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简介
1984年,同济大学才又重新设立生物、医学类专业。1997年全国性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同年五月,同济大学在九十周年校庆是举行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揭牌仪式。2002年正式招收全日制本科,并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办学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创立开始,直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将闻名国内外的同济大学医学院迁离同济为止的45年中,曾培养了一大批生物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济校友中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十多位两院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96年,在整合全校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02年4月1日,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2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目前设有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转基因中心、生物工程中心、生命科学分析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微量元素研究所、生物资源应用技术研究所、蛋白质研究所和模式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
学院在理工医结合、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日本滋庆学园合作创办了“医疗信息技术”高职专业;与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合作创办“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与原上医大、上二医大、二军大等就外科学、口腔医学、运动医学等学科采用医工双导师制合作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博士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十多所大学、著名企业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研究生合作培养、合作科研与广泛的学术交流。
在科研方面,自主承担或与国内外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开发性项目,并在生物技术、脑功能分析、康复医学工程等方面拥有专利十多项。曾获得多项国家、中科院、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自成立以来,除1997申请获得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外, 2003年申请获得了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5年申请获得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本科生相接近,培养学生的质量不断提高。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基地方面,同济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筹建于2001年9月,并于2002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36所“基地”高校之一。同济大学“基地”建设依托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其他相关学院和企业,集教学、研发、产业于一体,为21世纪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培养既具有广博的生物技术理论和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和经营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基地” 实行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探讨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学研产”途径。 “基地”承担了全校非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生命科学基础普及教育和中西部地区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基地”的发展为我校生命科学的超常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步使同济大学“基地”成为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结合体,为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学院现有专职、兼职人员中,中科院院士3人,教授12人,兼职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兼职副教授4人,讲师19人, 归国留学人员20余人,多数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是一支掌握高新技术、充满活力的学科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