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是为什么?

 我来答
颜小二述哲文
高粉答主

2020-09-28 · 研习社优秀文员
颜小二述哲文
采纳数:3386 获赞数:10365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种看法不敢苟同。文化是有“生命”的,而华夏子孙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谓的“消失”,不过是与当前时代环境所“背道而驰”的存在“形式”在进行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式。

在我心里,中国传统文化“古老”但“长青”,它一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的精华绝对不在僵化的既定形式,更多是优秀的精神内核。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讲求灵活性

在讨论传统文化是不是正在消失以前,我们需要明确,文化是具有“弹性”的,它不是一层不变的既定形式,它有其灵活性的内在精神。就现代文明冲击之下消失的,是客观化的既定形式,而并非中国文化精神。而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之“道”,我们要纪念的,是过去的文化之“器”,我们要创造性继承和改造的,则是新时代的文化之“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笼统来说太大,这里直接以儒道为例,来说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道家老子曾说“反者,道之动”,儒家孔子也曾大肆赞扬“中庸之道”。道家老子也好,儒家孔子也罢,一个说自然无为,一个讲积极有为,即便二者在表达方式、言语上甚至处于“对立”,但是道家老子眼里那“物壮则老”的“道”,以及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庸常”,无不在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时,面对“世界”时,要注重“灵活性”。

僵化才是真正的“死局”。

这种“灵活性”,是“墨守陈规”的“天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无限生命的“重要原因”。

2、传统文化不是“过去的东西”,我们继承的是一脉相承的“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理解为“过去的风俗”、“古书上的文字”,这样去看待传统文化,实则是没有体会“文化传承,传承的不是既定的文字、更不是僵化的形式,而是背后的精神”这一理念的体现。

举个例子,儒家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派,而儒家思想在丧葬之礼上有诸多“规定”。因为时代的进步,许多过去视为为人子必须遵守的“规定”如“守丧三年”被废除,当代的丧葬之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上等等,都显得简单许多。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弃?并不是这样。

儒家丧葬之礼发展千年,有诸多繁文缛节,但这些繁文缛节背后的出发点,在于对逝者的感恩与尊敬,比如孔子所提倡的三年之丧,其依据在于我们出生要“三年才能免于怀”,即我们出生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独自奔跑。

也就是说,我们要继承的不是传统文化那与当前时代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的“形式”,而是这些形式背后的“精神”。对于这种“精神”的继承,我们从未间断过。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心里,传统文化从来没有“消失”过,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在于继承“形式",而是”精神“。我们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当中国人面对大是大非、大危难时,举国上下其利断金的“团结”与“和谐”,实则都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积淀的结果,我们在潜移默化间继承了中国几千年一脉相承的“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将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而言,就和我们的“国籍”一般,极具代表性,对我们来说,是的“胎记”一般的存在。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绝对不是僵化套取传统文化在过去曾“穿戴”过的古老“形式”,而是继承那超越形式之形而上的“精神”,这也是国外难以体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WHATAEVR
2020-10-12 · 跟随我治愈你的心灵~
WHATAEVR
采纳数:41 获赞数:52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因为如今有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一些文化过于落后急需改进,所以会面临逐渐消失的局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柏厹洁0Ht5f9
2020-10-13 · TA获得超过2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琴棋书画,还有诸子百家和京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部分年轻人都不喜欢了,所以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琬琬老师在成长
2020-10-13 · TA获得超过167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万
展开全部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不重视,传承的人越来越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