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蒙娜丽莎赏析!3000字以上~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12
展开全部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500多年,这个传奇始终生气勃勃

闭上眼睛,张开嘴唇,说出“蒙娜丽莎”这四个字,就会有那个微笑出现在你眼前。“魅力”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幅我们星球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也许“魔力”才是一个更恰当的词汇。每年来到卢浮宫参观的五、六百万人中的大部分都会直奔德农馆悬挂《蒙娜丽莎》的展室,宫中的其他瑰宝相形之下都黯然无光。上个世纪后半期,《蒙娜丽莎》曾有过两次短短的出国之旅,结果在一、两周内她就征服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六十万美国人和二百万苏联人拜倒在她的目光之下。

《蒙娜丽莎》的魔力所及还不止于此,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角落里,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踪影,不管是作为装饰,被用于商业宣传,还是衍生成了其他的文化产品。也许我们没看到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早生成了一幅自己的《蒙娜丽莎》,同样的微笑、静谧,真伪莫辨。

追问这个传奇的源头,当然是500多年前达·芬奇神乎其技的画功。在当时一众圣母和女神像中,一个衣着自然的世俗女子,束手微笑,神情泰然,所引起的震撼不亚于数百年后后现代艺术家给她添上的两撇小胡子。

然而,艺术上的成就能解释她在行内人和艺术爱好者中的声誉,却很难解释她如何获得街知巷闻的知名度。更何况,达·芬奇本人另有许多杰作,遑论那些艺术水准堪与其比肩的同世或后辈大师,为什么非典肆虐期间的中国人只给蒙娜丽莎加上了口罩,而无人念及大卫或者维纳斯呢?

维特根斯坦说,文化就是文化之外的总和。对我们的《蒙娜丽莎》来说也是如此,围绕画作的种种千古之谜以及她问世以来的曲折经历也许才是吸引大部分人注意的真正要素。500年,《蒙娜丽莎》美丽的脸庞上已经被遮上了一层隐约的面纱,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面纱之后的真容,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化之上的附属物。这些附属物,就像500多年来积累在画像上的尘污一样,遮盖了达·芬奇创作画作时的真实颜色,但就像专家们对卢浮宫提出的建议一样,不要试图抹去这些尘污,不仅仅是因为可能损害画作,更是因为她现在的状貌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经典的形象,艺术不是考古,《蒙娜丽莎》不是文物,她始终生气勃勃。

但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文化快餐统治的世界里,再神圣的经典也摆脱不了被解构的命运。对此我们很难做出评判,也许我们会为设计家天才的创意而赞赏有加,或因玩世者亵渎神圣而愤慨不已;然而,这都是确实的存在,我们除了承认别无他途。几百年来,《蒙娜丽莎》受到太多的赞誉,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载力;当人们对它的推崇达到了饱和,不再有更新的创意时,歪曲、嘲弄和揶揄就应运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专门研究和品评《蒙娜丽莎》的文章或专著不断问世,包括各种推断与猜测;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匿名用户
2013-11-12
展开全部
2003年,我有机会踏上了欧洲的土地,亲身感受了欧洲文明及其古典艺术。巴黎卢浮宫,世界最著名的艺术殿堂,著名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一线排开,玲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只有《蒙娜丽莎》独自挂在一面墙上,首先便给人在心理上造成了冲击:这绝不是一般的画!画前有一块禁入区,限制人们接触到作品。画前站着数层观众,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靠近。终于到了前面,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她——40年魂牵梦萦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一生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传奇;《蒙娜丽莎》像她的微笑一样带着神秘。

列奥纳多 .达.芬奇,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芬奇镇。青年时来到当时人文主义的中心——佛罗伦萨,在那里接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并在老师委罗基奥那里得到严格的现实主义绘画基础训练,为他以后在艺术上主张歌颂人生的现世生活和人的自然美,反对中世纪式的禁欲主义,创作健康、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达芬奇最终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达芬奇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里产生的这样一个巨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评价达芬奇说:“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莱奥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达芬奇除绘画外,还钻研数学、解剖学、建筑学、光学、力学、地质学等,并发现了许多科学原理,对科学做出了贡献,对艺术起了有益的作用。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创造的一个标志。

《蒙娜丽莎》是世界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幅画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画的。Mona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语对“夫人”的简称和美称。因此,《蒙娜丽莎》直译应为《丽莎夫人》。据瓦萨里的记载,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西斯科.杰列.乔贡多的妻子,丽莎夫人生于1479年,画像时她正值24—27岁的时候。虽然有这样的记载,但长期以来,关于画中人的身份仍存在很多传说、猜测,诸如认为蒙娜丽莎是妓女、是达芬奇的母亲等等。最近,德国海德堡大学专家通过分析图书馆内一本约有500年历史的藏书页空白处的笔记确认,《蒙娜丽莎》中的女子名叫丽莎.盖拉尔迪尼。笔记的作者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生前与达芬奇熟识,他透露达芬奇正在创作三幅画,其中一幅是乔贡多的妻子丽莎。这样确定蒙娜丽莎身份的证据不再是孤证,关于身份的谜团就已被揭开。

据传说,达芬奇在作画时,为了让蒙娜丽莎保持愉悦的心情,特地邀请了乐师在旁边弹奏优美的乐曲,给她讲精彩愉快的故事,以便能比较从容地捕捉表现在脸部的内在感情。为了表现人的自然美,达芬奇提议蒙娜丽莎摘下所有饰物,“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于是,后人看到的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青年女子。蒙娜丽莎的脸部画得非常圆润,由明到暗的变化笔调是柔和的,这是因为达芬奇运用了他首创的“薄雾法”,使人物形象突出,质感强,显得有血有肉。在面部的处理上,过去的肖像画多采用正面、正侧面,人物显得不灵动,而蒙娜丽莎的面部为四分之三侧面,画家从最佳的表现人脸的角度入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神秘的微笑”。在对手的描绘上,画家让蒙娜丽莎左手微曲,扶在椅子扶手上,右手自然地放在其上,形成一种灵活自然的交叉叠压,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感,富于生命力。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双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那微笑舒畅温柔,发自内心;有人觉得微笑中又显严肃;更有人说眼神中含有忧郁,流露着哀伤;甚至有人认定表情中有讥嘲,揶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这幅画又被称为“神秘的微笑”。

自从《蒙娜丽莎》面世以来,一直令人们感到赞叹而又迷惘。这是因为时间简化了所有的细节,只留下一个完美的作品,人们在看到伟大的作品感到震撼时,却对细节所知甚少,又感迷惘,于是力图恢复那逝去的一切,想象、猜测,更增添了神秘。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一直带在身边。达芬奇在晚年应法国国王的邀请来到法国,受到极大的尊重与欢迎。最终达芬奇客死法国,《蒙娜丽莎》也就留在了那里,后来被卢浮宫收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温雅微笑,举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赞颂了生命的可爱,震撼了全人类。

文艺复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往后一步,艺术尚未成熟;向前一步,艺术已经败坏。”(丹纳《艺术哲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