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是什么时候?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相信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大家都能朗朗上口,那么知道有二十四节气了,但又从何而来?下面跟随逸世君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我们都知道有所谓的易经八卦等,而二十四节气也一样,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他们根据天地的运行规律和四季的变化,将一整年划分成二十四等分,每一个等分代表着一个节气,同时将太阳的运行轨迹命名为“黄道”,按照黄道画圆,每一份15°,刚好24分,并且每月两个。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最早有这样的说法是在东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左右逐渐完善,并且有了专属的称谓,《吕氏春秋》最为最早的记录书籍,就已经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说法,明确标明了一年四季轮回变化。
之后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算是正式命名,《淮南子》一书中的节气名称就和现在的一模一样,所以基本上能够断定,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二十四节气还是比较耐打的,愣是坚持到了现在,估计还能坚持下去不更名。
在公元前104年,邓平在编著《太初历》的时候,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确定,同时将它编著在了历法之中,这就很奈斯。所以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始终如一。
其实二十四节气原本是根据北斗星的位置而确定的,北斗星包括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上古的人们依靠它来辨别方位和节气,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由于廿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
不知大家学会了没有?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