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哪一篇文章中说过保险的意义 20
谢谢jackDawson的热心的回答.我要找的主要问题是胡适对保险的意义发表在哪篇文章? 展开
胡适在1933年4月9日的《申报》中说过保险的意义。其中的原文是:
“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做儿女长大时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不能做到这三步,不能算做现代人!”
“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所以微细的金钱,只须有长久的积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的第12册(黄山书社1994年12月版),翻查他一篇写于1930年3月5日的稿件,可以找到这段话。
扩展资料
关于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胡适
1933年4月9日,上海《申报》的“人寿保险专刊”第四期,刊出了胡适的一幅题词,堪称中国知名学者向国人推荐人寿保险的一次“先例”。题词如下:
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
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
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所以微细的金钱,只须有长久的积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无怪乎,胡适老年曾将保险与人生伦理联系起来,做过这样一番感叹。他说:
“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胡适晚年流寓美国时,并未能像在中国时那样,有计划地实施个人保险计划。这导致他一度贫病交加,当心脏病复发入院治疗时,医疗费也成了难题之一。实际上,他曾想过要在美国参投“医保”,但因其年老多病,被拒之门外。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过这样的话:“美国资本主义很坏,我这个年纪大了后,我想保险,他们嫌我年纪大,嫌我心脏病……”
后来,还是蒋介石托人办理,才把胡适入院医疗费结清,解了胡适投保不得、捉襟见肘的这场难堪。当然,胡适不久即离美赴台,在其出任“中研院”院长之后,“医保”问题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由蒋介石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足以令其不再有“保险”之忧了。
扩展资料: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参考资料:胡适 百度百科
胡适在1933年4月9日的《申报》中说过保险的意义。
“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做儿女长大时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不能做到这三步,不能算做现代人!”是胡适博士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句至理名言。
拓展资料:
胡适先生生前与广告很少接触,一则“自己最不爱出风头”,二则不同意别人利用自己的名气来推销产品。但是为公益事业做广告,却欣然应允。1933年4月9日《申报》人民保险专业刊登了胡适先生精心构思的一种广告,这则广告精炼简约、富有哲理,原文如下:
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
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
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所以细微的金钱,只须长久的积蓄,可以供重大的用度。我相信很多人是明白了保险的真谛,才会真正认同保险的作用.
胡适先生关于保险的这段论述可谓精辟之至,把先导保险的内涵阐释得非常透彻。
1、保险是用今天的钱筹划明天的生活。我们都知道,未来充满着变数,没有人能准确预知自己将来会发生什么。有些人一觉醒来便一贫如洗,有些人一出家门就生离死别。往往这样一些意外就能使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或一个原本兴旺的企业陷入困顿之中。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保险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智慧,是化解未来可能发生质风险的有力手段,能使人们明天的生活免受剧烈波动的困扰。
2、保险是用小钱换大钱。保险就像一个蓄水池,在平时投保人一起进行点滴积累,一旦谁需要时就可以直接去用,并且去用的量是其投入量的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当然,在保险集合体中的每个保险人虽然都只付了一定的保险费,但只有遭遇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才有可能获得保险赔偿。这恰恰说明了保险的互助性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如果其中有个被保险人遭遇不幸,就可以借助众人的力量避免或减小损失了。
3、保险是“仁爱”的化身,是“责任”的体现,是“尊严”的延伸。保险不仅仅能提供一种物质补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老头讲了几千年啦,子子孙孙,子子孙孙。
既目无祖宗,又目无子孙。
1933年4月9日,上海《申报》的“人寿保险专刊”第四期,刊出了胡适的一幅题词,堪称中国知名学者向国人推荐人寿保险的一次“先例”。题词如下:
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
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
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所以微细的金钱,只须有长久的积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以胡适为“金字招牌”来宣传人寿保险,招徕投保民众,当然用心良苦。在当时中国保险业尚不发达,国外保险公司尚占据中国保险业主体的情势之下,让知名学者胡适来作号召,颇合时宜。众所周知,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派学者代表人物的胡适,在推行中国社会现代化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且影响力也日渐高涨。从推行白话文、简化字、标点符号开始,到讲求科学、提倡文明等各个方面,胡适均身体力行,向国人倡导现代化生活方式与理念。与1920年代倡行节育类似,此刻推荐民众参投保险,实际上也是在倡导一种稳健的公众理财方式,胡适也算“开风气之先”了罢。
但胡适晚年流寓美国时,并未能像在中国时那样,有计划地实施个人保险计划。这导致他一度贫病交加,当心脏病复发入院治疗时,医疗费也成了难题之一。实际上,他曾想过要在美国参投“医保”,但因其年老多病,被拒之门外。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过这样的话:“美国资本主义很坏,我这个年纪大了后,我想保险,他们嫌我年纪大,嫌我心脏病……”后来,还是蒋介石托人办理,才把胡适入院医疗费结清,解了胡适投保不得、捉襟见肘的这场难堪。当然,胡适不久即离美赴台,在其出任“中研院”院长之后,“医保”问题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由蒋介石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足以令其不再有“保险”之忧了。
无怪乎,胡适老年曾将保险与人生伦理联系起来,做过这样一番感叹。他说:
“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具体文章我也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