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展开全部
1、 望文生义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何以见得?”
洋人:“每天早晨我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2、打架三次
一个美国人从中国回国,他的朋友请他谈谈观感。他说:“在中国吃一餐饭,要打三次架。”
他解释说:“一进餐厅,为了推让座位,主客就开始互相拉扯;接着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挡一番;最后为了付账,更会展开一场精彩激烈的争夺战。”
3、不是东西
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4、大胜与大败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例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5、处处都漂亮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6、各种各样的“汁”
有一次,专考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试卷上出现一道填空题:“绞尽___汁”。
试卷收上来,老师发现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没答对,如“绞尽墨汁”“绞尽乳汁”“绞尽果汁”“绞尽汤汁”。
老师在评讲试卷时,对这批未来的来华留学生说:“你们真是绞尽脑汁也没写出‘绞尽脑汁’。”
7、老外评老外
初到美国时,几个中国同学请我到一家中餐馆给我接风洗尘。
小林看到邻桌几个洋人在用筷子,便说:“现在会用筷子的老外越来越多了!”
小王接着说:“那些老外不但会用筷子,还会点菜呢。他们再也不是只会叫杂碎、春卷了。”
小张正要开口,只见邻桌一个已吃饱喝足的美国人慢条斯理地走到我们桌前来,用极其标准的京片子说:“请你们搞清楚,在这里,你们才是老外。”
对文化差异一词,人们并不陌生。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
异问题。笔者在国外留学期间,第一次体验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是由与西方同学一起参加生日晚会分蛋糕时引发的。
记得在我生日的当天晚上,来自欧洲国家的几个同学为我端来了极精美的生日蛋糕,我很兴奋,竟忘记周围的朋友都是外国人了,我一古脑儿凭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礼仪习惯(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自然把蛋糕分成几块,每个朋友得一大块儿,最后只留给我自己一小块儿(我自以为,这种分法会让人们感到,我很大方,且好客),然而,出乎我意料,朋友们只是安静地吃着分给他们的大块蛋糕,并未发现他们很愉快,或者像中国人那样,很客气地推掉大块蛋糕,主动要
求吃小块的,这令我感到有些别扭。
当轮上另一西方朋友过生日时,我才发现,她分蛋糕的方式与我截然不同。分蛋糕之前,她会问各位:“要大块还是小块?”出于中国式的客气,我要了一小块儿(其实心里想要大块儿),她果真尊重我的意见,切了象征性的一小块儿给我,这令我不太高兴,心里嘀咕:“真小气。”(因按中国人的思维及礼仪,朋友是因为客气才要小块的,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应违背客人的表面要求,强迫客人吃大块儿的,以显示主人的大方和对朋友的厚待)我观察到,因其他朋友各自要了一小块儿,结果有约二分之一的蛋糕留给了主人自己,她只吃了一小块儿,便把
剩余的放进了冰箱,终因蛋糕久置变质。
事后我领悟到:西方人的思维及为人处事的方式较东方人简单,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可概括为“表里一致”、“话里无话”,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如:到主人家吃饭,若感觉饱了,就说“吃饱了”,没有饱,就说“不饱”。相比之下,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的意思较为复杂,常依场合而定,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话里有话”的现象,如:到主人家吃饭,即便感觉不饱,也要向主人说,自己饱了,以表示客气和减少主人的麻烦。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何以见得?”
洋人:“每天早晨我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2、打架三次
一个美国人从中国回国,他的朋友请他谈谈观感。他说:“在中国吃一餐饭,要打三次架。”
他解释说:“一进餐厅,为了推让座位,主客就开始互相拉扯;接着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挡一番;最后为了付账,更会展开一场精彩激烈的争夺战。”
3、不是东西
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4、大胜与大败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例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5、处处都漂亮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6、各种各样的“汁”
有一次,专考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试卷上出现一道填空题:“绞尽___汁”。
试卷收上来,老师发现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没答对,如“绞尽墨汁”“绞尽乳汁”“绞尽果汁”“绞尽汤汁”。
老师在评讲试卷时,对这批未来的来华留学生说:“你们真是绞尽脑汁也没写出‘绞尽脑汁’。”
7、老外评老外
初到美国时,几个中国同学请我到一家中餐馆给我接风洗尘。
小林看到邻桌几个洋人在用筷子,便说:“现在会用筷子的老外越来越多了!”
小王接着说:“那些老外不但会用筷子,还会点菜呢。他们再也不是只会叫杂碎、春卷了。”
小张正要开口,只见邻桌一个已吃饱喝足的美国人慢条斯理地走到我们桌前来,用极其标准的京片子说:“请你们搞清楚,在这里,你们才是老外。”
对文化差异一词,人们并不陌生。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
异问题。笔者在国外留学期间,第一次体验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是由与西方同学一起参加生日晚会分蛋糕时引发的。
记得在我生日的当天晚上,来自欧洲国家的几个同学为我端来了极精美的生日蛋糕,我很兴奋,竟忘记周围的朋友都是外国人了,我一古脑儿凭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礼仪习惯(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自然把蛋糕分成几块,每个朋友得一大块儿,最后只留给我自己一小块儿(我自以为,这种分法会让人们感到,我很大方,且好客),然而,出乎我意料,朋友们只是安静地吃着分给他们的大块蛋糕,并未发现他们很愉快,或者像中国人那样,很客气地推掉大块蛋糕,主动要
求吃小块的,这令我感到有些别扭。
当轮上另一西方朋友过生日时,我才发现,她分蛋糕的方式与我截然不同。分蛋糕之前,她会问各位:“要大块还是小块?”出于中国式的客气,我要了一小块儿(其实心里想要大块儿),她果真尊重我的意见,切了象征性的一小块儿给我,这令我不太高兴,心里嘀咕:“真小气。”(因按中国人的思维及礼仪,朋友是因为客气才要小块的,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应违背客人的表面要求,强迫客人吃大块儿的,以显示主人的大方和对朋友的厚待)我观察到,因其他朋友各自要了一小块儿,结果有约二分之一的蛋糕留给了主人自己,她只吃了一小块儿,便把
剩余的放进了冰箱,终因蛋糕久置变质。
事后我领悟到:西方人的思维及为人处事的方式较东方人简单,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可概括为“表里一致”、“话里无话”,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如:到主人家吃饭,若感觉饱了,就说“吃饱了”,没有饱,就说“不饱”。相比之下,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的意思较为复杂,常依场合而定,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话里有话”的现象,如:到主人家吃饭,即便感觉不饱,也要向主人说,自己饱了,以表示客气和减少主人的麻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