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文化反思的话题作文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2-02
展开全部

当你手里捧着的是网络上最流行的言情小说,而非一代经典《石头记》;当你口中所唱的是最新主打歌而非“式微式微,胡不归?”;当你在看到明星相片时兴奋不已,却可能于某个文化、艺术大师擦肩而过还毫不知情;当你听到一群孩童吟诵着的是“小老鼠,上油灯,偷吃油,下不来。”而不再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否,在心间,怅然而升一股失落感:我们的文化,几千年的精髓,被越来越“文明”的现在人遗失在了何处呢?
我想,是有必要,也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静下心来读一读初怀道人的《菜根谈》,你能读几页?20页、10页、5页,或许连1页都不行吧!你宁愿守在电视机前,与手中的爆米花做伴,看那些无聊透顶的韩剧,或是不愿浪费这大好春光,与朋友相邀,无谓的逛遍整个shopping mall ,最后空手而归还自以为大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心中早已没有了“文化”的存在,早已无法理解“姜女不尚铅华,似疏梅以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的深刻了。
一次去游秦始皇陵,遇到一位日本游人。他感慨地站在皇陵上,颇为自豪的用生硬的中文说:“一代帝王,今不过众人脚下,如此而已。”虽然语调生硬,但说出的话却让人为之惊叹。因为他接下去侃侃而谈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还不时地引用一些诗词歌赋,典故神话。最后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却日见衰败,哀矣。”当时我想,在场的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感到羞愧与无地自容吧!
的确,如这位日本游人所言,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经过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我们是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弘扬那些逐渐被人们淡漠的文化的。或许如《诗经》,你会觉得它难懂。但事实上,他只是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罢了。直要我们用诗的优雅,经得深邃去用心解读,便能感受到,它或许是前世的钱时,我们所吟唱的歌,便不会再觉得“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苍郁、凄凉而又遥不可即的誓言了。
艺术家陈丹青如此解读文化:“文化就是一套价值观。就是礼仪廉耻信,就是温良恭俭让,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
那么,文化的消逝,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崇洋媚外。他们学吹萨克斯,而丢弃了笛、箫、胡、琴;他们学习油画,而渐渐忘却了剪纸、漆线雕、刺绣;他们学rap、hip-hop,而淡漠了国粹、河北梆子、南音;深知,他们一味的追求所谓的人权、平等而丧失了忠义孝悌。这是一种病态的发展,是隐没“文化”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如今,有的日渐繁盛,有的渐渐式微,有的在岁月的剥蚀中走向衰败与消亡。这就是文化的变迁,此消彼长,只留下时光的记忆。在这样的变迁中,我们是否真该冷静的想想,好好的反思一下,中国文化的道路,怎么走?对于这些,我们能做得很多,也很少。但任何一次记录与宣扬,我们都无权缺席。说过了,这是义务,与责任!


让文化回家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它的包含看似很复杂,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种人文的精神,是内在的东西。
有人说,周迅离我们越来越近,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看小说的越来越多,看名著的越来越少。。。
流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经典,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文化,正在一点点地消失;我们,也慢慢地弃它而去。
赵薇在受到国人谴责的候说“我不太清楚那段史”,杨承琳在听说南京大屠杀中国死了30万人的时候惊讶地说“啊?才30万耶?”
在这样一个匆忙的年代里,人们也变得行色匆匆起来。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没有人愿意停下敲击键盘的手去写一封真实的信:没有人愿意合上杂志的封面去翻一翻经典的名著。
就连我们的母语也渐渐被英语的“abcd”所取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为3亿,接近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人数的总和。这个数据让人看地多么心寒?!
有人说看到文言文就烦,语文课就等于睡觉课。我就纳闷了,一个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喜欢汉字不喜欢自己的国语他还配做中国人吗?
追逐名利让我们忘了那些曾经的历史沧桑,追求时尚使我们冷落了中过古代文化的精华。大江东去已成为千古绝唱,古建筑的残骸也在废墟中无奈叹息。
我们不该让自己的文化流离失所,不应该离它而去。请打开心扉,让漂泊在外的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心里。
让文化回家!
匿名用户
2013-12-02
展开全部
波兹曼的诅咒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点评: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针对“娱乐文化”风行天下的局面,作者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