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解释一下这首诗
过程一月你还没有出现,二月你睡在隔壁,三月下起大雨,四月里遍地蔷薇,五月我们对面坐着,犹如梦中。就这样六月到了,六月里青草盛开,处处芬芳。七月,悲喜交加,麦浪翻滚连同草地...
过程
一月你还没有出现,
二月你睡在隔壁,
三月下起大雨,
四月里遍地蔷薇,
五月我们对面坐着,
犹如梦中。
就这样六月到了,
六月里青草盛开,
处处芬芳。
七月,悲喜交加,
麦浪翻滚连同草地,
直到天涯。
八月就是八月,
八月我守口如瓶,
八月里我是瓶中之水,
你是青天的云。
九月和十月
是两只眼睛,装满大海
你在海上
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
透过它的窗口
我望见了十二月
十二月大雪弥漫
林白2004.12.28 北京
我很喜欢这首诗,但不是完全理解,请指教 展开
一月你还没有出现,
二月你睡在隔壁,
三月下起大雨,
四月里遍地蔷薇,
五月我们对面坐着,
犹如梦中。
就这样六月到了,
六月里青草盛开,
处处芬芳。
七月,悲喜交加,
麦浪翻滚连同草地,
直到天涯。
八月就是八月,
八月我守口如瓶,
八月里我是瓶中之水,
你是青天的云。
九月和十月
是两只眼睛,装满大海
你在海上
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
透过它的窗口
我望见了十二月
十二月大雪弥漫
林白2004.12.28 北京
我很喜欢这首诗,但不是完全理解,请指教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反感这些所谓的新诗,好象是描写一对男女(也可能BL、GL)由不认识到认识到快乐到说不出口到分开的过程。。。
嘎嘎~~~~
这是一首完全使用白描的纯粹赋体诗,语言干净洗练,断句浑然天成。而且整首诗到处弥漫着象征主义所特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词语的变化无常—— 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况味。作为整体象征,其象征寓意极为透亮;然而其象征寓意同时又是极度发散的,读者可以从中做出极为自由的诠释和联想。
“意伏象外,随所致而与俱流。虽令寻墨者(用志、意义、理性思维等去知解的人)不测其绪。……惟有定质,故可无定文。”(王夫之)这里所说的质,其实就是体,体是活的,志是一种从知识得来的死东西,被诗歌的活体所激活,才出现所谓“诗无达诂”、“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故在我看来,是否可以正读、正解乃区别一首诗优劣高下的重要指标,好诗永远只产生“误读”,因为它是多歧义的、模糊的、若即若离的,所谓 “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此。
现在来看这首我认为可以产生“误读”的诗:
“一月你还没有出现/二月你睡在隔壁/三月下起了大雨”——整个就是一篇记事体——初看者完全会这么说。但一经深挖掘,我们会发现,作者好像要用蒙太奇手法给我们娓娓叙述一个凄清、无奈的故事:一月,整个事件只有“我”茕茕孓立,而故事的另一主人公还远远没有出现;二月,你向我慢慢靠近了,我仿佛可以听见你在隔壁轻微的呼吸;三月里的一天,我正在幻想着你甜蜜的睡姿和你天真烂漫的笑容,可惜一场大雨竟将我的幻想、你的美梦淋醒……
再往下看:“四月里遍地蔷薇/五月我们对面坐着 犹如梦中 就这样六月到了/六月里青草盛开 处处芬芳/七月,悲喜交加 麦浪翻滚连同草地 直到天涯/八月就是八月/八月我守口如瓶 八月里我是瓶中的水 你是青天的云”。让我们再来继续刚才的故事吧:刚才说到大雨,一场大雨过后,遍地摇曳着白色的蔷薇,“梨花一枝春带雨”,那浸着雨滴的蔷薇花瓣多像你的脸庞泛着淡淡忧伤;五月我们终于可以四目相对了,轻轻低语、相互倾诉——这一切来得这样快,这一切犹如梦中;就这样,和你一起走过弥漫着青草盛开气息的梦中;转瞬七月就到了,“凄凄惨惨戚戚”,七月里,在一片麦浪的掩饰下,我们终于完成了一项古老、激情而又神秘的仪式——我们终于可以融为一体;八月里似乎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我们之间曾经举行过的那个秘密仪式,我一直守口如瓶,你是我紧紧呵护的瓶中那滴幸福的水呵,然而你又是和我相距甚远的云,是什么让我们咫尺万里……
“九月和十月 是两只眼睛,装满了大海/你在海上 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透过它的窗口 我望见了十二月 十二月大雪弥漫”。九月和十月是让我痛苦思恋的日子,你在海上,我在海下,可惜心与心的距离太遥远;十一月和十二月还未来临,但我已透过时间的窗口看到前方将是一场漫天的大雪将你我埋葬……
就这样,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时序变幻,被故事主人公的故事渲染得起伏跌宕,这才是诗的魅力所在。
嘎嘎~~~~
这是一首完全使用白描的纯粹赋体诗,语言干净洗练,断句浑然天成。而且整首诗到处弥漫着象征主义所特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词语的变化无常—— 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况味。作为整体象征,其象征寓意极为透亮;然而其象征寓意同时又是极度发散的,读者可以从中做出极为自由的诠释和联想。
“意伏象外,随所致而与俱流。虽令寻墨者(用志、意义、理性思维等去知解的人)不测其绪。……惟有定质,故可无定文。”(王夫之)这里所说的质,其实就是体,体是活的,志是一种从知识得来的死东西,被诗歌的活体所激活,才出现所谓“诗无达诂”、“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故在我看来,是否可以正读、正解乃区别一首诗优劣高下的重要指标,好诗永远只产生“误读”,因为它是多歧义的、模糊的、若即若离的,所谓 “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此。
现在来看这首我认为可以产生“误读”的诗:
“一月你还没有出现/二月你睡在隔壁/三月下起了大雨”——整个就是一篇记事体——初看者完全会这么说。但一经深挖掘,我们会发现,作者好像要用蒙太奇手法给我们娓娓叙述一个凄清、无奈的故事:一月,整个事件只有“我”茕茕孓立,而故事的另一主人公还远远没有出现;二月,你向我慢慢靠近了,我仿佛可以听见你在隔壁轻微的呼吸;三月里的一天,我正在幻想着你甜蜜的睡姿和你天真烂漫的笑容,可惜一场大雨竟将我的幻想、你的美梦淋醒……
再往下看:“四月里遍地蔷薇/五月我们对面坐着 犹如梦中 就这样六月到了/六月里青草盛开 处处芬芳/七月,悲喜交加 麦浪翻滚连同草地 直到天涯/八月就是八月/八月我守口如瓶 八月里我是瓶中的水 你是青天的云”。让我们再来继续刚才的故事吧:刚才说到大雨,一场大雨过后,遍地摇曳着白色的蔷薇,“梨花一枝春带雨”,那浸着雨滴的蔷薇花瓣多像你的脸庞泛着淡淡忧伤;五月我们终于可以四目相对了,轻轻低语、相互倾诉——这一切来得这样快,这一切犹如梦中;就这样,和你一起走过弥漫着青草盛开气息的梦中;转瞬七月就到了,“凄凄惨惨戚戚”,七月里,在一片麦浪的掩饰下,我们终于完成了一项古老、激情而又神秘的仪式——我们终于可以融为一体;八月里似乎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我们之间曾经举行过的那个秘密仪式,我一直守口如瓶,你是我紧紧呵护的瓶中那滴幸福的水呵,然而你又是和我相距甚远的云,是什么让我们咫尺万里……
“九月和十月 是两只眼睛,装满了大海/你在海上 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透过它的窗口 我望见了十二月 十二月大雪弥漫”。九月和十月是让我痛苦思恋的日子,你在海上,我在海下,可惜心与心的距离太遥远;十一月和十二月还未来临,但我已透过时间的窗口看到前方将是一场漫天的大雪将你我埋葬……
就这样,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时序变幻,被故事主人公的故事渲染得起伏跌宕,这才是诗的魅力所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