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时大势已成,而且相距都城距离较远,就算左良玉率军前去救驾也于事无补;其次,左良玉虽拥兵百万,战斗力实则不强;而且,左良玉自己也不想去救驾,所以会见死不救。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崇祯皇帝当时为了鼓励各地将领镇压农民起义军,规定各地将领可以自己组建军队,而且权利还很大。于是,各地将领都有了自己的军队,一旦军队扩大之后,就会拥兵自重,都不想成为朝廷的军队,受到朝廷的调遣,想要自立为王。
当时,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还有皇太极,一路势如破竹,明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明朝大势已去,就连许多的朝中大臣都在考虑是投靠李自成还是皇太极,更别说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了,都在求自保。而且,当时,崇祯召集各地兵马救驾,左良玉相距其实是很远的,就算左良玉率军前去救驾,可能走到半路,都城就已经亡了,也就没有去的必要了。
其次,左良玉虽然有百万的军队,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左良玉收服的叛军,还有农民军等,真正的精锐实则只有四万人。试想,这样军队对上李自成的军队怎么会有胜算呢。而且,对当时的局势来说,自保是各地将领的第一想法。而且左良玉与李自成对战过几次,几乎每次都是战败,所以,左良玉也不想与李自成对战。综上所述,在综合考虑之后,左良玉自然也就不会去救崇祯了。
2019-10-21 · 知道合伙人公共服务行家
问题来了,那些明朝的武将们,尤其是左良玉,史书记载他拥兵几十万!是明朝帝国最大的军师集团,当年的村崇祯皇帝对待左良玉也不薄,
可是为什么左良玉却不愿意救援崇祯皇帝呢??
当年明朝气数已尽,内忧外患,已经是无法挽救,左良玉有扩大自己的死心。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身殉国,左良玉手握重兵,他的想法是:与其殉国,倒不如趁机割据成王,在天下大乱之际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他不肯救援的根本原因。
勤王的武将没有好下场
。当年后金军队攻打北京城时,袁崇焕率军来到北京城勤王,击退皇太极后,没想到崇祯皇帝却将他投入监狱,后被凌迟处死!那些不知真相的百姓还生咬袁崇焕的肉。
唐王朱聿(yu四声)键,也曾经勤王,帮助崇祯皇帝镇压农民军,最终也被崇祯皇帝投入监狱,所以左良玉生怕勤王后也会落得和袁崇焕一样的下场,也便没有去救援崇祯皇帝了。
与李自成实力悬殊,曾经败给李自成,心里有阴影
左良玉虽然手握重兵,但是攻打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是有几十万军队,别看李自成的军队都是农民军,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锤炼,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已经提升不少。不然的话,也不会那么快就能杀到北京城!
在加上左良玉曾经败给过李自成,心里面已经有了战败的阴影,根本就没有把握战李自成了。
以上几点就充分说明了左良玉不去救援明末皇帝崇祯的原因了。
崇祯皇帝自杀的时候,明朝虽然各路大军加起来也有不少,可那个时候国家未亡,人心已经死了。手握重兵的武将们,也是都有自己的私心,隔岸观虎斗了。
或许有人会问,
崇祯自缢前夕,曾经召集天下兵马由各地赶来勤王,其中左良玉更是手握百万大军,崇祯这边都已经自缢身亡了,为何却会出现天下兵强马壮,却被叛军李自成一路击破,导致无人救驾的情况呢?
首先看一下左良玉的出身
左良玉本山东人士,万历末年出生,自幼便是孤儿一名。
对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自幼便是孤儿的左良玉自然早早的就加入了辽东战场的边军,但左良玉在其中却一直只能算是个跑龙套的,根本找不到加官进爵的机会,当皇太极带兵围剿大凌河的时候,侯恂给了左良玉这个机会,本是杂兵一枚的左良玉一跃成为了援军总司令,这是左良玉发迹的开始。
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而言父亲般的存在。
左良玉发迹之初
崇祯年间,天下流民遍野,到处烧杀淫掠,这时候,左良玉也便成为了压制叛军的重要人物,与大明的孙传庭,洪承畴等人都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重要将领,左良玉行军打仗,一时间成为了叛军的“爷爷”。
左良玉率部,多次击败了张献忠的部队,先是将张献忠轻易击垮,后来张献忠降而复叛的时候,又将张献忠完全击败。但左良玉可不一直都在打胜仗,打败了张献忠的左良玉,经常遭到李自成的吊打,虽然他巅峰时期拥兵百万,但却不敢与李自成一战。因此他在叛军口中,也变成了“弟弟”。
左良玉的军队虽然有近百万之巨,但其中真正能担当重任的不过尔尔,只有四万人,另外几十万的军队,都是些左良玉收拢的叛军,农民军,实际战力在没有迫切精神诉求的情况下,还真干不过四万精锐。因此,左良玉对叛军的态度,一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为何左良玉拥兵百万却不勤王?
首先,明朝末年的明军将领,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明朝末年的大明将领比起大明皇帝的臣子,更像是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为了抵御农民军队,崇祯皇帝一度放开了将领的权力,让镇压农民起义的各地将领可以自行组建军队,这样一来解决了朝廷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
虽然一时间各地纷纷组建强兵,农民起义看起来被压制住了,但各地将领却也逐渐拥兵自重,不再那么听朝廷的话,若不是身边还有个监军太监,或许这仅存的一点皇威都将荡然无存。
各地将领,特别是将左良玉这般的,手握重兵的,自然更是希望找个地盘休养生息,管好自己就够了,不图有功,但求无过。左良玉也是悄悄的在武昌固守不援。
其次,不仅仅是左良玉,大明朝廷的门阀大家也是如此
对大明的朝廷早已漠不关心,时至乱世,内有李自成领兵起义,外有皇太极日夜攻坚,内忧外患之际,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廷已经倾覆在即,就连朝中大臣,都已经早早的打算了投靠叛军或是皇太极,将崇祯给出卖了,更别说这些地方守将了。
左良玉建功之初,或许还有与叛军掰腕子的想法,但是如今,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很不错了,何谈拯救京师?
最后,北京的沦陷,完全是预料之外的
李自成前往北京的一路上,有着多道关卡,这些关卡的守将其实早已经怕了李自成,像是居庸关,大同关等,都是敌军未到,就开道放行的,各地如此也就罢了,李自成兵临城下,北京中甚至都有人为其打开城门,迎接闯王,有这样的臣子,大明何愁不亡。
左良玉的结局
当然了,未去支援崇祯的左良玉也没什么好下场,北京沦陷,清军南下,农民起义军也是四处逃散,左良玉夹在清军,农民军,南明朝廷三方势力中无法发力,压力巨大的左良玉最终死于九江城中。
首先是能力问题,这百万基本上都是挟裹的流民,能有战斗力的还是他那些家丁,还有众多附从的小军头,就这百万大军被李自成打的抱头鼠窜的。这些大军头要考虑的是去哪里就食,去哪里发财,就算他想去勤王,他也调不动这些人,勉强只有部分嫡系会听他的。
其次是人品,左良玉和其他明朝军头一样,就是人渣,临战脱逃杀良冒功出卖友军的事没少干,其实明朝的文官也是这样。
到了南明时期,大部分原来明朝的军队都投降清朝了,包括文人,比如东林党、比如钱歉意,满清八旗人丁下降到了4万左右很少出战,后期打南明的反而是这些汉奸军队,而当时南明的军队反而主要是由原来的义军构成的,比如李定国、孙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