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挂什么画 是艺术更是政治
人民大会堂挂什么画 是艺术更是政治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老远,我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这段文字节选自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参观人民大会堂》,也正是从这篇课文中,很多人对人民大会堂的第一印象开始建立。从此之后,这个建筑总是不断在生活中出现却又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在新闻联播中,在人民币背面。
“每年‘两会’前都是人民大会堂调整内部装潢的‘黄金时期’。”著有《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一书的党史研究专家马祥林介绍。代表各省、市、自治区形象的大会堂地方厅室,往往在迎接“两会”时被布置一新。
通过电视转播和图片报道,无论是万人大礼堂“水天一色”的穹顶,抑或是悬挂于东大厅的巨幅山水画《幽燕金秋图》——这些频繁出现在国家领导人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经典布景,早已成为公众最熟悉的“国家符号”。依靠灯光、舞台、装修纹饰的设计,和数千件艺术品的配合,作为独特政治空间的人民大会堂,形成了气质独特的审美哲学。
一砖、一瓦、一字、一画,出现在大会堂里,是艺术更是政治。
题材长城、山川、迎客松及其他
《幽燕金秋图》是《新闻联播》中出镜率颇高的画作。每逢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步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他们身后就是这幅《幽燕金秋图》。这幅画大致描绘由北戴河老龙头到居庸关一带的秋景。《石家庄日报》解读说,《幽燕金秋图》“磅礴万物,挥斥八极,上逼云霄……表现了雄强博大的民族魂,激越亢奋的时代情”。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悬挂的就是画家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中国周刊》评价说,以母亲河为主题的作品,需要用写实的方法,真实地呈现其形貌中反映其内在的力和神韵。
其实,在中国画的题材里,花鸟也是首选
《中国新闻周刊》提到,画家崔如琢2011年接到人民大会堂的创作邀请,当时崔如琢提出画荷。他说,“荷”,象征“和”,有“和谐”之意。荷叶的风,谐音“逢”,意味“和谐逢盛世”。最终,这张巨幅国画被命名为《荷风盛世》。
可是在普通人心里,关于人民大会堂的画,人们能够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恐怕还是迎客松。画家陈可之就说,在他印象中,“那时候就是以为只有迎客松嘛”——人民大会堂正门悬挂的就是国画《迎客松》,为大师刘晖的代表作。
陈可之自己的作品是人民大会堂悬挂的首幅油画。《中国新闻周刊》披露,重庆直辖后,人民大会堂开辟重庆厅,当时陈可之画了三幅稿,一幅《几度夕阳红》,一幅《月是三峡明》,最后被选中的是《三峡晨曲》。画面中,晨曦在远方升起,照耀着打开的夔门。陈可之认为,正是因为画中有明亮的向往,才被选为最终方案。“总要往光明的地方看。”陈可之说。
大会堂的装饰也喜欢以“大”的极限强调艺术的独有性和精致性。“不但作品的尺寸一定要大,作品的主题也必须恢宏大气。”马祥林供职于中国国防大学校史馆,2009年他受中央文献出版社之邀开始研究人民大会堂的历史。在他的印象中,大会堂的装饰画大都以山水、松竹和花鸟为主题,很少出现人物。尤其是领导人以及现当代可辨识出身份的人物画作更是少见。“这也许是大会堂装饰中一项不成文的禁忌.”
事实上,对人物作品的避讳早在大会堂最初装修时就已出现。负责湖南厅装饰的夏纪慎清楚地记得,最早湖南厅选择《毛主席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这幅油画进行装饰,但毛泽东在前往巡视参观过程中明确表示不要挂人像,该画很快被撤。
除绘画外,书法也是人民大会堂悬挂极多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悬挂于金色大厅的书法作品《中华颂》、东大厅的隶书作品《到韶山》以及澳门厅的书法《九九归字图》。
规格巨大的尺寸下,创作和搬运都有故事
不管画的是山水还是花鸟,绝大部分作品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尺寸巨大。所以,创作、搬运、保存都有故事。
2012年初,崔如琢的《荷风盛世》被正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回廊北侧的墙壁上。八张丈二匹的画拼接而成,装裱完成之后,长20米,宽度达3米多,画面总面积比其背面墙壁上的《江山如此多娇》还要大。背面的《江山如此多娇》尺寸为高7米,宽10米,由傅抱石和关山月联袂,花了4个月才完成创作。由于画幅太长,拉画的汽车装不下,只好找了十多个人扛着走到大会堂去。粘贴时,搭了三层架子,光是刷糨子就用了5个人。而曾经在很多年当中都是人民大会堂尺寸最大画作的《幽燕金秋图》长16米,宽3米。
对布置公共厅堂的大幅画来说,作品要与建筑环境的空间、结构形体、色彩协调一致。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许多画作都是依据墙面量身定做,不仅仅是尺寸,在布局、构图、色彩等方面,也需要服从建筑环境整体的需要。
陈可之的油画《三峡晨曲》画了一个多月,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画完后作品要运到北京去,重庆市领导很重视,问陈可之有什么要求。陈说:“不能卷,不能折,运到北京以后我一定要看。”后来重庆专门找了一辆加长的车,把这幅长5.7米,宽1.5米的《三峡晨曲》不卷不折地运到了北京。
这些巨大的画作,当然也需要保养和修复。陈可之每隔几年就要去人民大会堂为他自己那幅《三峡晨曲》上油、上色。人民大会堂的另一棵迎客松,贵宾接待厅内的铁画“迎客松”,由铁画大师储炎庆在1959-1960年完成。后来,铁画开始变形和断裂,大会堂管理处请来了储炎庆的女儿——铁画艺术家储金霞进行修复。
要求画好、创意好懂政治、讲政治到底都有谁有资格为人民大会堂作画?
最有名的是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专程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陈毅、郭沫若、吴晗都亲自参观,周恩来还专门为两位备上茅台。
而更多的名字,却不为普通人所熟知,或者说,不是那么热门。
创作《幽燕金秋图》的侯德昌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在《幽燕金秋图》之前,就曾与领导人有过渊源——1976年,他为毛主席纪念堂书写“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17个金色大字。《幽燕金秋图》受到广泛赞誉,以后“几乎每年都会接到为国家重要场所绘制巨幅山水画和书写大幅书法作品的任务”,仅人民大会堂就有6幅他的作品。
在创作《幽燕金秋图》的时候需要帮手,侯德昌叫上了自己的两个学生——耿安辉和窦宪敏。后来,耿安辉单独为东大厅休息厅创作《大河长歌》,为中南海创作《山高水长》。
悬挂和收藏是两回事。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大会堂共收藏了一千多件艺术作品,也包括一些基层画家的。比如,2007年,刘国辰的《果实累累》被收藏,他是河南一位退休的文化馆干部。2009年,名维松的《报春图》被收藏,他是来自江苏的农民画家。中南海红墙内的收藏也不少。
也有一种人,可以算是专门给“领导人背后”画画的。曾为中南海创作《锦绣江山听涛声》的画家吴进良,自1986年开始在外交部工作。他的作品不仅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等悬挂和收藏,还有上百幅作品作为“国礼”送出。
“懂政治”是红墙画家的显著特质。吴进良就是其中一位。2005年吴进良曾为连战作画。吴想到将紫藤画成龙的形状,又画出两只大公鸡,9只小鸡,其中一只小鸡离鸡群稍远。吴进良解释说,这只孤单的小鸡代表宝岛台湾,总有一天它要回归鸡群,九九归一。9个小时后,一幅充满政治寓意的《合家欢·大吉大利》跃然纸上。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华儿女》杂志报道说,相关领导在看过画作后,曾称赞“画好、创意好;懂政治、讲政治”。
推荐于2017-10-01 · 知道合伙人法律行家
题材长城、山川、迎客松及其他
《幽燕金秋图》是《新闻联播》中出镜率颇高的画作。每逢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步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他们身后就是这幅《幽燕金秋图》。这幅画大致描绘由北戴河老龙头到居庸关一带的秋景。《石家庄日报》解读说,《幽燕金秋图》“磅礴万物,挥斥八极,上逼云霄……表现了雄强博大的民族魂,激越亢奋的时代情”。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悬挂的就是画家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中国周刊》评价说,以母亲河为主题的作品,需要用写实的方法,真实地呈现其形貌中反映其内在的力和神韵。
其实,在中国画的题材里,花鸟也是首选
《中国新闻周刊》提到,画家崔如琢2011年接到人民大会堂的创作邀请,当时崔如琢提出画荷。他说,“荷”,象征“和”,有“和谐”之意。荷叶的风,谐音“逢”,意味“和谐逢盛世”。最终,这张巨幅国画被命名为《荷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