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实践活动主题

 我来答
skyhunter002
高粉答主

2014-12-25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9.4万
采纳率:82%
帮助的人:2.7亿
展开全部
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实践活动主题
———谈综合实践课堂的指导
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夏以俭
摘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是新课程理念的最突出体现。其中 “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如何引导学生生成、确立研究主题,在课程实施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实践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 主题选择
《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不代替学生的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个性发展是有差别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因此主题的选择一定要遵循综合实践课的特性,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符合学生实践的实际情况。
一、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课以上的特性决定了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所以综合实践课主题的选择也就有其特殊性。选择主题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原则,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以及如何对待主题的延伸问题,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
(一)主题确立的原则
1、源于生活实践的原则。“生活即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发展的教育,是大教育观的生动体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述“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活的教科书,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者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生活的课堂中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去锻炼以增长才干,去创造以完善自我。
2、可操作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此外,活动主题切口要小。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更要选择一些切口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从小处着手,深挖掘。
3、开放性主体原则。主题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我”。人的主体性是各种潜能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潜能,是素质结构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条件,开发、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容。然而主体性是不能“教”给学生的。只有选择适合每个孩子的主题,才能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温床,才能确立自主性,培养能动性,提高创造性。
4、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和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这就要求在活动主题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后制定出来的主题活动,才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
(二)主题来源的方式:
1、教师提供活动主题。
教师提供选题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帮助他们打下自主选题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过程。
2、 师生共同讨论生成活动主题
这种方式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较为常见的主题生成形式。这种方式能较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
师生共同参与的选题特点是:活动范围比较广,自由度大,学生可以在一个宽泛的领域中选择一些主题。由教师提出参考的意见,师生共同商确。这样有扩大交流、开阔视野的意义。
3、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
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思维会非常活跃。“水果畅想”“汽车的原理”“校园绿意”“世上有没有外星人”等等主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很多主题不仅学生感兴趣,连老师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么多主题是不是都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呢?我们可以提出“主题筛选原则”:
A、能激发学生兴趣
B、贴近实际,
C、亲身体验
D、结论有价值
学生根据“主题筛选原则”,经过分析,发现“汽车的原理”涉及的研究问题过于深奥,不适合小学生, “世上有没有外星人”离我们太遥远,当今科学探索也尚无定论。这样,不用教师评价,学生自己便能筛选合适的主题。
(三)确定主题的途径
1、从整合学校各项活动设计来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继承了以往学校的各项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由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进行组织,学校在长期的运作中,无论从活动内容还是组织形式上,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积累了经验。因此可以与校传统活动、德育活动结合,设计主题活动,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由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延伸出的主题设计。使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继承学校传统活动、德育活动等在组织形式、内容上的精华,用它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内容,同时也为各类活动的课程化提供平台。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去组织学校的各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有效地防止学生“演”活动的现象。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将成为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继承与发展问题的有效策略。
2、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来确定主题。
在主题选择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孩子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引导孩子设计与自己生活、年龄和兴趣相关的主题。如临近春节,学生对过春节时剪窗花、贴对联、挂中国结、祭祖先等习俗产生了好奇,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确定“春节探源”的主题活动。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发现、思考,自觉遵循“学生为本”的原则。
3、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活动主题。
“生活即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发展的教育,是大教育观的生动体现。正因为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孩子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用实践去验证科学结论……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选择对自己、家庭、学校及社区有实际意义的点滴小事,产生“我的成长历程”、“吃早饭的学问”、“游戏的调查”、“水果价格的调查”、“当家理财的经验”、“恼人的街头小广告”、“学校门前的交通状况”、“学校环境的保护”、“邻里关系的处理”、“小区设施的调查”、“社区的变化”等主题。
4、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确定主题。
针对一个有价值的活动,积极让学生参与进去,并从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进而来确定自己所想研究的主题。例如:针对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然后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像校庆、六一节;包括因地制宜选择有当地特色的主题,如,沈括紫藤、虞姬故里等等。
5、拓展其他学科知识确定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拓宽主题确定时的范围,也可以在某一学科领域运用小课题研究以弥补该学科原本存在的一些缺陷。如:在数学领域开展具有数学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在信息方面进行《我校学生上网现状调查分析》;在品德与生活方面进行《青少年社会公德情况调查》。
6、发掘社区资源,设计与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
社区拥有内涵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社会的共同教育、管理功能是非常必要的,而让家长走进综合实践课程,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可以扩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
三、教师要重视主题的延伸:
完成一个主题活动后,学生的收获会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在主题活动所研究的问题下得到启发,产生更深、更广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鼓励、支持,并指导学生去继续探究。
1、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的指导其实是要创设一个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问题意识氛围。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教师要做到:(1)学会倾听,适时点拨,积极鼓励。对学生的发问要注意态度,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能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2)营造安全的发问氛围,保护自尊。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首先不宜嘲笑,也不允许其他人嘲笑,反而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发光点。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的、复杂的、重要的、次要的问题,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3)有意识的多安排讨论、交流、设想。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成立某一方面的兴趣组。教师要多安排活动,走进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奇思妙想。
3、教师要引领和催化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
(1)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或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2)教给学生问题生成的方法。如:找出事物存在的问题、优点的联想法、事物之间的参考对比法和功能组合法等。通过方法运用促成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新怀疑,新困惑。加以时日,学生就会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养成习惯性的适当的问题意识。
(3)要对所生成的问题给予持续支持。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去实践,而不仅仅停留在问题上,随着实践的深入,新的问题还会不断生成,新的困难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不断的坚持,去克服,这当中教师就要不断的进行鼓励,给学生以支持。
4、教师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
(2)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参考资料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张华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