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斩首时,为什么要选择“午时三刻”?背后有什么含义?
旧小说中写的古时候斩首选择午时三刻其实是一种迷信的传说,午时三刻斩首是因为午时三刻阳气最足,杀了头的人就无法变成鬼魂,自然也就无法重新投胎成人。这种说法是古代人因为封建迷信而产生的,因为午时三刻被斩首的人一般都是罪大恶极,连来世做人的机会都没有,可见这个被斩首的人怨气会有多大。
古代的时候,斩头就是死刑,而且是很严重的死刑。砍头,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的脑袋砍下来,让尸首和身体分离,这样一来,被砍头的人会立刻死亡,因此,在残忍的刑罚盛行的古代,其实砍头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算是比较好的了,比起凌迟处死、五马分尸这种让人“不得好死”的酷刑,砍头是死得最自在的刑罚了,斩首这种刑罚要的就是快,一刀下去头颅立刻落地,因此,很多影视剧或者小说里的“割头”其实不是斩首。
而午时三刻在旧小说中则是被人认为是太阳最毒,阳气最旺盛的时刻。那个时刻斩首,被斩首的人会当即死亡,散发出来的怨气和阴气会立刻消失,一方面没有了重新投胎做人的机会,一方面更是连厉鬼都做不成,因此,午时三刻斩首其实是非常残忍的。
但是这只是古时候科技不发达,导致人们十分迷信,于是有了这样的说法。而且行刑的时间也是因此而来,人们根据不同程度的罪犯来划分他们的死亡时间,若是程度较轻的,那么就不必等到午时三刻,而是在其他时间斩首,也算是给他一个重生的机会,而程度比较严重的罪犯则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斩首,也就是不让他重新投胎,阻止这样的人来世继续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