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位能决定楚汉命运的神秘人物在刘邦张良相遇的时候出现了?
《汉书·高帝纪》里说的:
沛公往从之,道得张良,遂与俱见景驹,请兵以攻丰。
在此处写法是“道得张良”,也就是到“留”的路上碰上了张良,而《史记·留侯世家》里则写道: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到底张良去见景驹没有?两人相遇的地方在哪儿?
留、下邳的地理位置
因为有这个矛盾,所以,班固在《汉书·张陈王周传》直接删去了“不去见景驹”之语,而《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也就是说,张良本人承认自己“起下邳”,在留县与刘邦见面,注意,下邳和留县距离不近,虽有泗水连接,中间还隔着彭城,这个乾坤大挪移是如何做到的?
按照《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的记载,在刘邦从沛县到留县投奔景驹之后,几个月间有一系列大事,与东阳宁君陈婴一起参加“砀东之战”,次月,即秦二世二年二月,进攻砀县,三天攻克,扩军6000人,紧跟着攻克下邑,调转矛头又一次进攻丰邑,遭到挫败,又过了一个月,刘邦听说项梁兵多将广,就想找项梁求兵马攻击丰邑,至秦二世二年四月,项梁杀死秦嘉,消灭景驹楚国,刘邦至薛县投奔项梁。
看似过程清晰,问题就在于,上文中提及的“略地下邳西”与上述地区完全不靠边,可谓南辕北辙,总不可能是刘邦元神出窍到的下邳吧?
答案还是得从史料细节里找,见刘邦部下的传记:
(曹参)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击秦将章邯车骑。
(周勃)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兰、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
影视剧中的曹参
注意,砀东(萧西)之战,刘邦集团主要将领均有参与,但并非猬集一处,比如曹参,就“取狐父、祁善置”,其地并不在“萧县”附近,而是砀县西边,也就是说,“砀东之战”中曹参应为为“别动队”,活动在主战场的后方。
自此之后,刘邦集团的分兵态势明显,曹参并没有参与“攻砀之战”,也没有参与“下邑”之战,但周勃和曹参,则明显在“打配合”,周勃攻砀、攻下邑,负责攻城,攻克后,曹参越下邑出击至虞县,周勃为其后殿,攻克兰、虞,两部后来均参与了对章邯车骑部队袭击。
反观,樊哙和夏侯婴这两个“常从”的角色,都没有此“攻砀之战”、“下邑之战”和“兰、虞之战”乃至于“击章邯车骑”的记录,这就非常有意思。
整理一下,刘邦亲自统领攻砀、下下邑,确定随从的只有周勃,最直接的原因应该就是周勃一直统帅“步兵”,而曹参在当时应该发挥的还是“别将”的作用,即驻军在砀县西方的狐父、祁善置,也就是“打援别部”,而樊哙和夏侯婴作为刘邦的亲卫“车骑”,并没有参与攻城,或是另在别处,攻克下邑之后,刘邦还军进攻丰邑,曹参、周勃则一路沿谷水向孟渚泽方向的虞县突击,这是一种可能。
但是,这种可能没有考虑到一个关键人物——之前主导了“砀东(萧西)之战”的东阳宁君陈婴,因为他在秦二世二年二月攻砀时已投奔项梁,那么,之前曾经归属东阳宁君陈婴指挥的刘邦是不是此时“略地下邳西”呢?
事实应该就是如此。
影视剧中的刘邦
见《史记·陈涉世家》: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由此记载可知,项梁北上之前,秦嘉原本与景驹在方与、胡陵一线进攻章邯主力秦军,是为北线战场,派出东阳宁君和刘邦一同抵御秦军别部,是为西线战场,那么南线呢?
按道理,东阳县地处淮河之南,恰恰是“稳固”的大后方,而项梁渡江北上,虽有邗沟水路凭借,东阳陈婴仍是首当其冲,所以书信联络陈婴合作,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当东阳宁君与刘邦在砀东失利撤回留县后,得到项梁北上的消息,陈婴受命南下阻击,由于一路上泗水水路畅通,顺流而下,不过几天的时间,就收到了项梁递出的橄榄枝。
陈婴面对选择,对“军吏”宣称的“项氏名门”,与“自王”或是立项氏为“王”都不相关,而只是解释了投降项氏灭秦的必然性,所以快速反水。
也正因为如此,项梁所部快速通过了秦嘉起家的东海郡大部地区,直抵下邳,而秦嘉的抵抗,只能到彭城东面驻扎,说明反应迟缓,否则应该在更南方的下邳或下相阻击对方,而陈婴在楚怀王政权中的“上柱国”身份,以及把持楚怀王首都的权柄,都说明他在项梁北上过程中绝不只是引兵投奔的功绩,否则,英布和蒲将军也应该位列将相了。
影视剧中的张良
至此,也可以解释刘邦的“略地下邳西”和张良的“起下邳”了,实质上,刘邦是在“砀东之战”受挫后,领部下主力追随东阳宁君陈婴沿泗水南下至彭城,转向下邳,大约在此处,他遇到了投奔来的张良,而东阳宁君陈婴则接到了项梁的书信,双方自此分道扬镳,刘邦也并未回归留县,而是直奔砀县。
因为在秦二世二年正月至二月间,吕臣的“苍头军”在陈郡新阳县复起,重新攻破了陈县,秦军左右校再次攻破陈县后,又被当阳君黥布在清波击败,而章邯主力则一直在临济围困魏王咎并在东郡、砀郡北部扫荡,原本进攻泗川郡的秦军兵力逐渐被抽空。
所以,刘邦直攻有曹参部监视的砀县、下邑,一举攻克之,当然,也不排除另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攻克此二城的本就是曹参、周勃所统的“别部”,刘邦主力根本没参与,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动辄先登、斩首的樊哙和给刘邦驾车统车骑的夏侯婴都没有相关记录的原因。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而《汉书·张陈王周传》则删去了“见景驹”,在《汉书·高帝纪》中却添加了一句《史记·高祖本纪》中没有的“道得张良,遂与俱见景驹”。
也就是说,《汉书》作者班固把一件明白的事儿说不明白了,现实是刘邦去下邳本就在见景驹之后,收编张良后,他们的目的地就不是留县,所以,张良要见景驹,就要“去”,也就是离开刘邦,而不是与刘邦、萧、曹“俱见”。
刘邦在投奔项梁前的控制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过程中,张良也应该是旁观者,上述引文中就提到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汉书》作: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刘邦在处理复杂时局的“高明之处”在他与陈婴分道扬镳的过程中很明显地展示出来,陈婴投奔项梁必有回报,而他作为归属于陈婴指挥的独立势力,绝不可能得到同样的重视,况且刘邦自家的“基本地盘”还在秦嘉军的包围之下,投奔过去也是“丧家之犬”,况且双方胜败未知,所以,他才在秦嘉集团和项梁集团火并的前夕脱身到“抗秦”的前线,在秦军手里争地盘,壮大自身的实力,而张良的“数……说沛公”,很可能就是针对这个大事件。
在砀县和下邑的胜利,也支撑了刘邦割据一方的信心,又还攻丰邑,再次失利,但也躲过了项梁和秦嘉的厮杀,至秦二世二年四月,秦嘉败死,过程是见《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
秦嘉在彭城战败北逃,连留县都没待,一路退过沛县,沿着泗水逃到了胡陵,本人战死,部下投降,景驹跑到了魏国的地盘死去,而项梁驻军在胡陵,准备领兵西进。
秦嘉战败之处到战死之处的地理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个月,即秦二世二年三月,刘邦进攻丰邑失败,也投奔了项梁,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攻拔下邑,遂击丰,丰不拔。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丰。
这里说刘邦“闻项梁兵众”,就去请求出兵攻丰邑,问题是,此时秦嘉应该还未战败,则刘邦并非是头一次听说项梁,而是选择了最合适的时机投奔项梁,秦嘉的地盘布局沿着泗水拉成了一字长蛇阵,南至彭城,北至方与,沛县正好居中,刘邦在决战前向项梁输诚,等于是拦腰一斩。同时叛离秦嘉的,应该还有朱鸡石、余樊君,所以才会有《史记·项羽本纪》:
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还报项梁。
注意这个地理范围,章邯军到栗县,位置在睢水岸边,睢阳和砀县之间,项羽围攻的襄城应为“襄邑”也在睢水岸边,地在睢阳西北,也就是说,在秦军的西方,结合章邯军一直围攻东郡临济的过往,其来处,应该是自定陶、成武、单父向南跨越孟诸泽和谷水,经虞县至栗县,也就是由北向南来,一举切断楚军自东向西沿着睢水、谷水的扩张势头。
红色为楚军,绿色为秦军,绿色为魏军
在这个区域内,可知的控制线,应该是景驹楚军控制彭城、留县、萧县、相县、栗县、睢阳,刘邦控制砀县、下邑、沛县,丰邑则为魏军雍齿部所有,将刘邦控制区割为两块,所以刘邦才反复进攻“丰”,不单纯是故乡的心理因素。
而虞县、蒙县或许均为秦军所有,也是章邯军南下的交通线,而上述景驹楚军控制区的西部沿睢水部分,很可能和刘邦一样,在项梁与秦嘉决战前已经叛离,即相县、栗县、睢阳等处,而项羽“别将”进攻的襄邑未必就是“为秦守”,很可能是面对分路收降纳叛的项羽不服从的秦嘉旧部,而无论是什么人,项羽都“阬之”,可见其性情之暴烈。
正因为都是叛将,刘邦也不例外,所以,项梁才驱使朱鸡石、余樊君与栗县的章邯死磕,同时参战的,还有砀、下邑的刘邦部,所以,才能看到曹参和萧何:
(曹参)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击秦将章邯车骑。
(周勃)攻兰、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
章邯主力扫荡睢水沿岸的朱鸡石、余樊君主力,偏师曹参、周勃则在谷水沿线扫荡章邯的后路,袭击章邯后军的车骑部属,胜败未知,车骑肯定无法攻城,则此时,刘邦所部的控制区再次扩张,有沛、下邑、虞、砀。
故此,在秦嘉军战败之前,其势力已经瓦解,所以,战败之后,自彭城直奔胡陵,既无阻碍,也无支援,但“长者”人设的刘邦也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放任双方火并,等到尘埃落定之后,项梁在胡陵的十余万大军转入薛县,才亲自去薛县面见项梁,而项梁增援给他5000卒,五大夫将10人,既是“投资”,也是“筹功”。
至此,他完成了事业的第三次飞跃,总兵力达到了14000人,也攻克了心心念念的丰邑故乡,地盘跨越泗水、谷水和睢水三大河,成为砀郡、泗川郡间的一大势力,正式登上了秦楚之际争霸天下的历史舞台。
在“立楚怀王”之后,陈婴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也彻底离开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见《史记·项羽本纪》:
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
相当于说,陈婴交出了军队,不再参与楚国的扩张,而与楚怀王在淮东守家,而活跃在楚地前线的,是“自号武信君”的项梁,这个角色并非楚怀王之臣,而是更抽象的“楚国”之封君,他在薛县召集的“大会”共立楚怀王,又集合了十余万团结在“楚”字旗下的武装,从8000江东子弟的小势力,一跃成为楚政权的军政首脑,无疑为日后项羽宰割天下创造了条件。
不夸张地说,楚汉两国的历史,都是从陈婴对秦嘉、景驹的“背叛”开始的,而这个选择的起因,很可能只是陈婴母亲告诫他“不要出头”的一席话,这就不得不令人唏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