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故事

一定要短,尽量与地形有关,但不要是战争地形的那则,还有不能是石兽的那则... 一定要短,尽量与地形有关,但不要是战争地形的那则,还有不能是石兽的那则 展开
 我来答
尊长九天
推荐于2017-09-08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4万
展开全部
相传很早以前,喜马拉雅山的珠峰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马拉雅海。海边长满了青草和鲜花,高大的树上结满了果子,林子里野兽成群,百鸟齐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后来,有一群妖怪来到这里兴风作浪,它们追捕野兽,赶走百鸟,践踏森林,搅得大海里的鱼儿都不得安宁。受害者联合起来,一齐到东海龙王那里告状,龙王立刻派来他的小女儿珠穆朗玛去降服这群妖怪。珠穆朗玛女神将这群妖怪一个一个抓来,用从东海里取出的礁石把它们压在下面,这群妖怪的魔力很大,礁石少了压不住,于是珠穆朗玛女神就不停地用礁石堆呀堆,堆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才把这群妖怪压服了。为了改变礁石上寸草不生的环境,女神又在山坡上洒下了树木和花草种子,使这里变成了一个草木葱茏、千兽群集、百花盛开的地方。为了感谢女神的功德,花、草、鸟、兽们共同为女神开了个庆功会,会上大家一致要求女神永远留在人间。珠穆朗玛女神也很留恋人间美丽的景色,就化做一座山峰,终年站立在喜马拉雅山上,环顾地球上五湖四海,保护着所有的动植物免受妖怪的祸害。

根据地质学家科学考察研究,现在是地球之巅的珠峰地区,原来确实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马拉雅海。1966年,我国科学家在珠峰附近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1975年又发现了中国旋齿鲨珠峰种化石,这是在距今二至三亿年前称霸海洋的动物,说明珠峰地区有过海洋的历史。

珠穆朗玛峰地区原属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原来印度板块在非洲板块的东南端,与亚欧板块之间被古地中海隔开,由于印度洋底的扩张,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漂移。大约在2000~3000万年以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印度板块斜插在亚欧板块之下,猛烈地挤压产生褶皱,隆起成山,从而形成了地球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至今印度板块仍在北移,喜马拉雅山还在上升。

喜马拉雅山的历史变迁,是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沧海桑田变化的重要例证,也是板块运动的例证。民间流传女神降妖的传说故事,多少隐含了这种地理环境的大变迁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二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1990年,美国海洋基础工程学专家韦恩·邓拉普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海床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正是人们屡遭劫难的“死神”。原来他发现,在百慕大海区内,常有大量奇异的水合物漂浮过来,而这些水合物又极易气化,为此他做了实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几分钟就测得500万立方米骤然溢出的气体,后被证明是天然气。他说:几百万年来,沉积在此地海底的动、植物,腐烂发酵,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样的水合物存于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时,即溶化并瞬间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因水合物在溶化过程中的膨胀,致使海水沸腾,气团云雾遮日,当轮船经过此地,突然比重变小的海水,无力承受船体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飞机来到百慕大三角区上空,由于天然气大量释放,导致发动机缺氧,逐渐熄火,其机尾排出的带有火星的废气,就会引燃从海面不断上涌的天然气,使坠落的机体顿时成为一团火焰。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泰坦尼克号,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骄傲地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该船船身相当于三幢半住宅大厦的长度,被欧美新闻界誉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载着2207名旅客和船员作处女航时,同一座漂浮的冰山发生了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难的悲剧。这辉煌的首航竟给它带来了葬身海底的厄运。

泰坦尼克号游轮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南安普敦启航开往纽约,登上这条船的富商大贾和英美两国的社会名流,都想在这条崭新的奇迹般的巨轮上逍遥自在地度过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舱里乘坐的是数百名移民,他们要越过大西洋,到彼岸去开创新的生活。

最初几天平安地过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报务员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只发出的紧急电讯,电讯提醒他们冰山异乎寻常地向南漂浮,已经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号又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紧急电讯,然而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员的重视,第一次收到的警报被丢到一边,几个小时没有向船长报告,后来的两次干脆没有送交到指挥室。黄昏刚过,气温便开始骤然下降,尽管冰山临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泰坦尼克号却既没有改变航线也没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临之后,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布置了警戒冰山的了望哨。23点40分了望台上的人最先发现了冰山,值班军官下令向右弦急转弯。可是一切都太迟了,冰山已经将船弦外壁撞开了一条100米长的裂口。大多数旅客只是感觉到了轻微的震动,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随船的工程师们经过察看后认定:该船已经无法挽救了。他们认为,如果船上的16个防水舱只有4个进水的话,船还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个底舱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舱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为海水已将他们房间里的地板淹没。报务员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最新规定的SOS呼救信号,在海难中使用这种信号还是第一次。午夜12点零5分,按照船长的命令救生艇开始下水。

旅客们并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总共只有1178个座位,只能接纳旅客总数的一半,但是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这种救生条件已经算相当充分了。起初,旅客当中并没有发生恐慌,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泰坦尼克号是“永远不会沉没的!”直到船体出现了危险的倾斜,他们才失去了先前的镇定。妇女和儿童首先离船。头等舱里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们当中只有4名妇女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在二等舱和三等舱里的272名妇女当中幸存下来的只有96人。有一段时间,三等舱通向甲板的门甚至都被锁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来。在越来越倾斜的甲板上,乐队不停地演奏着拉格泰乐曲。

凌晨2点40分,泰坦尼克号几乎在水中直立起来,然后便头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舱房里的移民们和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于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抛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这条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随葬品。

造成这条豪华巨轮沉没的冰山,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漂浮在极地海域的巨大冰块。每年春夏时节,因气温升高极地海洋冰块破裂而生成,在向温带、热带漂移时,逐渐消失。它们体积相差极大,大的冰山可达几公里长,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胁。

泰坦尼克号被撞沉,说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二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1990年,美国海洋基础工程学专家韦恩·邓拉普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海床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正是人们屡遭劫难的“死神”。原来他发现,在百慕大海区内,常有大量奇异的水合物漂浮过来,而这些水合物又极易气化,为此他做了实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几分钟就测得500万立方米骤然溢出的气体,后被证明是天然气。他说:几百万年来,沉积在此地海底的动、植物,腐烂发酵,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样的水合物存于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时,即溶化并瞬间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因水合物在溶化过程中的膨胀,致使海水沸腾,气团云雾遮日,当轮船经过此地,突然比重变小的海水,无力承受船体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飞机来到百慕大三角区上空,由于天然气大量释放,导致发动机缺氧,逐渐熄火,其机尾排出的带有火星的废气,就会引燃从海面不断上涌的天然气,使坠落的机体顿时成为一团火焰。
平秋荣苍行
2019-01-17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782万
展开全部
  你说的是希腊神话里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凡人儿子法厄同(Phaethon)。后来希腊神话里把太阳神赫利俄斯和阿波罗(Apollo)混为一体了。
  一种传说认为他不听太阳神的劝阻,执意要单独驾驶父亲的太阳车,结果太阳车失控后,法厄同从空中坠落到地上摔死。这个传说最为流行。
  你说的是关于法厄同的另外一种传说。
  传说归传说,不过太阳系里的小行星是确实存在的。
  太阳系中成千上万颗小行星都没能积聚形成行星。它们的体积大小不等,有的与高尔夫球一般大,而有的则相当于整个罗德艾兰州那么大。大多数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进行轨道运行。
  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估计此地带存在着50万颗小行星。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在太阳系中,除了九颗大行星以外,还有成千上万颗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天体,它们像九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形的轨道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与九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是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
  小行星,顾名思义,它们的体积都很小。最早发现的“谷神星”(Ceres
1)、“智神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被称为“四大金刚”。“四大金刚”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径约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们从天上“请”到地球上来,中国的青海省刚好可以让谷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刚”外,其余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据估计,最小的小行星直径还不足1千米。虽然它们的体积比卫星还小得多,但是在太阳系这个家庭中,却要和九大行星论资排辈。
  大多数小行星是一些形状很不规则、表面粗糙、结构较松的石块,表层有含水矿物。它们的质量很小,按照天文学家的估计,所有小行星加在一起的质量也只有地球质量的4/10000。这些小行星和它们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面自转,一面自西向东地围绕太阳公转。尽管拥挤,却秩序井然,有时它们巨大的邻居--木星的引力会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的轨道,迫使它们走上一条新的漫游道路。在近年对小行星观测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小行星竟然也有自己的卫星。
  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主要是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探测器经过951号小行星(Gaspra2017),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号小行星(Ida4005),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近地小行星探测器(NEAR)与253号小行星(Mathilde4001)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小行星。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袭喆龚文漪
2020-06-26 · TA获得超过368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24
采纳率:25%
帮助的人:220万
展开全部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成
1、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2、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编辑本段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态
1、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2、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3、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4、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5、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编辑本段地震云详细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1、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
2、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