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问题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哪些是详写?写出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透露出老北京人()生活,()生活的美好心愿?拜托喽!~~~~~好的我会追加分的!~~~~谢谢了!~~~~~...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哪些是详写?写出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 ),透露出老北京人( )生活,( )生活的美好心愿?

拜托喽!~~~~~好的我会追加分的!~~~~谢谢了!~~~~~~等待ING........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f3dbcc8ba5
2009-03-01 · TA获得超过22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1万
展开全部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五、相关链接

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柳韦才0I5eff
2009-02-28 · TA获得超过32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4.5万
展开全部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五、相关链接

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3.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皓月长啸
2009-03-01 · TA获得超过37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7.5万
展开全部
(1)除夕详写
(2)正月初一详写
(3)元宵详写
写出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喜庆),透露出老北京人(丰富多采的)生活,(流露出了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心愿.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汀暄
2009-02-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心情 喜庆 永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