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之若鹜的之的意思

如题,成语的意思我知道,现在只是想了解下,之字在里面的成分,用法,和意思。谢谢,请了解的人说下,不要复制。,... 如题,成语的意思我知道,现在只是想了解下,之字在里面的成分,用法,和意思。谢谢,请了解的人说下,不要复制。, 展开
 我来答
cherry_shop
2009-02-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首先,趋之若鹜是指像野鸭一样追赶。之,可能就是一个目标,是名词的雌性。造一个句给你理解一下。一听说某地方开办小学生奥数学习班,家长们都趋之若鹜,争相给自己的孩子报名。不知你对此回答满不满意。
百变·怪
2009-03-0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陈涉世家》)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过秦论》)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9)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

全部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0574zxq8690
2012-05-20 · TA获得超过3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趋之若鹜
趋:奔赴,归附。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
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明史·萧如薰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