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中国在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采取的是以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为特征的追赶型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在十九大以后,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至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二是全面深化改革。
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也是驱动创新发展的主体,因而要把创新制度的供给,当作政府调结构的“抓手”,政府要通过增加高质量的制度供给,给市场运行主体创造优良的环境。
“扬长补短”的政策取向必然使潜在的增长空间得到有效扩展,同时会对中国经济的中短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过去落后生产力条件下,我国商品和资本双短缺,导致经济发展中偏重于数量的满足,发展质量、产品性能和服务重视得不够。现在进入新时代,出现了商品和资本双过剩现象,商品供给数量充足,竞争充分,开放度高。
如果实体经济仍然维系低质量的供给体系,必然导致老百姓把货币投票转向国外高质量商品;如果不能供给足够收益的优质资产以满足理财需求,民众必然会把储蓄转向对房地产的投资活动。
前者会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不畅,商品进一步过剩;后者会导致出现严重的“资产荒”,从而推动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扬,推动虚拟经济泡沫化。
这两个问题叠加,最终会表现为效率低下,甚至发生经济金融危机。这就是说,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提升商品的供给质量,提供更多优质金融资产,以平衡经济发展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在新世纪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扩展资料: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步目标、第二目标已实现。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