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没有善恶的标准?

佛教中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 佛教中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 展开
 我来答
cc_bird
推荐于2016-01-15 · TA获得超过17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是最基本的: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您还可以看看《太上感应篇》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622.htm

戒妄居士
2009-02-28 · TA获得超过18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7万
展开全部
贪嗔痴心引发杀盗淫妄语四恶。此四恶但有所犯即名为大!即便心起亦为不善。吃肉断慈悲心招惹冤债。酒气昏沉迷人心性,能障理智,易引发四恶。贪嗔痴杀盗淫妄酒肉此为恶当弃之。古传有济公,实无可考究。即便是真实,传言亦有误。只道“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却不知后有两句“世人若学我,是向魔道行。”现下亦有外道师行种种淫乱邪术,诅咒蛊术,杀生祭拜等妄称能速得佛,正是佛于《楞严经》中指出未来世中天魔外道坏乱佛法之行径,绝不可信。
以此为界,即是不恶。能多做饶益深信因果,念佛读经即为善。世间之善常生天道人间,但未能脱离生死轮回;唯有发心修行究竟觉悟方断生死轮回。请看下面:
A:“医生治病救人那才是大善!”
B:“医生救人固然高明!但是佛菩萨更高明!”
A:“如何?”
B:“能令众生根本不得病!再好的世间救助也只在苦痛之后,信佛念佛,忏悔罪过则能消宿业恶报,压根不得病,又何需治呢?非只疾病,世间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能说是弥补,救得一时一世,不能越世相救。而若用佛法正心,则能救千生万世乃至无量究竟解脱。人生福罪二报唯有心所生,如同日所思夜所梦,一切起心动念都将化作境像出来,这个镜像便是生生世世包括六道轮回十类众生乃至一切见闻受触皆是化出的境像,故而这一世当中的善人也有遭逢灾劫的时候,不善也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正如同居住在美好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恶梦,居住在恶虐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好梦,梦皆由心念幻化,人一世的境像发生也非由此生的作为单一决定,但是也能影响。这种心念与境像的幻化是随缘的,所以不该抱怨“为什么有的善人遭厄,有的不善无灾”正如人不该抱怨“我过得这么好,你偏要化出恶梦!我过的这么差你偏要化出好梦!”境像的幻化皆与心念有关,非只一世的心念,而是无始以来的一切念想交织幻化,其间非是有谁主宰,而是一个“心”在作用,所以“心外无法”。佛法正是这个“心”的阐述,修行也正是了知觉悟一切本末究竟,原来一切皆是妄想妄生,从而究竟觉了幻灭一切妄想而实无妄想可灭,即为解脱而实无解脱者,亦无解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08
展开全部
佛教中有善恶的标准,它被称为“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包括:1. 不杀生:不伤害任何生命。2. 不偷盗:不占有他人的物品。3. 不邪淫:不从事有伤风化的行为。4. 不妄语:不说谎或散布谣言。5. 不饮酒:不饮用酒精饮料。这些戒律标志着佛教信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责任和关注。佛教也看重拥有善良的思想,平和的心态和智慧,以培养合适的行为和思想个人的指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fjlsj_2008
2009-02-27 · TA获得超过4.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08万
展开全部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相反的就是十恶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铅笔盒儿
2009-02-27 ·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铅笔盒儿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采纳数:907 获赞数:9055
坚定的佛弟子。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管理学院民工家属系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无善无恶。无无善也无无恶。这是终极境界的标准。是出世间法。
世间法起心动念就有对立面之分。
再低一点,就是人为设定的所谓的善恶之分。
后面这两点是无常的。不能执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