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高远卓越。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欢乐。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们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苏东坡也许只会因此事而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这些人罢了。他告诉了我们,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正如世人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的直爽。每当他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任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之时,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在此,还有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苏东坡的事迹:
当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时候,家人都发觉了他的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块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这时全家人都在屋里。那个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听得到的声音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实,苏东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墙上门上,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所以,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带给我的感觉,在我看了《苏东坡传》后就感触更大了。其中,以上这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此颇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就是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说起东坡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四大词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的词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横行,神宗禁词,可奈什么力量能阻挡这股“东坡风”呢?
东坡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也勤奋好学,遂博通经史。少时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愿。只可惜事与愿违,东坡入仕以后,一直遭到新党与保守党的打压。乌台诗案,东坡几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驰骋沙场,“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十足一个怀揣报国热忱的赤胆英雄。
驾一叶扁舟,邀三五好友,大快朵颐的东坡也是有的,吟“大江东去”,唱“千古风流人物”,周郎英雄气短,东坡也挣扎一番,最后“一尊还酹江月”。
除了关东大汉的豪迈激昂,东坡也有绕指柔的情结。中年痛丧爱妻,肝肠寸断。十年漫长,人已“尘满面,鬓如霜”,“惟有泪千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历风雨,坎坷的东坡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是何等的潇洒,坦荡,伟岸不凡!东坡就是这样通向了坚持操守又全样身性的人生境界。
一年老一年,一聚一离别,一喜一悲伤,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都一般相识,吹一回,唱一回。
东坡,让人不可逾越的大家,不可不叹的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总觉得苏轼先生象我梦中的兄长。
说来惭愧,我不喜读史,也不喜读古文,所知的一些古文不过是几首有名的古诗词而已,对屈原、杜甫之类的大家也不大清楚他们的生平。东坡先生也不例外。但东坡先生的逸事趣闻特别多,让我觉得率性洒脱的他好似我梦中的兄长一般。
是女孩子娇嗲的天性使然吧,身为长女的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宽厚幽默的兄长。苏家的这位大哥当然足为兄长的楷模,他与苏小妹的对诗戏谑,他在中秋节对弟弟的款款思念,无不真情流露,让人妒羡不已。
诸多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精品。所以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禅静,好象都比较平面。而东坡先生的才情旨趣是全方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苏堤”、“白堤”的袅娜婉转,西湖恐怕也不能这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吧;而“东坡肘子”、“东坡肉”也许就是“多放油少放水,火候到时它自美”这样烹调出来的;看起来东坡先生还是位美食家,想到他品尝惠州佳果时摇头晃脑地吟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让人忍俊不禁,要知道岭南那时可是蛮荒之地啊,先生真是达人一个。
率性、达观似乎是东坡先生的性格特点,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聊发少年狂”的洒脱,无不体现了他的这 种性情。实际上他的命运是多蹇的,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一贬再贬之中度过的,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很投入地享受生活,这从“东坡巾”的潇洒和“东坡提梁壶”的大气质朴中都可以体会出来,因而他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不但不暗淡悲惨,反而充满了温馨和丰富。我喜欢青衫学士“脚着芒靴走天涯”的豪情,喜欢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喜欢他诘问酥饼“为什酥”的幽默,喜欢他以清风明月为友为伴的襟怀……我总觉得东坡先生很象金庸笔下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对所爱又大都是深情款款的,于是,“明月夜,短松岗”又叫多少痴情人黯然神伤。
其实一字一句地品味先生的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勤俭婵娟”,你会感到旷达、疏朗之外蕴含着多少风雨与无奈啊,而我们太多的时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引用它。这也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将失意在一种亲近自然和人性的生活中将其化解,表现出一派平和、豁达、浪漫与生命活力。
人生多少月明夜,清风拂水波跃金
水月代代无穷已,先生清辉照古今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欢乐。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是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们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但苏东坡也许只会因此事而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这些人罢了。他告诉了我们,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从不恨人。总之,正如世人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的直爽。每当他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任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之时,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在此,还有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苏东坡的事迹:
当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时候,家人都发觉了他的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块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这时全家人都在屋里。那个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听得到的声音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实,苏东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的。他曾在雪堆的墙上门上,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所以,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苏东坡带给我的感觉,在我看了《苏东坡传》后就感触更大了。其中,以上这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此颇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就是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说起东坡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四大词人中他首屈一指。他的词风靡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横行,神宗禁词,可奈什么力量能阻挡这股“东坡风”呢?
东坡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也勤奋好学,遂博通经史。少时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愿。只可惜事与愿违,东坡入仕以后,一直遭到新党与保守党的打压。乌台诗案,东坡几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驰骋沙场,“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十足一个怀揣报国热忱的赤胆英雄。
驾一叶扁舟,邀三五好友,大快朵颐的东坡也是有的,吟“大江东去”,唱“千古风流人物”,周郎英雄气短,东坡也挣扎一番,最后“一尊还酹江月”。
除了关东大汉的豪迈激昂,东坡也有绕指柔的情结。中年痛丧爱妻,肝肠寸断。十年漫长,人已“尘满面,鬓如霜”,“惟有泪千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经历风雨,坎坷的东坡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是何等的潇洒,坦荡,伟岸不凡!东坡就是这样通向了坚持操守又全样身性的人生境界。
一年老一年,一聚一离别,一喜一悲伤,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都一般相识,吹一回,唱一回。
东坡,让人不可逾越的大家,不可不叹的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总觉得苏轼先生象我梦中的兄长。
说来惭愧,我不喜读史,也不喜读古文,所知的一些古文不过是几首有名的古诗词而已,对屈原、杜甫之类的大家也不大清楚他们的生平。东坡先生也不例外。但东坡先生的逸事趣闻特别多,让我觉得率性洒脱的他好似我梦中的兄长一般。
是女孩子娇嗲的天性使然吧,身为长女的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宽厚幽默的兄长。苏家的这位大哥当然足为兄长的楷模,他与苏小妹的对诗戏谑,他在中秋节对弟弟的款款思念,无不真情流露,让人妒羡不已。
诸多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精品。所以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禅静,好象都比较平面。而东坡先生的才情旨趣是全方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苏堤”、“白堤”的袅娜婉转,西湖恐怕也不能这样“淡妆浓抹总相宜”吧;而“东坡肘子”、“东坡肉”也许就是“多放油少放水,火候到时它自美”这样烹调出来的;看起来东坡先生还是位美食家,想到他品尝惠州佳果时摇头晃脑地吟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让人忍俊不禁,要知道岭南那时可是蛮荒之地啊,先生真是达人一个。
率性、达观似乎是东坡先生的性格特点,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聊发少年狂”的洒脱,无不体现了他的这 种性情。实际上他的命运是多蹇的,他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一贬再贬之中度过的,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很投入地享受生活,这从“东坡巾”的潇洒和“东坡提梁壶”的大气质朴中都可以体会出来,因而他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不但不暗淡悲惨,反而充满了温馨和丰富。我喜欢青衫学士“脚着芒靴走天涯”的豪情,喜欢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喜欢他诘问酥饼“为什酥”的幽默,喜欢他以清风明月为友为伴的襟怀……我总觉得东坡先生很象金庸笔下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对所爱又大都是深情款款的,于是,“明月夜,短松岗”又叫多少痴情人黯然神伤。
其实一字一句地品味先生的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勤俭婵娟”,你会感到旷达、疏朗之外蕴含着多少风雨与无奈啊,而我们太多的时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引用它。这也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将失意在一种亲近自然和人性的生活中将其化解,表现出一派平和、豁达、浪漫与生命活力。
人生多少月明夜,清风拂水波跃金
水月代代无穷已,先生清辉照古今
展开全部
苏轼的故事1、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苏轼感悟(作文差不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诗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其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他是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苏轼最著名的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凡是书念到高中的人恐怕都会背诵。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词中写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年轻有为的周瑜写得何等地潇洒和智勇双全,表达了自己的无限钦佩和向往,而当时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曲折地表达了他空怀理想和抱负而不得施展的心声。
同一年,苏轼又写了《赤壁赋》,格调已比《赤壁怀古》明朗许多。这是一篇散文,“韩潮苏海”(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像潮水一样地奔放,而苏轼的文章则像海水一样广阔)是对苏轼散文的最高评价。这篇文章写他和一个朋友,驾一叶扁舟,夜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他的朋友很悲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即:像蜉蝣一样将短促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米。哀叹我们一生的短促,羡慕那长江的无穷无尽。)面对朋友的悲观,和朋友一样人生不得志的苏轼却很豁达,慨叹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只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即:天地万物各有自己的主宰,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即使是一丁点儿也不要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成为声音,眼睛遇到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谁来禁止,享用它们永远不会枯竭,这是自然界无穷尽的宝藏,你和我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听着苏轼的慨叹,想想苏轼是何等样人物,年青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要“读遍天下书,走遍天下路。”1056年,首次出川应试,就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也曾是宰相王安石的学生,可以说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但由于秉性耿直,针砭时弊,一直被贬官,他多么渴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但一生都不得志,只好把这种情怀寄托给名山大川,寄托给诗词文章。其实有时候想想,生活的磨难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试想:如果苏轼人生得意,还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有意思的是,名山、大川、古迹有的是,但作者为什么一直对赤壁这个地方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呢?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杂糅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但儒家的思想应该是主流,所以尽管苏轼性格粗犷豪放,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没有像周公谨那样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直耿耿于怀吧?
再说说苏轼的诗句,想必很多朋友都领教过,他开创以文为诗,拓展以诗为词,苏如海,独步天下,豪放又婉约,能文又能武,苏东坡之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他之赋,有前后赤壁赋等,皆为千古名篇,他工诗擅词,诗富画意哲理,词开豪放一派,书法也独树一帜。是一个让我们钦佩的古代大家。他的为文通才-----精赋精文精词精诗精书画!但是我更欣赏他的为人---乐官乐政乐民乐文乐流放!
他在被贬至黄州时种地的地名叫东坡,后来他就以此为号了。他熟读五车书,才华横北斗,无奈命运事多乖,处处行路难。卷入乌台诗案入狱期间曾两度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在一系列的磨难中,变的越来越通达。他拄杖穿屐鞋,于坎坷中高歌。他披蓑衣戴斗笠,在风雨中潇洒;杭州黄州湖州,经他官辙而有兴;密州琼州徐州,有他遗迹便千秋。他把西子融入西湖的绿波,他把月亮铸成中秋的思念,他把鸭子升高为报春的使者,他把橙黄橘绿描写的淋漓尽致,庐山经他一览,从此有了哲理,菊花在他的礼赞下,因而生出傲雪枝。这些表象的通达除了其人生坎坷多磨难以外,还与他圆融地接受了中华传统各个文化思想有直接关联。但他并不是“矛盾”无主,“杂”无头绪,他接受的主流是----“儒”,在各个磨砺和挫折中,他始终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儒”的同时,又接受了“道、佛”,一个“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胸怀,苏东坡便能熔坎坷经历而铸成为“通达”这一难能可贵的生存智慧。
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创作有矛盾,恰是他学识渊博,经历丰富,人生多彩的哲学体现。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情感思想变化,各有偏重,但是关键在于抓住自我,活出哲学意趣来。他的诗作脍炙人口,都反馈着他的通达和其才华横溢、洒脱怡然、情感丰富的内涵世界。
感悟他的通达,我们虽说不能像他一样通才,但是可以学他的通达。通达,利己又利人,既能为己所乐又能为友所娱------人生贵通达。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苏轼感悟(作文差不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诗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其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他是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苏轼最著名的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凡是书念到高中的人恐怕都会背诵。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词中写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年轻有为的周瑜写得何等地潇洒和智勇双全,表达了自己的无限钦佩和向往,而当时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曲折地表达了他空怀理想和抱负而不得施展的心声。
同一年,苏轼又写了《赤壁赋》,格调已比《赤壁怀古》明朗许多。这是一篇散文,“韩潮苏海”(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像潮水一样地奔放,而苏轼的文章则像海水一样广阔)是对苏轼散文的最高评价。这篇文章写他和一个朋友,驾一叶扁舟,夜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他的朋友很悲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即:像蜉蝣一样将短促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米。哀叹我们一生的短促,羡慕那长江的无穷无尽。)面对朋友的悲观,和朋友一样人生不得志的苏轼却很豁达,慨叹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只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即:天地万物各有自己的主宰,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即使是一丁点儿也不要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成为声音,眼睛遇到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谁来禁止,享用它们永远不会枯竭,这是自然界无穷尽的宝藏,你和我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听着苏轼的慨叹,想想苏轼是何等样人物,年青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要“读遍天下书,走遍天下路。”1056年,首次出川应试,就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也曾是宰相王安石的学生,可以说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但由于秉性耿直,针砭时弊,一直被贬官,他多么渴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但一生都不得志,只好把这种情怀寄托给名山大川,寄托给诗词文章。其实有时候想想,生活的磨难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试想:如果苏轼人生得意,还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有意思的是,名山、大川、古迹有的是,但作者为什么一直对赤壁这个地方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呢?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杂糅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但儒家的思想应该是主流,所以尽管苏轼性格粗犷豪放,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没有像周公谨那样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直耿耿于怀吧?
再说说苏轼的诗句,想必很多朋友都领教过,他开创以文为诗,拓展以诗为词,苏如海,独步天下,豪放又婉约,能文又能武,苏东坡之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他之赋,有前后赤壁赋等,皆为千古名篇,他工诗擅词,诗富画意哲理,词开豪放一派,书法也独树一帜。是一个让我们钦佩的古代大家。他的为文通才-----精赋精文精词精诗精书画!但是我更欣赏他的为人---乐官乐政乐民乐文乐流放!
他在被贬至黄州时种地的地名叫东坡,后来他就以此为号了。他熟读五车书,才华横北斗,无奈命运事多乖,处处行路难。卷入乌台诗案入狱期间曾两度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在一系列的磨难中,变的越来越通达。他拄杖穿屐鞋,于坎坷中高歌。他披蓑衣戴斗笠,在风雨中潇洒;杭州黄州湖州,经他官辙而有兴;密州琼州徐州,有他遗迹便千秋。他把西子融入西湖的绿波,他把月亮铸成中秋的思念,他把鸭子升高为报春的使者,他把橙黄橘绿描写的淋漓尽致,庐山经他一览,从此有了哲理,菊花在他的礼赞下,因而生出傲雪枝。这些表象的通达除了其人生坎坷多磨难以外,还与他圆融地接受了中华传统各个文化思想有直接关联。但他并不是“矛盾”无主,“杂”无头绪,他接受的主流是----“儒”,在各个磨砺和挫折中,他始终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儒”的同时,又接受了“道、佛”,一个“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胸怀,苏东坡便能熔坎坷经历而铸成为“通达”这一难能可贵的生存智慧。
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创作有矛盾,恰是他学识渊博,经历丰富,人生多彩的哲学体现。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情感思想变化,各有偏重,但是关键在于抓住自我,活出哲学意趣来。他的诗作脍炙人口,都反馈着他的通达和其才华横溢、洒脱怡然、情感丰富的内涵世界。
感悟他的通达,我们虽说不能像他一样通才,但是可以学他的通达。通达,利己又利人,既能为己所乐又能为友所娱------人生贵通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故事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作文
每当拿起书卷,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两篇文章时,心中总有一副担子,沉甸甸的,我知道,那是历史的沉重。
他是四川的才子中国的文人世界的苏轼,巴山蜀水给予了他最空明的灵性与最豪迈的情怀。嘉佑初年,他随弟弟老父一页扁舟自鄙远的眉山一路向北来到帝师,才能随即展现。欧阳公的由衷赞美让他得意不小。一首好词一笔好字一幅好画让他几乎毫不费力的横扫了整个帝师春天里的颜色。而他,也得意的昂起头来,等待来自市井阡陌与玉砌朱阁共同的赞美与崇拜。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 天赋与骄傲,并深深体味背后隐藏的祸患。
然而苏轼很快就沉郁了。他与王安石的意见分歧。矛盾迅速上升为一场汴京布衣翘首而待的天才间的肉搏战。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天才文人执拗的性格与命定的悲剧。柔弱的文人体态羸弱却有壮如牛一样的脾性,死死守着自己的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结果极易两败俱伤。苏轼很快被罢黜。而当王荆公灰头土脸离开京城时,苏轼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坠入更深的底层。这一次他扮演的 是王安石支持者的角色。在大伙都讳莫如深的时候,他又一次站出来,又一次站了出来也又一次倒下去。
他太狂太傲又太正直,又太有才太有魅力太潇洒,所以理所当然要受非议要受诽谤要遭打击。他很快被卷进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得意的苏轼现在犹如丧家之犬,被两个不知名的小吏用一根绳子捆着,一路踉踉跄跄的来到黄州,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奇特最凄凉也最意味深长的流放。
苏轼来到黄州时一定是落寞的。留给这个文学史上罕见天才的不是美酒不是佳人更不是江南水乡的烟波画船,而是一方蛮荆之地与一方蒙昧的山水。为什么会是这样?苏轼开始怀疑自己。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而选择谦恭,不再张狂而选择淡薄,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当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的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转变;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见旧时时令的某些无辜;品读苏轼,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你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汇聚的一本大书,从你身上,我可以理性看待历史,并开始思考。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作文
每当拿起书卷,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两篇文章时,心中总有一副担子,沉甸甸的,我知道,那是历史的沉重。
他是四川的才子中国的文人世界的苏轼,巴山蜀水给予了他最空明的灵性与最豪迈的情怀。嘉佑初年,他随弟弟老父一页扁舟自鄙远的眉山一路向北来到帝师,才能随即展现。欧阳公的由衷赞美让他得意不小。一首好词一笔好字一幅好画让他几乎毫不费力的横扫了整个帝师春天里的颜色。而他,也得意的昂起头来,等待来自市井阡陌与玉砌朱阁共同的赞美与崇拜。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 天赋与骄傲,并深深体味背后隐藏的祸患。
然而苏轼很快就沉郁了。他与王安石的意见分歧。矛盾迅速上升为一场汴京布衣翘首而待的天才间的肉搏战。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天才文人执拗的性格与命定的悲剧。柔弱的文人体态羸弱却有壮如牛一样的脾性,死死守着自己的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结果极易两败俱伤。苏轼很快被罢黜。而当王荆公灰头土脸离开京城时,苏轼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坠入更深的底层。这一次他扮演的 是王安石支持者的角色。在大伙都讳莫如深的时候,他又一次站出来,又一次站了出来也又一次倒下去。
他太狂太傲又太正直,又太有才太有魅力太潇洒,所以理所当然要受非议要受诽谤要遭打击。他很快被卷进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得意的苏轼现在犹如丧家之犬,被两个不知名的小吏用一根绳子捆着,一路踉踉跄跄的来到黄州,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奇特最凄凉也最意味深长的流放。
苏轼来到黄州时一定是落寞的。留给这个文学史上罕见天才的不是美酒不是佳人更不是江南水乡的烟波画船,而是一方蛮荆之地与一方蒙昧的山水。为什么会是这样?苏轼开始怀疑自己。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而选择谦恭,不再张狂而选择淡薄,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当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的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转变;品读苏轼,我们可以看见旧时时令的某些无辜;品读苏轼,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你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汇聚的一本大书,从你身上,我可以理性看待历史,并开始思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