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在儿童身上有什么不同表现?

 我来答
小阳同学
2020-11-2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小阳同学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0 获赞数:30110
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儿童的依恋表现在想和父母亲在一起睡觉,一起玩耍,不愿分开,基本上都一样;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

扩展资料:

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之间关系如何随幼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上。

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个体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个体终生适应的特点,并且帮助个体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孟昭兰2000)。

依恋理论是一个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恋关系是在幼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因此,依恋理论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至今,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西方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AA微湖来客
高粉答主

2019-12-1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4万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1502万
展开全部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儿童依恋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接近某些特定的人。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扩展资料:

初级依恋策略主要是一个个体在遭遇问题或者需要有协助时,能够主动地去寻求帮助。例如,我们可以寻找自己朋友的帮助,以获得更好的适应。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我们有可能找个朋友谈谈,获得他的支持等等。

次级依恋策略则是当初级依恋策略不再有效时,或者当个体的依恋启动时,依恋对象没有反应时,个体就不得不去寻找其它的依恋策略。如果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中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环境。例如,一个不敏感的母亲,对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就可能是有问题的。

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从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境。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爱国者捣个蛋
2019-12-14 · TA获得超过895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380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388万
展开全部
抗拒型依恋
l 父母在抚养过程中常常表现不一致 — 他们依自己的情绪好坏对婴儿时而无微不至时而又极为冷漠,很多时候表现得很不负责.
l 婴儿表现为纠缠,哭闹和其他依恋行为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安慰,而当其努力并不奏效时就变得愤怒和怨恨.
l 宝宝的脾气有时会比较暴躁,反应有时会比较迟缓.
l 胆怯的婴儿容易形成抗拒型依恋.
l 回避型依恋
l 母亲对自己的宝宝缺乏耐心,对他们的信号反应不积极,也常对婴儿表现出消极感受,很少能从与子女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快乐.
l 刻板,自我为中心的母亲有可能拒绝他们的子女;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对于婴儿过于热心,总是喋喋不休,甚至在婴儿感到厌倦时仍然提供过多的刺激.对于这些不喜欢或是老是纠缠他们的父母,婴儿自然习得了回避的处理方式.
l 胆大的婴儿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
l 混乱型依恋
l 经历过养护者的接纳,也受到过他们的虐待(或忽视),所以孩子不知道是应该接近养护者寻求安慰还是远离养护者保证自己的安全.
l 严重抑郁的母亲倾向于虐待和忽视她们的孩子,使孩子形成接近与回避的奇妙结合,重聚时表现忧郁.
l 不敏感养护者
l 养护者临床抑郁症;
l 养护者自己小时候被忽视,受虐待,不曾感受到爱的个体;
l 意外怀孕,不想要孩子却无法堕胎的母亲;
l 养护者夫妻关系不和;
l 养护者健康,经济状况较差;
l 遭遇某种问题困扰,法律纠纷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534ea4
2019-12-14 · TA获得超过19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70
采纳率:58%
帮助的人:101万
展开全部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在躯体上与另一人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育者,主要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依恋是逐渐发展的,生后6-7个月时较明显,母亲接近时就表现安静、愉快、舒适。不到1岁的小儿,当看见母亲要离开他时,就会哭闹,一旦母亲真的离开了,小儿看不到母亲也就不再会因想念母亲而哭闹,因为这时期的小儿只有看见的才有印象。

1岁以后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将母亲当作自身的一部分,而且与母亲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系,母亲一离开,就会感觉到母亲不存在了,在行为上可以表现出有些异常。如有的小儿显得十分苦恼、啼哭不止;有的显得特乖,而实际上这是心理不恰似怕表现,母亲回来之后,孩子的反应也可以不同,母亲要仔细观察。如果孩子以盈盈笑脸迎接母亲,与母亲亲热一会后又可自己去玩,说明孩子没什么问题,心理上是有安全感的;如果一见到母亲就嚎啕大哭,说明孩子自母亲离开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见到母亲才放松下来;有的孩子,母亲不在的时候表现很乖,而见到母亲后突然显得任性,这也是孩子的情绪从紧张中解脱的表现。后两种情况说明孩子对母亲的不在有一种恐惧、不安全心理,家长对此要予以关心、解释,如去上班的母亲对孩子说“宝宝睡好午觉、玩一会儿,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回来后还要对孩子说“现在妈妈回来了,对不对?”随着时间的延长及妈妈诺言的实现,孩子不安的心理会逐渐改善。如果母亲在与不在孩子都无明显的高兴与不高兴,说明孩子对母亲未形成真正的依恋,母亲应该注意培养与孩子的感情。
亲子间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可以加强养育者对孩子的照养,对形成小儿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重要的意义。婴儿所依恋的人出现会使他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婴儿就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以使婴儿扩大视野,其认知能力、智力都可得到快速发展。否则,长大后将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瘪裹

2019-12-14 · TA获得超过393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52%
帮助的人:285万
展开全部
  亲子依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回避型: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
  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安全型:
  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