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教案

跪求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教案... 跪求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教案 展开
将进酒999
2009-02-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4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hhylyc
2009-02-25 · TA获得超过57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8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38/down-11975.html
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天上偷来的火种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38/down-11974.html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天上偷来的火种》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 http://www.zhaojiaoan.com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839978550
2009-03-01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4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回答者: 将进酒999 - 试用期 一级 2-18 18:08
4* 顶碗少年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在柔美的乐曲声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与乐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杂技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省略号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对碗的描写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③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④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⑤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句末的省略号是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耐人寻味。

(2)对词语的理解。

不失风度:不丧失美好的举止姿态。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文中指顶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动,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形容言语、动作追随别人。文中用来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一些观众跟着别人起哄的表现。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文中形容观众沉浸在优美的杂技表演之中。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围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指导学生重点理解3—7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如,描写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碗,又掉了下来”,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这场杂技表演不仅精彩优美,而且表演难度很大。再如,描写少年表演时神态的语句,“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在第一次失败后,还能保持镇定,有重新表演的信心;但在第二次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从对少年表演杂技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这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同时,还要从对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感受杂技表演的难度很大;从对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正是这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雯语亭x
2009-02-20 · TA获得超过29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6万
展开全部
4* 顶碗少年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在柔美的乐曲声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与乐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杂技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省略号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对碗的描写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③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④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⑤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句末的省略号是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耐人寻味。

(2)对词语的理解。

不失风度:不丧失美好的举止姿态。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文中指顶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动,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形容言语、动作追随别人。文中用来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一些观众跟着别人起哄的表现。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文中形容观众沉浸在优美的杂技表演之中。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围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指导学生重点理解3—7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如,描写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碗,又掉了下来”,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这场杂技表演不仅精彩优美,而且表演难度很大。再如,描写少年表演时神态的语句,“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在第一次失败后,还能保持镇定,有重新表演的信心;但在第二次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从对少年表演杂技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这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同时,还要从对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感受杂技表演的难度很大;从对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正是这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下笔,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最后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4.指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座无虚席”“惊慕”“目不转睛”“不知所措”“惊心动魄”等词语要在理解中积累,在习作中运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