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不杀“士大夫”,一神秘石碑是如何解释的?

一神秘石碑是如何解释的?... 一神秘石碑是如何解释的? 展开
 我来答
历史飞凡观
2020-01-11 · 读书、看戏、赏景,专注国学
历史飞凡观
采纳数:62 获赞数:32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立下诫石碑,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因为战乱的原因,后世人们并没有见到过此碑,据说当年也只有继任的天子才能看到,所以此事都是文官们在稗官野史中记载的,至于此事真实与否,也许只有赵匡胤本人知道了。

赵匡胤

  不过后世的宋朝皇帝并不否认有类似的传言,于是与士大夫共天下成了宋朝皇帝与文官的默契,在这种默契下,他们导演了“杯酒释兵权”、“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等优秀故事片,连号称“武曲星”转世的狄青都在文官们的攻击之下惊惧而死,可见文官们的气焰有多嚣张。

杯酒释兵权

相传赵匡胤登上皇位之后,对五代十国的乱世情况非常恐惧,短短五十年时间,不算十国的割据王朝,光是认为正统的五代就有十四位帝王,平均每位帝王在位时间也就三年多一点,而且死于非命的不下半数。

  赵匡胤曾经说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五代时期藩镇割据互相争战,百姓深受其害。我今天选文官百余人分别就任这些地方州县,就算他们全部是贪污渎职之辈,也比一个武将作乱对国家百姓的伤害小得多。

  所以在立国之初,赵匡胤就下定了决心,要限制武将的权力,因为身为一个武将上位的皇帝,赵匡胤太了解武将上位的难易程度了,而且权力就像是上瘾的毒药,一旦前面开了口子,后面就收不住了。

  而文官集团在经历了五代时期的战乱,充分领教了“乱世人不如狗”的悲哀,尤其是"白马驿之祸",虽然为天下寒门学子扫除了世家门阀子弟,但是毕竟是武将对文官的一次血腥杀戮,出于物伤其类的心理,文官集团也不想这种情况再发生。

白马驿之祸

 两宋朝廷,没有亡国于藩镇武将叛乱,没有亡国于起义的流民百姓,最终亡国于北方南下的异族铁蹄之下,虽然有当时小冰河时期连年干旱粮食减产等原因,但是与宋朝文官们的做死也是分不开的。

南宋形势图

  毕竟读了书的士大夫们知道,不论任何民族,想攻占中原地区容易,可是想统治中原民众就太难了,尤其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让百姓们心甘情愿的缴纳税赋,这其中的名堂可不小,不是那些在马上作战勇猛的异族首领所擅长的。

  所以他们放心的做死,什么党争什么勾心斗角都无所谓,只要不让武将势力抬头,亡国也在所不惜!

  最可悲的是两宋的灭亡几乎如出一辙,北宋与金国联手灭辽,灭辽之后金国顺路就灭了北宋;而南宋时竟然也不吸取教训,依然以雪“靖康之耻”为名联手蒙古灭金,最后自己也被蒙古铁骑所灭,虽然有当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无敌的因素,但是打破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南宋依然是自寻死路而已。

崖山日落

  要知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个观点那些文官们未必不知道,只是他们心中会把国家换成家族或阶层,只要他们所在的家族和阶层受益,至于国家存亡都无所谓了,反正将来朝廷治国还得靠他们,反正打死也不能让武将出头!

俊飞小可爱
2019-12-13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9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1万
展开全部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赵匡胤就一个石碑上面刻了誓言,有一条就是不要杀士大夫。因为是宋太祖立的碑,所以宋朝便一直遵守着这条规矩。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就让人刻了一座碑,并将这个碑放到了太庙里面,平时还盖着,只有在拜祖先的时候,才会去拜了石碑再小声的念上边的誓词。因为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太监,而太监又不认识字,别的人都是站到很远的地方,所以谁都不知道石碑上到底写了什么。后来开封被金兵攻破,人们才发现了这座石碑上的字是誓词,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要杀士大夫。

赵匡胤在刚建立宋朝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是乱世,战争比较多,所以武将非常的有权,文人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所以在战乱的时候,文人是没有出路的,有很多文化都没办法传承。就像是后来的宰相赵普,也只是读过半本的论语,可以说当时文人是非常缺的。而建立了王朝需要治理,武将就不行了。

赵匡胤在登基后,先收回了兵权,然后才开始用起文人来。因为文人少,所以在石碑中才提到了不杀士大夫。不过赵匡胤也没能遵守,有人犯罪,他还是会杀的。到了赵广义也杀过十几个士大夫。再往后的宋朝就基本上不杀文官了,不管赵匡胤立的碑是真还是假?但是当时选择用文人治国是很对的。不过好的可以不杀,如果是犯了罪也不杀,那就是把这个誓词给曲解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艺文添活
2020-01-08 ·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
艺文添活
采纳数:9 获赞数:851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宋朝是出了名的优待读书人,这是宋太祖定下的规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武将出身的宋太祖,对文治天下的追求。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在即位之初,就在宫内某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有三行誓词,第一条是说要厚待后周柴氏后人,第二条是说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第三条是强化前面两条,说以上不遵守的,一定会遭天谴。

关于这块宋太祖石碑,历史上的史书多有记载,如《宋史·曹勋传》、《宋论》中都有提及。从宋太祖继位后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对读书人确实很看重优待。

宋太祖为什么要特意强调不能杀士大夫,这和他自己本身的观念想法有关。宋太祖是个武人,马背上得天下,在他建立统一的宋朝之前,南方政权割据,天下并不太平,宋太祖深知,如果想让宋朝长远地存留下去,一定不能走武力治国的道路。

宋太祖希望宋朝能从文治入手,实现长治久安,这是他出于大局观,从政治层面上的考虑。而他自己本身也对文人十分钦佩,他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宰相须用读书人”的主张,自己当上皇帝后,也不敢懈怠,经常彻夜读书。

武可夺天下,但不可治天下,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宋太祖立下了这样的石碑,立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这样的规矩,其根本,也是为宋朝的发展找出一条合适的道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怡健康
2019-12-19 · 聊聊社会常态,谈谈个人想法。
怡健康
采纳数:532 获赞数:917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个石碑的意思是不能杀士大夫,而且是自己太祖立的墓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木木的夕希
2019-12-12 · TA获得超过29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7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19.5万
展开全部
因为这块石碑是宋太祖所立,是祖训。而且士大夫有助于江山社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