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在什么省份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
鄱阳湖南北长约17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74公里,南宽北窄,形似葫芦,面积约396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1米,最深达23米。它的湖面因季节变化伸缩性很大,历来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之说。在枯水期,湖面面积为500平方公里,洪水期面积可达3960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鄱阳湖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庐山风景区在湖西北岸,鞋山在湖口,石钟山、南山等脍炙人口的名胜,都融汇于鄱阳湖这幅巨大的画卷之中。
鄱阳湖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水温适度,水草丰美,极宜鱼类繁殖生长。湖内鱼类多达百余种,特产三角河蚌、银鱼、鳖、乌鱼等,其中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特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鄱阳湖
2023-08-28 广告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
鄱阳湖湖体分属江西省的九江市濂溪区(原庐山区)、湖口县、庐山市(原星子县)、共青城市、都昌县、永修县、南昌市新建区、鄱阳县、余干县、南昌县、进贤县等地区。
湖体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公里,宽3~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扩展资料:
鄱阳湖的形成与演变: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
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这里下陷成为盆地,盆地范围广及今江西北部、湖北黄梅地区和安徽宿松、望江一带。
至1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时,断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而盆地内则河道纵横,池塘密布。此后由于冰后期的海侵,整个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并成为长江的宽阔河段。《尚书·禹贡》已记有“彭蠡”,《汉书》则记为“彭泽”。
三国时,彭泽分为南北两湖,长江从两湖之间的地峡上流过。后北湖演化为鄂皖交界的龙感湖、安徽境内的大官湖和泊湖。南湖则逐渐南侵,至南朝时湖水直抵新建樵舍附近,使汉初设置的鄡阳县大部分和海昏县一部分被淹没,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
隋时因湖水逼近鄱阳山(原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后因地名鄱阳而称鄱阳山。据考,它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未找到此山)而名鄱阳湖。
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渐北撤,明清时又南侵。此时湖形似葫芦,北段别称落星湖(因人们以为湖中一小岛是陨星而名)、左蠡湖;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族亭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鄱阳湖
2015-09-17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重要湖泊。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米~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时仅500平方公里,[2]据2008年水文资料,当湖水位22.59米时,湖泊面积为4070平方公里。[3][2]
鄱阳湖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水源供给,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附近汇入长江。
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1]
中文名
鄱阳湖
古称
彭蠡、彭蠡泽、彭泽
地理位置
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最大面积
3,150平方公里
最小面积
526平方公里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