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什么?
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在2013年《世界毒品报告》中首次被提出。联合国对它定义是,没有被联合国国际公约(包括《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单一物质或混合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由于毒理作用比传统毒品更强、难于管控、善于伪装,使得它已成为继海洛因、冰毒之后的第三代毒品,在欧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滥用流行趋势明显。
国家禁毒办宣布,从2017年7月1日起,将U-47700等4种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U-47700、MT-45、PMMA,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透着神秘的代号,对于制毒贩毒的“绝命毒师”们而言,却并不陌生。这些代号指的是一类新型毒品,更加准确的名字叫做“新精神活性物质”。
扩展资料:
“在合成毒品依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新精神活性物质又成为国际禁毒界必须面对的新难题。”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大类没有被国际公约所管制但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具有精神活性作用的物质,包含合成大麻素、兴奋剂(苯乙胺、卡西酮、哌嗪等)、致幻剂或分离性致幻剂(氯胺酮及苯环利定)、镇静剂、色胺、氨基茚及芬太尼类合成阿片等。
据悉,新精神活性物质自2009年兴起以来,在全球迅速泛滥,且愈演愈烈,危害严重。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预测,新精神活性物质将成为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并将强力冲击以海洛因为代表的第一代毒品和以冰毒为代表的第二代毒品。
参考资料:人民网-新精神活性物质,你好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