、迁移和创新,题型也进一步趋于开放、多样。
沈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能紧扣课标,很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评价建议”中“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考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整体,在考场初步接触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从全局看它讲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其次是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第一题主要是对情感体验的考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阶段目标。此题的题干中命题意图,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作者对“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事隔多年”“还能记忆犹新”,说明作者对月光饼印象深刻,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参考答案: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第二题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本文以月光饼为题,全篇围绕月光饼叙事和抒情,显然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饼”。最后一段为“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对其作用的理解,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段以抒情为主,体现了作者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第三题是对文章局部情节的理解。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又心疼又后悔”表明作者已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什么事呢?我们解题时应带着这一问题细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做错的事情主要的主要情节:“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 显然我“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是: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第四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此题的题干其实已经暗含问题的答案,题干信息显示这是将台湾的月饼与“家乡的月光饼”进行比较,是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于台湾的各种月饼作者感到比大陆的“更腻口”,而离开家乡数十年的作者感到家乡的月光饼“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第五题考查考生从文中所明白的为人处事道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解答此题可结合第三题进行思考,此题较开放,答案多元化,只要联系文中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结合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第六题考查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平时学习时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民俗风情非常丰富,解题时只要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即可。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
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
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选自沈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
【解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点,一是认读能力,即对文字的感知认识和辨析能力;二是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三是质疑、迁移和创新能力。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向,不难发现,现代文语段的教学和考查越来越强调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进行质疑、迁移和创新,题型也进一步趋于开放、多样。
沈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能紧扣课标,很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评价建议”中“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考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整体,在考场初步接触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从全局看它讲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其次是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第一题主要是对情感体验的考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阶段目标。此题的题干中命题意图,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作者对“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事隔多年”“还能记忆犹新”,说明作者对月光饼印象深刻,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参考答案: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第二题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本文以月光饼为题,全篇围绕月光饼叙事和抒情,显然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饼”。最后一段为“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对其作用的理解,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段以抒情为主,体现了作者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第三题是对文章局部情节的理解。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又心疼又后悔”表明作者已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什么事呢?我们解题时应带着这一问题细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做错的事情主要的主要情节:“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 显然我“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是: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第四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此题的题干其实已经暗含问题的答案,题干信息显示这是将台湾的月饼与“家乡的月光饼”进行比较,是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于台湾的各种月饼作者感到比大陆的“更腻口”,而离开家乡数十年的作者感到家乡的月光饼“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第五题考查考生从文中所明白的为人处事道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解答此题可结合第三题进行思考,此题较开放,答案多元化,只要联系文中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结合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第六题考查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平时学习时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民俗风情非常丰富,解题时只要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即可。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山,一座巍峨的山。山那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人,一群山里人。几辈人都居住在这大山里。
树,满山的树。青山抱着绿水,绿水映着青山。这就是山里人过日子的家园。
每天清晨,伴着初升的太阳,迎着小鸟的歌声,山里人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在山路上,走得最早的,是一个50多岁的人——老村长。他不知道什么叫经济,只知道山里人要守住粮食。今天,林里的鸟儿唱得特别口向,老村长比以前走得快。他不知道山要变样了。
下午,村里的小青年王明带来了一伙山外的人,还开进了几辆卡车。听人说,那伙人是来做买卖的。做什么买卖,只有他们清楚。
傍晚,扛着锄头回家的老村长第一次听说山里的树能卖钱,大伙儿心动,老村长没主意了。卖,还是不卖,那一夜村长家的灯亮了一夜。
紧接着,有人开始探消息了。面对村民,面对这些以大山为依靠的人们,村长不知说什么好。他想到了因缺钱而病死的母亲,他想到了祖宗留给的大山,想到了村里的穷困。卖,还是不卖……
第三天,有人开来了推土机,一伙拿着电锯自称是县伐木队的人来了。他们递给了村长一张单子,说是伐木合同。村长不识字,只知道在上面签个红圈圈,树木就能变钱了。
人,一群山里人。几辈人都居住在这大山里。
树,满山的树。青山抱着绿水,绿水映着青山。这就是山里人过日子的家园。
每天清晨,伴着初升的太阳,迎着小鸟的歌声,山里人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在山路上,走得最早的,是一个50多岁的人——老村长。他不知道什么叫经济,只知道山里人要守住粮食。今天,林里的鸟儿唱得特别口向,老村长比以前走得快。他不知道山要变样了。
下午,村里的小青年王明带来了一伙山外的人,还开进了几辆卡车。听人说,那伙人是来做买卖的。做什么买卖,只有他们清楚。
傍晚,扛着锄头回家的老村长第一次听说山里的树能卖钱,大伙儿心动,老村长没主意了。卖,还是不卖,那一夜村长家的灯亮了一夜。
紧接着,有人开始探消息了。面对村民,面对这些以大山为依靠的人们,村长不知说什么好。他想到了因缺钱而病死的母亲,他想到了祖宗留给的大山,想到了村里的穷困。卖,还是不卖……
第三天,有人开来了推土机,一伙拿着电锯自称是县伐木队的人来了。他们递给了村长一张单子,说是伐木合同。村长不识字,只知道在上面签个红圈圈,树木就能变钱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