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妃子是如何上厕所的?
人类社会之进步最直观就体现在吃喝睡拉上面。极目远眺,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人类在吃饱喝足肚子发胀之余,就随便寻觅那无人之处解决了事。历史之巨轮滚滚向前,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已经开始意识到随地解决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便有了最初的厕所-茅坑。茅坑之设计并无多大技术含量,先是挖一个又大又深的贮粪深坑, 上面靠近一边处搭一块木板了事。
茅坑味道有点大,蚊子也多。有时侯也是蛮尴尬的,当排泄量特别足的时候,一通排下去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有时侯那块木板年久不换,如厕之人也会有踩断木板,失身掉落茅坑之危险。不过茅坑优点也多。经过改良的茅坑是这样子的:茅房往往与猪圈连在一起,人与猪共用一坑,排泄物可作农耕肥料,农作场可果腹,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是最早的无公害绿色环保生态种养模式。说完了寻常百姓家,让我们将目光移到古代的皇宫之中,看看哪些深闺宫中的皇家妃子们,她们是如何解决如厕出恭的呢?印象中的皇宫妃子们都是千娇百媚的,国色天香的,但是就算是千金之躯,也是要食人间烟火,始终也难以逃脱得五谷轮回之物。不过要将这些妃子们和茅坑联系在一起,多少是有些不雅的。
我们不妨将历史前移到明清时期,此时的皇官之中当然是没有大煞风景之茅厕的,而是一种皇家专用可以坐着方便的“恭桶”。“恭桶”是皇帝和妃子们的专用物什,妃子们在出恭的时候,一般都有专门的太监宫女们侍候左右,先在“恭房”里面点上一些香薰,桶的里面填些沙子等物,免除了污物回溅之忧。由于“恭桶”做工考究,同他做垫背子与也会铺一些柔软丝绸或锦布,在无忧腿脚蹲麻之余,也显得柔软贴心。通常情况下,妃子们出恭如厕,由于事先做足准备工作,在荡气回肠之余,是无需担心蚊虫叮咬、臭气薫天、腿脚麻木之困扰的。也幸亏古代没有手机等物,要不发生一坐大半天流连忘返估计也是常事,这样会苦了听侯差遣的宫女太监。
妃子们的情况告一段落了。据一些清朝太监的回忆录记载,清朝那些太监分工特别精细明确,有些太监是专门负责皇帝和妃子们的如厕善后工作的。范围包括:根据皇家主子们出恭污物的形状大小、气味、颜色等,来判断主子们的饮食是否健康,根据相关情况来通知御善房,及时改善主子们的饮食,调节食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