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现麻疹是什么样子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小儿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结合膜炎、流泪羞明、麻疹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中医学认为,麻疹是因外感麻毒时邪而引发的出疹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热、目胞肿赤、泪水汪汪及全 身红色斑疹为主要表现。因其疹点隆起,状如麻粒,故名麻疹,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编辑本段病因及流行病学
现代医学认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春冬季节多见,易感儿为6~8个月以后的婴幼儿。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有局部流行。
编辑本段现代医学病理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含核糖核酸 (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当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约第2日进入附近淋巴结,同时少量病毒入血,通过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肝、脾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入血循环,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同时破坏受侵袭的细胞,出现临床表现。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病机要点为麻毒时邪侵犯肺脾,麻毒外达。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经。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1.前驱期:出疹前24小时可有轻微发热、不适、食欲差。有时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也可不伴发热。 2.出疹期:皮疹形态初为细小、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编辑本段诊断
1.流行病学:多见于冬春。病前2~3周内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过去无水痘病史。 2.临床特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在发病当天即开始出现特殊皮疹(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皮疹有痒感,在同一部位可有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减少或稍增,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 (2)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染色镜检,可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或疱疹液以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病毒抗原,可获阳性结果。 (4)取双份血清以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检查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 (5)病毒分离:以疱疹液为检材,可获阳性结果。 (注)2~5项仅用于非典型病例的检测。 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玫瑰色斑丘疹及退后麦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鼻咽试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麻疹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实验室检查: 1.鼻咽分泌物涂片 早期(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涂片镜检找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 2.病毒分离:发热期取病人血、尿或鼻咽分泌物,可检出麻疹病毒。 3.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4.病毒抗原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查患儿鼻咽分泌物中脱落细胞,可以发现麻疹病毒抗原。 5.抗体检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aware可自测不用抽血祝您健康天 猫!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1.小儿出疹性传染病:如风疹、水痘、猩红热、幼儿急疹等应与本病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发热与皮疹的关系、皮疹特征及有关检查,不难鉴别。 2.肠道病毒感染:如何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多在夏秋季发病,皮疹多样化,可反复出现,疹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 3.药疹:有用药史,无麻疹前驱期症状,皮疹形态不一,躯干少于四肢,停药后逐渐恢复。
编辑本段现代医学疗法
一、对症处理 1.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服用小量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引起虚脱,加重病情。 2.咳嗽剧烈时给镇咳祛痰剂。 3.烦躁不安时可用苯巴比妥类药物。 4.经口入量不足时应静脉输液,但应注意输入量及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二、并发症治疗 1.肺炎:如为继发细菌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2.喉炎:除选用合理抗生素外,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声门下水肿,常用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重者用地塞米松每日0.2mg/kg静点。个别严重呼吸道梗阻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结合膜炎、流泪羞明、麻疹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中医学认为,麻疹是因外感麻毒时邪而引发的出疹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热、目胞肿赤、泪水汪汪及全 身红色斑疹为主要表现。因其疹点隆起,状如麻粒,故名麻疹,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编辑本段病因及流行病学
现代医学认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春冬季节多见,易感儿为6~8个月以后的婴幼儿。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有局部流行。
编辑本段现代医学病理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含核糖核酸 (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当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约第2日进入附近淋巴结,同时少量病毒入血,通过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肝、脾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入血循环,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同时破坏受侵袭的细胞,出现临床表现。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病机要点为麻毒时邪侵犯肺脾,麻毒外达。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经。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1.前驱期:出疹前24小时可有轻微发热、不适、食欲差。有时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也可不伴发热。 2.出疹期:皮疹形态初为细小、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编辑本段诊断
1.流行病学:多见于冬春。病前2~3周内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过去无水痘病史。 2.临床特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在发病当天即开始出现特殊皮疹(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皮疹有痒感,在同一部位可有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减少或稍增,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 (2)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染色镜检,可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或疱疹液以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病毒抗原,可获阳性结果。 (4)取双份血清以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检查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 (5)病毒分离:以疱疹液为检材,可获阳性结果。 (注)2~5项仅用于非典型病例的检测。 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玫瑰色斑丘疹及退后麦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鼻咽试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麻疹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实验室检查: 1.鼻咽分泌物涂片 早期(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涂片镜检找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 2.病毒分离:发热期取病人血、尿或鼻咽分泌物,可检出麻疹病毒。 3.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4.病毒抗原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查患儿鼻咽分泌物中脱落细胞,可以发现麻疹病毒抗原。 5.抗体检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aware可自测不用抽血祝您健康天 猫!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1.小儿出疹性传染病:如风疹、水痘、猩红热、幼儿急疹等应与本病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发热与皮疹的关系、皮疹特征及有关检查,不难鉴别。 2.肠道病毒感染:如何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多在夏秋季发病,皮疹多样化,可反复出现,疹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 3.药疹:有用药史,无麻疹前驱期症状,皮疹形态不一,躯干少于四肢,停药后逐渐恢复。
编辑本段现代医学疗法
一、对症处理 1.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服用小量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引起虚脱,加重病情。 2.咳嗽剧烈时给镇咳祛痰剂。 3.烦躁不安时可用苯巴比妥类药物。 4.经口入量不足时应静脉输液,但应注意输入量及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二、并发症治疗 1.肺炎:如为继发细菌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2.喉炎:除选用合理抗生素外,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声门下水肿,常用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重者用地塞米松每日0.2mg/kg静点。个别严重呼吸道梗阻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