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喜剧的代名词是谁?
2019-04-08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生平简介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1977年12月25日卒于瑞士沃韦河畔科西部。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启斯东电影公司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看中。1913年末,卓别林与启斯东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电影生涯。每周拍摄一部只有一本的喜剧片。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足登大皮靴、手持条竹手杖、走路像鸭子的小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启斯东喜剧片《阵雨之间》中出现,成为独树一帜的卓别林喜剧电影的主要形象。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这些影片标志着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和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的成长过程。1972年,卓别林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封号。
历史业绩最初卓别林是在塞纳特手下拍摄一些“启斯东喜剧”,在这些实践中他迅速的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对电影表演、剪辑和结构了如指掌。在早期影片里就已经出现了经典的流浪汉造型:过分小的背心和过分肥大的裤子,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和一根手杖,卓别林不断改进他的流浪汉的形象和内在品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以后,卓别林立即超越了塞纳特银幕世界的简单和愚蠢,试图围绕着更为严肃的社会主题来构成他的影片,例如对温暖舒适的期望、对爱情和温情的渴求,或个人品格与社会习俗之问的冲突。当然在启斯东,卓别林一直都是一个粗鲁、勇敢、兴高采烈的流浪汉形象,但他的内在气质已经使他脱颖而出。
一年以后卓别林转到爱赛耐公司,拍摄了15部短片。这段时间卓别林人气直升,甚至超过了格里菲斯,他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主题和风格。这段时间里卓别林拍摄了他第一部代表性的作品《流浪汉》,在影片中卓别林扮演一个自然之子,他见义勇为,保护一个漂亮的姑娘,但最后仍然不能得到美人的芳心。这以后卓别林一直延续了他的这种人物命运:一个永远不被社会承认、不能取得成功的小人物。从此,卓别林的影片一直都坚持严肃的主题和卓越的喜剧相结合。在《移民》中,卓别林以滑稽的方式重述了移民到美国的难题。《安乐街》是这批影片中最尖锐最成熟的,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天性的理想主义的陈词滥调的讽刺性揭露。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以滑稽的方式表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贫困、饥饿、暴力、吸毒等,不是一句理想主义的空话可以解决的,人的生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1922年,卓别林为了摆脱好莱坞电影商人的制约,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艺术风格,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查尔斯?卓别林制片公司,他后期的几乎所有的长片都是在这里生产的,代表了他的电影生涯的最高成就。这些长片包括:《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大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1957年,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一个国王在纽约》,1967年,年近80岁的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其中,1925年摄制的《淘金记》是卓别林最成功的影片。这是一部具有隐喻意义的经典作品,是卓别林在无声电影时代摄制的众多杰作中最完美的一部。
对于广大的电影观众来说,卓别林就是喜剧的代名词,是让他们大笑也让他们唏嘘的神人,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他代表了美国喜剧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