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作文结尾怎么写?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温暖是黑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让迷失方向的人走向光明;温暖是雪地里的一个火堆,让寒冷的人们感到扑面的热气;温暖是沙漠中稀有的一滴水,让口干舌燥的人感到甘甜。
寒冬来临,漫天的雪花飞舞着,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格外的冷,不时地用手捂住嘴,好暖和一些。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看上去四五十岁的老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的撕。
虽然是在对面,但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手被冻得通红,那红色,好似火一般。
当她认真的清除了好几张广告纸之后,又继续走到另一张跟前。但是,我看到,她右手举起来,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她微微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怎么回事?她为什么不清楚她?她是在偷懒吗?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我刚想去看个究竟,却又见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我原以为她会把那张纸清除,却没想到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摇摇头,转身离开了。
见次,我更加疑惑了,便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上面写着:赵杰,16岁,男……
疑窦冰释,我在这瞬间明白了一切。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雪花仍如鹅毛般飞舞着,乐我不再觉得冷了,而是感觉格外的温暖。
冬天是寒冷的。但他也会让人感到温暖,正如那两位清洁工一般,这世间的那种浓浓的暖意,是源自于那火一般炙热的心。正是这种‘神圣’的火,点燃了我心中的那一瓣瓣心香。我想,它的温暖足够萦绕我的一生。
寒冬来临,漫天的雪花飞舞着,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格外的冷,不时地用手捂住嘴,好暖和一些。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看上去四五十岁的老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的撕。
虽然是在对面,但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手被冻得通红,那红色,好似火一般。
当她认真的清除了好几张广告纸之后,又继续走到另一张跟前。但是,我看到,她右手举起来,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她微微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怎么回事?她为什么不清楚她?她是在偷懒吗?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我刚想去看个究竟,却又见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我原以为她会把那张纸清除,却没想到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摇摇头,转身离开了。
见次,我更加疑惑了,便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上面写着:赵杰,16岁,男……
疑窦冰释,我在这瞬间明白了一切。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雪花仍如鹅毛般飞舞着,乐我不再觉得冷了,而是感觉格外的温暖。
冬天是寒冷的。但他也会让人感到温暖,正如那两位清洁工一般,这世间的那种浓浓的暖意,是源自于那火一般炙热的心。正是这种‘神圣’的火,点燃了我心中的那一瓣瓣心香。我想,它的温暖足够萦绕我的一生。
展开全部
如果世界是一片碧蓝的天空,那么每个人都是天空中的片片云朵;如果世界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那么每个人都是小溪里的滴滴清泉;如果世界是清澈见底的池塘,那么每个人都是池塘里自由自在的鱼儿;如果世界是一朵色彩缤纷的花朵,那么每个人都是花朵中的丝丝花粉;如果世界是一滴清澈的水滴,那么每个人都是水滴中永不停息的水分子;如果世界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家,那么每个人都是家中息息相关的亲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7-01-06
展开全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这儿只谈谈后者。如何说话才算好呢?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如何激活读者的大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想想读者的大脑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即是说,我们首先要研究读者语言解读背后的生命状态。
笔者以为读者的生命状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简述如下:
其一,大脑机能自主化。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惫。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留给大脑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漂亮”自然就不如“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后者需要大脑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加工才能获得“不漂亮”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给了大脑快感,因为满足了大脑“机能自主化原则”。“峨嵋山月半轮秋”较“峨嵋山秋月半轮”有诗意,也正在于语序的倒错而使大脑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这是“大脑机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第一个以花喻女儿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骚人墨客游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
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也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而将“到”“满”……易“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
其四,认知选择情感化。个人在物质的及社会的环境里,选择对象形成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个人重视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绪的对象。因此,读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的表现力自然强于“绿色的邮筒立在街的对面”。“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较“摇”好,原因在着一“弄”字,花不复花,影不复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当然,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们是浑沌的、整体的、综合的,相互包容而化为一种生命状态。
我们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读者的这一生命状态。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不就是两种生命状态的交流、碰撞、沟通吗?而作品不就是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吗?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
为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语言传达总则: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
“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从前文所举例,不难理解这一传达总则。这一总则下,笔者又演绎出六项技术:
其一,联比。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 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组句子,我们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
其二,泛灵。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2.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
第二句生动些。表面看,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却是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泛灵”意识,却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笔端。我们的文章枯干生涩,多由于极度缺乏“泛灵”意识。
其三,换元。数学中常用换元法将问题简捷化,其实换元思想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神经学家为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头做桌子……自然,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思想而增色。因为换元可以给读者大脑输入新信息,激起大脑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两组句子:
1.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2.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两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见达观,形象感强,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错。汉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是倒错一下词句的语序,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则完全变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倒错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前文所举的李白诗句“峨嵋山月半轮秋”之所以诗意盎然,也正是倒错的作用。其实,诗歌中常借助倒错获得新奇妙语。“黄叶蝉吟晚”是诗,而“黄叶晚蝉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儿孩儿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是诗,而“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夜晚我便来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强化。强化其实是通过增加修饰成分或换取称谓将事物细化、形象化。举例便知,“一只狗”自然不如“一只卷毛狗”形象,而“一只黄色的卷毛狗”自然又具体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个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这一句不能为我们提供除现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将书的名字写出,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读《围城》和读《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线,两支竹签,可以织出各样的毛衣;几粒石子,几条经纬,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样复杂的棋,更何况我们拥有几千上万的汉字呢?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术,写作便不再“谈虎色变”。但是,若以为技术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为写作背后生命状态的获得才是写作的根柢。而养根之法在于三种对话:
一是通过阅读与大师们对话;
一是通过参与与生活对话;
一是通过灵魂让原我与超我对话。
笔者以为读者的生命状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简述如下:
其一,大脑机能自主化。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惫。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留给大脑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漂亮”自然就不如“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后者需要大脑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加工才能获得“不漂亮”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给了大脑快感,因为满足了大脑“机能自主化原则”。“峨嵋山月半轮秋”较“峨嵋山秋月半轮”有诗意,也正在于语序的倒错而使大脑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这是“大脑机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第一个以花喻女儿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骚人墨客游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
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也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而将“到”“满”……易“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
其四,认知选择情感化。个人在物质的及社会的环境里,选择对象形成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个人重视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绪的对象。因此,读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的表现力自然强于“绿色的邮筒立在街的对面”。“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较“摇”好,原因在着一“弄”字,花不复花,影不复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当然,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们是浑沌的、整体的、综合的,相互包容而化为一种生命状态。
我们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读者的这一生命状态。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不就是两种生命状态的交流、碰撞、沟通吗?而作品不就是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吗?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
为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语言传达总则: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
“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从前文所举例,不难理解这一传达总则。这一总则下,笔者又演绎出六项技术:
其一,联比。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 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组句子,我们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
其二,泛灵。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2.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
第二句生动些。表面看,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却是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泛灵”意识,却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笔端。我们的文章枯干生涩,多由于极度缺乏“泛灵”意识。
其三,换元。数学中常用换元法将问题简捷化,其实换元思想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神经学家为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头做桌子……自然,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思想而增色。因为换元可以给读者大脑输入新信息,激起大脑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两组句子:
1.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2.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两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见达观,形象感强,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错。汉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是倒错一下词句的语序,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则完全变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倒错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前文所举的李白诗句“峨嵋山月半轮秋”之所以诗意盎然,也正是倒错的作用。其实,诗歌中常借助倒错获得新奇妙语。“黄叶蝉吟晚”是诗,而“黄叶晚蝉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儿孩儿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是诗,而“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夜晚我便来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强化。强化其实是通过增加修饰成分或换取称谓将事物细化、形象化。举例便知,“一只狗”自然不如“一只卷毛狗”形象,而“一只黄色的卷毛狗”自然又具体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个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这一句不能为我们提供除现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将书的名字写出,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读《围城》和读《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线,两支竹签,可以织出各样的毛衣;几粒石子,几条经纬,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样复杂的棋,更何况我们拥有几千上万的汉字呢?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术,写作便不再“谈虎色变”。但是,若以为技术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为写作背后生命状态的获得才是写作的根柢。而养根之法在于三种对话:
一是通过阅读与大师们对话;
一是通过参与与生活对话;
一是通过灵魂让原我与超我对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想起我们的从前虽然苦涩,但我愿意忽略这苦涩,独享这苦涩中的欢乐,并把它画为我前进的动力!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那么想念我们的曾经?是否也和我一样,把那些犹如钢琴曲那样悦耳动听的一点一滴当做你前进的动力呢……?
这样写行吗?这个是两个人之间的
**,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那么想念我们的曾经?是否也和我一样,把那些犹如钢琴曲那样悦耳动听的一点一滴当做你前进的动力呢……?
这样写行吗?这个是两个人之间的
追问
请问还有短一点的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开头: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就是这轻轻的一触,让多少英雄落泪,让多少浪子回头;就是这轻轻的一触,才演绎出人世间如此之多的悲欢离合,铭心刻骨。
结尾: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感动,并在不断的感动之中,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并不是故作伤感,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尽管世俗的东西已经让身边的事物变的模糊不清,尽管这样的感动变的越来越少。然而我们的生命需要象感动这样的东西如夜空中的繁星闪闪发光,照亮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需要……
温暖,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这类情感极为丰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摆脱那种“爸爸关心”“妈妈呵护”的平常题材,学会从 “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生活贫困时陌生人的照顾”等方面取材。继而要学会挖掘新颖角度:如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自己生日那天不同寻常的经历来;用引出误会的方法,描写师生之间曲折的经历;用童话的形式,畅想动物对人类的感激;用日记的形式,逐一展开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故事。例文《今夜长明灯没亮》仿名著《灯》而作,仿中有创,情感真挚;《别样的幸福》则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离异家庭里子女的独特感受。 (300字)
【满分作文一】
今夜长明灯没亮
谢 瑶
晚自习后,我匆匆往家赶,和往常一样,穿过一条长而漆黑的过道,便来到了家门前的小巷里。抬头一望,四楼那盏长明灯今天竟然熄灭了,整幢楼沉睡在一片黑暗之中。我心猛地一沉,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眉批:波澜顿起,下笔含情。】
不管是狂风细雨,还是数九寒天,每次自习回家,我在路上从来不敢耽搁,只要想起四楼那盏“茕茕孑立”的灯泡发出的耀眼光芒,我便知道妈妈正在等着我。然而今夜,我感到今天自己好像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知道,自己真的伤了妈妈的心。【眉批:点明灯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还是白天,我在书店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名著《魂断蓝桥》,便跑回家缠着妈妈要钱。妈妈下岗四年了,本来就很节约的她,现在更节俭了。一听说要三十八块钱买课外书,她久久地坐在桌子旁默不出声。看到妈妈那极不情愿的样子,我不容商量,一把抢过她的外套,掏出五十元钱,溜出了家门。【眉批:动作描写传神,“抢”、“掏”、“溜”三个字形象地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书是买到了,可一直心有余悸。
【眉批:回忆往事,交代故事原委,为下文的歉疚作铺垫。】
我拖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往上爬。平时短短的梯道今天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四十层、四百层,漫长而又遥远。我才感到,这盏平常的灯,在自己心中原来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也明白,在寂静黑暗的旅途中是妈妈点亮的这盏灯帮我驱走了黑暗、寒冷和迷茫,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限勇气。我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擦干泪水,打开门。屋里一片漆黑——妈妈已经睡了。【眉批: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进一步交代自己的内心感受。】
放下书包,轻轻来到妈妈房间里,只听见床上传来辗转反侧的声音。我轻轻走到床头,也许我的声音太大,吵醒了妈妈。她扯亮灯,坐起来,用嘶哑的声音说:“回来了?妈妈今天不太舒服,没有等你……”
我走上前,吻了一下妈妈。当我触及妈妈的脸颊时,猛然发现妈妈脸上浸满了湿润的泪水。我鼻子一酸,禁不住把身子紧紧地贴在了妈妈怀里。 夜更深了,望着这盏照亮我归途的小灯,我觉得,今夜那灯光似乎比往常更亮、更温暖。【眉批:母亲的宽容让作者感动不已,这一情节较好地反映了“我”在实践的成长。】
(评荐老师:罗小军) (890字)
【满分作文二】
别样的幸福
肖琴
我,实在嫉妒别人期待暑假时的快乐。对于我,它实在是可有可无的。回家的路上,车子一路颠簸,小中巴拥挤热闹,车箱里弥漫着汗臭味。但,我还是希望车子开慢一些,路长远一些,最好是没有尽头。
站在家门口,我不企盼他们有谁会开门欢迎我。我用自己的钥匙开门。父亲独自坐在沙发上抽烟,母亲肯定不在家。“爸爸。”我叫了一声。“回来了。”父亲的语气平淡得很,他向来是这样。
我“嗯”了一声,便进自己的房间收拾东西。想加煤烧水洗澡,走到厨房,才想起早在一个月前我放月假回来时煤炉就冷了。热水器也坏了,我只能用液化气烧水,幸庆液化气罐还有能源。父亲一直保持着我初进门时的状态,我们也没有说第二句话。
“你洗了澡去那边吃饭吧!”这是父亲说的。
“那边?那边是哪边?母亲那儿吗?”我笑了,一种自己都无法言明的笑。这一个月,究竟成就了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无论如何,我只想笑,一种多么可怕的笑啊!从卧室出来,父亲已经出去了,只剩下一股烟味。
母亲的店里忙碌而喧哗,我的出现没有声息。母亲正在招呼客人,见到我,表情转变得很快——她很开心。“什么时候回来的?吃饭了没有?”
“没。”我又笑了。
“后面厨房有饭,叫吴师傅热一热。对了,把案台上的碗洗了,妈妈太忙,店里的小姐毛手毛脚的。”我的笑顿了一下,不过没有停下来。我感觉得到,一种安静而和谐的笑一直洋溢在我的脸上,吃饭,洗碗。然后,跟忙碌的母亲道一声再见,走黑漆漆的夜路独自回家。
躺在床上,我想着一连串的问题:他们离了吗?或者仅仅是分居?我究竟是属于谁的?母亲大概很久没回家了吧?……想着想着,就睡了。半夜,有电话铃声,我从一个自己都迷糊的恶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早已拥被而哭。是母亲的电话,说明天中午到她店里吃饭,炖了一只仔鸡给我补身子。我一看表,12点了。母亲已经歇下来了吧。那一刻,心里很暖。当我再次躺在床上,我感受得到父亲轻轻走进了我的房间,抚摸着我被风扇吹得冰冷的手,将滑落的毯子拉上,再关掉风扇,离开。我心里更暖。
父亲是我的父亲,母亲是我的母亲,他们都在爱着我。想着想着,一般暖流向我涌来。
【简评】本文写的便是一个矛盾家庭里的女孩的一种独特感受。作者用细腻、真实的笔触去描写父母的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不同方式的关爱,把母亲的热情大方、父亲的深沉内向写得颇为感人。另外,在情节的安排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首先极力描写自己的怨气与不满,直到结尾才一笔收束,写出了父母在分居情况下对我一如既往的关心。 (评荐老师:罗小军) (1000字)
【满分作文三】
明天中考
钟国强
等 待
明天就要进行中考了,我却一刻也静不下来。一个人呆在家里,真是孤独得可怕。记得前几天,妈妈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全程陪护,为了提醒自己,她还在日历上特意画了两个大大的圆圈。可刚才,她竟狠心地“丢”下我,一个人走了。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会有如此的“不幸”呢?我只得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夜空,默默地等等妈妈。
失 望
“叮咚、叮咚、叮咚。”清澈的敲门声响了三下,听到熟悉的声音,我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我知道,是妈妈回来了。兴奋地打开门,我想把妈妈迎进屋,可妈妈说:“忘记带锁匙了!”我的心凉了半截,兴奋的心情一时跌落了下来。
刚坐下一会,门铃又响了起来。会是谁呢?我满怀疑惑地打开门,“又是妈妈!”她笑盈盈地站在门口,也没有注意我紧绷的脸,依然笑容满面地说:“下雨了,帮我把伞拿过来吧。”我毫无表情地把伞递到妈妈手上。妈妈一转身,我便“砰”地关上了大门。谁会想到,在这关键时刻,妈妈却好象在故意捉弄我。
感 动
还没有坐稳,门铃又响了。我不由暗暗咒骂,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我想静一静的时候来了。猛地打开门,天啊!还是妈妈!我气呼呼地说:“你又忘了带了什么?”妈妈见我这模样,笑容竟然一点也没有褪去,她用手摸了摸我的脸,说:“我这粗心的毛病就是改不了。”说完,她利索地把我领进厨房,说:“明天中考,我为你准备了一些点心,晚上别忘了吃一点!”说完又从厨柜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牛奶和面包,说是明天的早点,接着又急冲冲地跑进书房,原来妈妈还为我准备好了考试用的文具。
我沉浸在飞扬的思绪里,妈妈早已消失在茫茫的雨幕中。缓缓地回到写字台旁,我才发现,眼里热热的。
【简评】 本文叙述了考试前一天晚上,考生和妈妈的一次不同寻常的交往。作者打破传统写法,抓住“三次开门”、“两次关门”时的不同感受,真实而又准确地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静静地关上”“砰地关上”“猛地打开门”等细节描写得非常好,传神地反映了“我”由“怨”“恨”到“爱”的心理变化过程 写了好久的求赞哦~~~~\(≧▽≦)/~
结尾: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感动,并在不断的感动之中,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并不是故作伤感,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尽管世俗的东西已经让身边的事物变的模糊不清,尽管这样的感动变的越来越少。然而我们的生命需要象感动这样的东西如夜空中的繁星闪闪发光,照亮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需要……
温暖,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这类情感极为丰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摆脱那种“爸爸关心”“妈妈呵护”的平常题材,学会从 “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生活贫困时陌生人的照顾”等方面取材。继而要学会挖掘新颖角度:如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自己生日那天不同寻常的经历来;用引出误会的方法,描写师生之间曲折的经历;用童话的形式,畅想动物对人类的感激;用日记的形式,逐一展开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故事。例文《今夜长明灯没亮》仿名著《灯》而作,仿中有创,情感真挚;《别样的幸福》则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离异家庭里子女的独特感受。 (300字)
【满分作文一】
今夜长明灯没亮
谢 瑶
晚自习后,我匆匆往家赶,和往常一样,穿过一条长而漆黑的过道,便来到了家门前的小巷里。抬头一望,四楼那盏长明灯今天竟然熄灭了,整幢楼沉睡在一片黑暗之中。我心猛地一沉,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眉批:波澜顿起,下笔含情。】
不管是狂风细雨,还是数九寒天,每次自习回家,我在路上从来不敢耽搁,只要想起四楼那盏“茕茕孑立”的灯泡发出的耀眼光芒,我便知道妈妈正在等着我。然而今夜,我感到今天自己好像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知道,自己真的伤了妈妈的心。【眉批:点明灯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还是白天,我在书店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名著《魂断蓝桥》,便跑回家缠着妈妈要钱。妈妈下岗四年了,本来就很节约的她,现在更节俭了。一听说要三十八块钱买课外书,她久久地坐在桌子旁默不出声。看到妈妈那极不情愿的样子,我不容商量,一把抢过她的外套,掏出五十元钱,溜出了家门。【眉批:动作描写传神,“抢”、“掏”、“溜”三个字形象地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书是买到了,可一直心有余悸。
【眉批:回忆往事,交代故事原委,为下文的歉疚作铺垫。】
我拖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往上爬。平时短短的梯道今天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四十层、四百层,漫长而又遥远。我才感到,这盏平常的灯,在自己心中原来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也明白,在寂静黑暗的旅途中是妈妈点亮的这盏灯帮我驱走了黑暗、寒冷和迷茫,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限勇气。我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擦干泪水,打开门。屋里一片漆黑——妈妈已经睡了。【眉批: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进一步交代自己的内心感受。】
放下书包,轻轻来到妈妈房间里,只听见床上传来辗转反侧的声音。我轻轻走到床头,也许我的声音太大,吵醒了妈妈。她扯亮灯,坐起来,用嘶哑的声音说:“回来了?妈妈今天不太舒服,没有等你……”
我走上前,吻了一下妈妈。当我触及妈妈的脸颊时,猛然发现妈妈脸上浸满了湿润的泪水。我鼻子一酸,禁不住把身子紧紧地贴在了妈妈怀里。 夜更深了,望着这盏照亮我归途的小灯,我觉得,今夜那灯光似乎比往常更亮、更温暖。【眉批:母亲的宽容让作者感动不已,这一情节较好地反映了“我”在实践的成长。】
(评荐老师:罗小军) (890字)
【满分作文二】
别样的幸福
肖琴
我,实在嫉妒别人期待暑假时的快乐。对于我,它实在是可有可无的。回家的路上,车子一路颠簸,小中巴拥挤热闹,车箱里弥漫着汗臭味。但,我还是希望车子开慢一些,路长远一些,最好是没有尽头。
站在家门口,我不企盼他们有谁会开门欢迎我。我用自己的钥匙开门。父亲独自坐在沙发上抽烟,母亲肯定不在家。“爸爸。”我叫了一声。“回来了。”父亲的语气平淡得很,他向来是这样。
我“嗯”了一声,便进自己的房间收拾东西。想加煤烧水洗澡,走到厨房,才想起早在一个月前我放月假回来时煤炉就冷了。热水器也坏了,我只能用液化气烧水,幸庆液化气罐还有能源。父亲一直保持着我初进门时的状态,我们也没有说第二句话。
“你洗了澡去那边吃饭吧!”这是父亲说的。
“那边?那边是哪边?母亲那儿吗?”我笑了,一种自己都无法言明的笑。这一个月,究竟成就了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无论如何,我只想笑,一种多么可怕的笑啊!从卧室出来,父亲已经出去了,只剩下一股烟味。
母亲的店里忙碌而喧哗,我的出现没有声息。母亲正在招呼客人,见到我,表情转变得很快——她很开心。“什么时候回来的?吃饭了没有?”
“没。”我又笑了。
“后面厨房有饭,叫吴师傅热一热。对了,把案台上的碗洗了,妈妈太忙,店里的小姐毛手毛脚的。”我的笑顿了一下,不过没有停下来。我感觉得到,一种安静而和谐的笑一直洋溢在我的脸上,吃饭,洗碗。然后,跟忙碌的母亲道一声再见,走黑漆漆的夜路独自回家。
躺在床上,我想着一连串的问题:他们离了吗?或者仅仅是分居?我究竟是属于谁的?母亲大概很久没回家了吧?……想着想着,就睡了。半夜,有电话铃声,我从一个自己都迷糊的恶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早已拥被而哭。是母亲的电话,说明天中午到她店里吃饭,炖了一只仔鸡给我补身子。我一看表,12点了。母亲已经歇下来了吧。那一刻,心里很暖。当我再次躺在床上,我感受得到父亲轻轻走进了我的房间,抚摸着我被风扇吹得冰冷的手,将滑落的毯子拉上,再关掉风扇,离开。我心里更暖。
父亲是我的父亲,母亲是我的母亲,他们都在爱着我。想着想着,一般暖流向我涌来。
【简评】本文写的便是一个矛盾家庭里的女孩的一种独特感受。作者用细腻、真实的笔触去描写父母的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不同方式的关爱,把母亲的热情大方、父亲的深沉内向写得颇为感人。另外,在情节的安排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首先极力描写自己的怨气与不满,直到结尾才一笔收束,写出了父母在分居情况下对我一如既往的关心。 (评荐老师:罗小军) (1000字)
【满分作文三】
明天中考
钟国强
等 待
明天就要进行中考了,我却一刻也静不下来。一个人呆在家里,真是孤独得可怕。记得前几天,妈妈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全程陪护,为了提醒自己,她还在日历上特意画了两个大大的圆圈。可刚才,她竟狠心地“丢”下我,一个人走了。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会有如此的“不幸”呢?我只得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夜空,默默地等等妈妈。
失 望
“叮咚、叮咚、叮咚。”清澈的敲门声响了三下,听到熟悉的声音,我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我知道,是妈妈回来了。兴奋地打开门,我想把妈妈迎进屋,可妈妈说:“忘记带锁匙了!”我的心凉了半截,兴奋的心情一时跌落了下来。
刚坐下一会,门铃又响了起来。会是谁呢?我满怀疑惑地打开门,“又是妈妈!”她笑盈盈地站在门口,也没有注意我紧绷的脸,依然笑容满面地说:“下雨了,帮我把伞拿过来吧。”我毫无表情地把伞递到妈妈手上。妈妈一转身,我便“砰”地关上了大门。谁会想到,在这关键时刻,妈妈却好象在故意捉弄我。
感 动
还没有坐稳,门铃又响了。我不由暗暗咒骂,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我想静一静的时候来了。猛地打开门,天啊!还是妈妈!我气呼呼地说:“你又忘了带了什么?”妈妈见我这模样,笑容竟然一点也没有褪去,她用手摸了摸我的脸,说:“我这粗心的毛病就是改不了。”说完,她利索地把我领进厨房,说:“明天中考,我为你准备了一些点心,晚上别忘了吃一点!”说完又从厨柜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牛奶和面包,说是明天的早点,接着又急冲冲地跑进书房,原来妈妈还为我准备好了考试用的文具。
我沉浸在飞扬的思绪里,妈妈早已消失在茫茫的雨幕中。缓缓地回到写字台旁,我才发现,眼里热热的。
【简评】 本文叙述了考试前一天晚上,考生和妈妈的一次不同寻常的交往。作者打破传统写法,抓住“三次开门”、“两次关门”时的不同感受,真实而又准确地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静静地关上”“砰地关上”“猛地打开门”等细节描写得非常好,传神地反映了“我”由“怨”“恨”到“爱”的心理变化过程 写了好久的求赞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